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温州瓯窑的代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温州瓯窑的代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温州制瓷业历史悠久,从这一地区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和原始瓷器分析,瓯窑创烧之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瓯越先民就已经烧造出印纹陶,到了晚商至西周时期,已掌握了原始瓷器的制作技术。据考古调查材料表明,温州在东汉晚期就烧造出成熟的青瓷,是浙江最早生产青瓷的少数地区之一。六朝时期,温州地区制瓷技术更趋成熟,地方特色明显,进入繁盛阶段。因其古窑址多在瓯江之滨,被后人称之为“瓯窑”。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唐五代时期,瓯窑已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而且在器型、纹饰、釉色方面都有创新。北宋时期,瓯窑继续发展,以市郊的西山窑规模最大,窑场蜿蜒数里,以品种繁多、制作精湛、釉色淡雅晶莹而负盛名。南宋以后,龙泉窑异军突起,瓯窑逐渐衰落,直至元代结束。瓯窑遗存窑址现已查明多达一百五十余处,纪年墓中出土的瓯窑瓷器数以百计,其中有的器物还刻有铭文,这些都为我们判断瓯窑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与情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在众多的瓯窑窑址中,西山窑是其重要的代表。它不仅继承了两晋瓯窑的卓绝成就,又有新发展的晚唐五代至两宋瓷窑,胎骨更偏白而坚致细腻,釉层更滋润丰厚,色泽更淡青纯洁等;而且在造型、纹饰上吸取了浙江越窑秘色瓷的许多特点,足可与当时著名的越窑瓷相媲美。西山窑在温州城西(现鹿城区)西山,故名,距温州旧城约五里。光绪《永嘉县志?叙山》载:“西山,在城西五里,一名瓯浦山,又名金丹山。”总面积3.48平方公里,最高点外营盘山,海拔173米。山下即为古代烧制瓷器的窑场,是一个内涵丰富深厚的古窑遗址群。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曾于1937年夏和1954年11月,两次专程到西山窑实地调查,并发表多篇相关文章(陈万里:《瓷器与浙江》,中华书局1946年版;《最近调查古代窑址所见》,《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8期;《建国以来对于古代窑址的调查》,《文物》1959年10期),从而使西山窑引起国人注目。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省市文物部门多次调查和重点发掘查明,南从今灰炉起,北经雪山、护国、乌岩头直至双桥村,瓷窑林立,连绵三四里地,都遗存着烧制瓷器的窑址和堆积层。可见当时这一带窑址群分布范围之广以及当年烧制瓷器盛况。西山护国寺岭脚一带是当时温州最大的一处瓷窑。1958年发现,面积约300平方米,瓷片堆积层有两处,一处自东向西,另一处自东向西北。从取土倒塌的断面来看,堆积层丰厚,还有残存窑床一段,窑壁用生坯砖错缝平砌,内壁尚留黑褐色烧结面,并有结块“窑汗”。1986年省市联合对乌岩头庙东侧一处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残长50余米的窑床一条。窑床中间宽、两端窄,窑头呈半圆形,径1.5米,近窑尾处,用匣钵砌成烟火弄,底面用细砂平铺。窑室左侧设有窑门,外有人行小道。另外,双桥村西北蓬垅山北麓一处,范围约2000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5米,长达50余米。到目前为止,西山窑址群出土和采集的瓷器已数以千计,各处窑址出土的器物虽略有差异,但基本特征均相同。

对温州西山窑的年代的调查,到现在已基本确定了西山窑的烧造年代:从晚唐开始,历经五代、北宋,至南宋结束,其鼎盛期在五代北宋。最可靠的证据是1964年5月,市区西廓大桥头河床下数米深处出土一块西山窑烧制的瓷碑铭(徐定水:《温州西郭出土北宋瓷质碑铭》,《考古》1965年第3期),上刻“开宝三年太岁庚午(970年)”等铭文,“开宝三年”是北宋初年,在浙江则还是五代吴越钱弘俶二十四年,可见这件器物既属北宋也属五代。

西山窑主要生产青瓷实用器皿,有碗、盘、壶、瓶、罐、碟、杯、盒、茶盏、盏托和唾盂等日常生活用器。碗有葵口碗,折唇直壁矮壁碗,外壁划莲瓣碗,平底、瘦底小碗,敞口斜壁大碗和刻花大碗。盘有方形内底壁划荷叶盘。执壶形式多样,有短嘴扁圆腹执壶、直口直颈宝塔盖壶、竹节颈云纹球腹执壶、喇叭口椭圆腹六棱壶、杯口荷花纹六棱壶、双耳刻花六棱壶、喇叭口粗颈六棱壶、喇叭口椭圆腹饰牡丹花六棱壶、莲瓣小壶和六棱小壶等,流多长而弯曲,高出壶口,把柄常以泥条捺成弓形。罐的造型有大口短颈双系罐,敛口球形莲瓣罐、腰鼓形罐等。瓶有漏斗口扁圆腹瓶(似军持)、小盘口双系瓶。茶盏有壁划莲瓣内底划莲蓬盏、内外壁作六棱内底划莲蓬盏、敛口直壁刻十字花高圈足盏、酱褐釉盏等。盏托有托口中空托沿饰莲瓣纹盏托,托沿饰条纹喇叭形高圈足盏托,托沿饰篦纹高圈足盏托,托沿平坦的盘式盏托等。器盖有莲瓣纹盖、宝塔形盖等。另外还有敛口莲瓣水注、外壁划双重莲瓣粉盒、外壁划重瓣莲花器座、敞口弧壁素面平底碟、唾盂状中间有隔层作五小孔的过滤器等等。

西山窑器形一般精致玲珑,造型别致,富于变化,仅口沿造型就有撇口、敛口、葵口、坦口、喇叭口;壶、罐、瓶的腹形有球形腹、瓜棱腹、腰鼓形腹等;底足有挖足、卧足、假圈足、平凹底、环形底。器底的圈足有圈足、矮圈足、圈足外撇、高圈足略外撇以及喇叭形高圈足之分。其中以平底、环形底、平底内凹、假圈足等器年代为较早;以圈足底器数量为最多。其他还有竹节颈、宝塔盖、如意形耳等造型。

西山窑与一般瓯窑比较,胎骨颜色更偏于白色,几乎是一种浅白色,坚硬细致,胎壁较薄,瓷土淘练得十分纯净,杂质、气泡极少。釉色以淡青色薄釉及淡青泛黄釉为主,还有青绿、灰绿、黄绿玻璃釉,多有细碎开片,或是因为火候掌握不稳定的缘故。另外还有一种酱褐色釉产品,是当时浙南的一种特殊产品,且与青釉瓷共存于一个窑床中。1970年,曾在西山护国岭脚一堆积层中,发现一只酱褐釉盏与青釉因叠烧而相互粘结在一起,釉层比越瓷薄,内外施釉,釉层匀净细润,胎釉结合牢固,釉不到底,有露胎现象,露胎部分呈朱红色。此外,在西山还出土有3件北宋黑釉小碗,因其不是窑址出土物,故西山窑有否黑釉瓷,尚需日后考古调查定论。

西山窑瓷器大多素面无纹,纹饰器物仅占一小部分,花纹亦较为简单,以刻画莲瓣纹为主,常见纹饰有莲瓣、莲蓬、葵花、荷花、、牡丹、海棠、卷草、云朵、蕉叶、十字花、以及双蝶、鹦鹉等,腹多饰仰莲纹,也有加褐彩。采用划花、刻花和印花等技法,线条多粗犷遒劲。唯有一件刻花大碗,刻着一对展翅鹦鹉,周饰缠枝花,颇为繁缛富丽。

窑具有瓷质钵形匣钵、垫圈、垫饼等。匣钵有直壁圆形钵、缸形钵、碗形钵,垫座有直筒形、喇叭形等,别有垫饼、垫圈等。以上匣钵和垫饼、垫圈均为瓷土所制,呈灰白色。垫座为粘土和砂混合烧制,呈紫褐色。

现择其较典型的、多从窑址出土采集的西山窑器做一介绍:

1.北宋青瓷碑铭残件(图1)

残高15厘米,残宽14厘米,厚1.1厘米。1964年5月19日温州市郊西廓大桥头河床中出土。出土时断裂处为旧痕,又未找到其他碎片,无法复原。碑铭胎骨白中稍泛灰,细腻坚硬。施淡青色薄釉,釉色青中泛黄,均匀润泽,有细碎开片。文字刻划凹处与边线凹处釉液凝聚稍厚,呈青绿色。正面刻楷书铭文:“开宝三年太岁庚午……道僧徒……”铭文,背面刻“南无……苏噜跋罗……卢遮那心乳海真言……那谟三曼哆……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水得清净口奄口佛口舌……微吉微么那栖呜……”铭文。“开宝三年”为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年(970年)。此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研究北宋瓯窑制瓷工艺和温州佛教净土宗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2.北宋青瓷瓜棱执壶(图2)

高25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8.1厘米。1964年5月19日温州市郊西廓大桥头河床中与青瓷碑铭残件同时出土。喇叭口,长颈,颈肩连接处有一圈凸棱,丰肩,瓜棱腹,圈足,器底部呈鸡心状凸起。肩部置细长弧形流,对称一侧置扁曲宽柄。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黄色釉,温润匀亮,有细碎开片。

3.五代青瓷莲瓣纹水盂(图3)

高5.8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4.7厘米。温州市郊西山护国岭脚窑址采集。直口,短颈,扁圆腹,圈足。肩部刻划覆莲纹一周,二层重瓣大小相间,随意自然。鼓腹处饰弦纹两周。胎质细腻,通体施淡青绿釉,略泛黄,温润透亮,有细碎开片。

4.五代青瓷杯口执壶(图4)

通高21.8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7.8厘米。1974年9月27日温州市郊锦山出土。壶盖子口,柱状圆钮,弧面。壶为杯口,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置弧形长流,对称一侧置扁曲宽柄,柄面模印草叶纹。肩部和下腹部划饰弦纹。壶口沿连接壶柄上方及盖口沿,各有两孔供穿绳之用。胎呈灰白色,质细腻坚硬,通体施淡青黄釉,釉层匀润,有细碎开片,胎釉结合紧密。

5.五代青瓷曲流执壶(图5)

通高11.6厘米,口径2.7厘米,底径6.2厘米。1974年9月27日温州市郊锦山出土。壶盖为伞状,中设圆珠形钮,盖口直壁有孔。壶直口圆唇,八瓣瓜棱球形腹,喇叭形高圈足。腹部流管柔长,自下弯曲过壶底,与底足接近,然后向上绕成S形,流口高过盖顶,腹部以一个双叶捧住的圆环固定流颈。与流管成直角处的腹部设扁条形环把,把面贴塑一蝉。胎质细腻坚硬,通体施青中泛黄釉。此壶构思新颖,造型奇特,流管设计别出心裁,堪称五代瓷艺佳作。

6.五代青瓷刻花方盘(图6)

高2.8厘米,口径13.8厘米,足径6.6厘米。温州市郊西山护国岭脚窑址出土。方形委角,侈口,折沿,坦浅腹,矮圈足。内底近圆形,刻划盛开牡丹花一朵,花瓣层次分明,舒卷自如;四委角各刻一花瓣,线条纤细流畅。灰白色胎,通体施淡青釉,匀净温润。

7.五代褐釉瓷多角瓶(图7)

高31.2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0.9厘米。1986年温州市郊西山出土。此类器皿又名“多嘴罂”。直口,直颈,五层塔式深腹,假圈足。腹部每层鼓腹处各置五个中空锥形角。最下层鼓腹下贴塑凸棱一周。灰胎,胎质疏松,器表施黄褐色釉,惜大部分脱落,施釉不及底。

8.北宋青瓷划花杯口执壶(图8)

高22.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7.8厘米。1970年10月温州市郊西山出土。杯口,束颈,斜肩,椭圆腹,挖足。肩部置长曲弧形流,对称处柄缺失,或有盖,亦已失。肩部饰弦纹三周;腹部满饰海棠花叶纹,叶叶相联,绵连多姿,线条流畅。腹下部近底足处刻划波浪纹一周。浅灰色胎,器表施青黄色釉,匀净润泽,有细小开片。

9.北宋青瓷莲瓣座(图9)

高4.5厘米。1986年温州市郊西山护国岭脚采集。座为圆形,面平,底心中空。座面为五瓣,有连珠纹一周,周身浮雕二层六瓣覆莲,瓣体肥厚。灰白色胎,厚重坚硬。通体施淡青白釉,均匀润泽。此座或为菩萨像底座。

10.北宋青瓷划花瓶(图10)

高14.7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7厘米。温州市郊西山窑址出土。漏斗形口,束颈,颈下部有凸棱两周,扁鼓腹,圈足。肩部划饰花瓣纹一周。灰白色胎,厚重坚硬。通体施淡青釉,薄而均匀。

11.五代青瓷刻花器盖(图11)

口径10.9厘米。温州市鹿城区西山护国岭窑址出土。弧面,中有钮,子口。盖面饰重瓣覆莲纹一周,莲瓣的刻划为三线在瓣尖交叠。灰白色胎,通体施淡青白釉,薄而匀润。口端无釉处有托泥垫烧痕迹。

12.五代青瓷莲蓬纹碗(图12)

高4.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4厘米。温州市郊西山护国岭窑址出土。直口,弧腹,小圈足外撇。腹部剔刻莲瓣纹。内底设有二凹圈,内刻七个小圈象征莲蓬。灰白色胎,通体施淡青釉,细腻匀润。

13.北宋青瓷莲瓣纹烛台(图13)

温州市鹿城区西山护国岭窑址出土。平底,中间直筒式烛台,筒壁一周刻饰重瓣仰莲纹,外二层仰莲瓣环绕。灰白胎,施淡青泛黄釉。此器造型独特,较少见。

综上所述,西山窑不同于一般瓯窑,是在六朝、唐代瓯窑的成就上发展起来的晚唐五代至两宋的瓷窑。它与同时代越窑相互影响,吸取各自的许多长处,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它也给浙南其他瓷窑以一定的影响。如早期的龙泉瓷,其胎骨、釉色、纹饰和造型基本都与温州西山瓷相似,这不能不说它是受到了西山窑的影响。(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