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化妆理念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妆理念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探讨了化妆理念,认为化妆理念有以下内涵:化妆必须要由技术升华到创作领域,创作出鲜活的艺术个形象来;弄清化妆与美容的异同之处;化妆的分类应该尽量靠近化妆的实践活动;化妆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化妆应该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域。

关键词:化妆;化妆理念;化妆艺术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关于化妆的理念,是艺术还是技术?是创作还是重复劳动?特别是为演员化妆和给朋友作美容时,两种理念经常打架。于是,便去查阅200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辞海》(全新版),那上面说:化妆是“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美容是“使容貌美丽”①,解释完全一样。翻阅了一些关于化妆的专著,大部分一开始都说是艺术,接下来全是讲技术。我是化妆专业的教师,深感局限在技术圈圈里很困惑,所以解放思想,来和大家讨论化妆的理念究竟是什么。

首先,任何艺术都有一定技术、技巧、基本功,这是前人总结、概括的艺术元素和方法,是我们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的手段。艺术创作不是重复劳动,我们每一次化妆,也都是一次创作的过程,作品就是那一次依靠对角色的理解,利用那些基本功去创造的妆面。创作带有一定禅意,靠悟,调动你所有的知识、阅历、灵感,生成意向,近而是鲜活的形象,然后去表现它,每一次都是一个新作品,一辈子都不可能完全重复。创作要有必须的技术,但技术永远代替不了创作。以戏曲表演为例,创作是用基本功去表演特定的角色,把角色演活。重复劳动是以角色的名义去表演基本功,把角色演死!好像耍把戏,找不到形象。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最近在河南梨园界拜师会上,一位老专家语重心长地说:当初,她跟老前辈学《卖水》,十分认真,一招一式,苦学苦练。没想到彩排过后,老师说:“你不要再学了,你演的不是角色,你演的是我!”她很吃惊,但她以后懂得了,每次的演出,都是在创造那个角色。她的这一番话,顿时使我悟到了齐白石大师说过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分量有多重,意义有多深!但要演活一个角色,谈何容易。从小练功,到登台演戏,在舞台实践中去悟,无休无止地寻找那个鲜活的形象。周信芳大师曾经说过:“演不到2500场戏,难成一个好角儿。”这个数儿叫人吃惊,仔细想想,确有道理。技术可以学,创作没法学,如果能学,就不叫创作了。周信芳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回想一下他演的角色,哪一个不是调动浑身的所有神经,满带激情、演得活灵活现。大书法家启功,八十多岁还在临帖。他说临帖好比京剧演员吊嗓子,是基本功,每临一遍就增加了一次体悟。由此,我悟到:化妆的技术要学、要讲,基本功要练,但绝不能止于此,必须升华进入到化妆的创作领域,每一次都要谦诚,才能创作出鲜活的艺术个性形象来。

其次,一定是要弄清化妆与美容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明确化妆的标的和理念。化妆和美容有许多相同、相似的地方,甚至在叫法上也经常混淆。去美容店作,就说去“美容”;在家里自己作,就说是“化妆”。这两个概念,词典上还没说清,很可能引起争论,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学术讨论和创作实践。化妆和美容是一个大范畴的问题,但又有明显区别,不在一个层面上,而又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都是以绘画为基础,但又不是绘画,点、线、面、色彩的载体是人的脸面,要求融入泛出,既自然又鲜活。

美容的标的,单纯明白,就是为了美、好看,追求感官上的愉悦,可以根据技术规范,商业经营。而化妆就不同了,化妆是化妆主体对化妆客体经过审美归纳,利用一定物质和技术手段,扬长避短,彰显化妆客体(角色)个性特征的艺术创作。其标的是突显个性,直达精神领域。对个体容貌的审美观察,不但要关注美与不美的信息,更要关注个性特征的信息,并且还要了解、询问其相关情况,作必要的心里诱导,强化其某一方面的特质。化妆与美容的审美概括,和扬长避短的实践,都有很大差异。对美容来说,好看就够了。对化妆来说,要求显现个性,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形神兼备是化妆的最高要求。可是人们的神儿,并不是那么好捕捉、好表现。一个搞摄影的人说:人的姿态最好拍,可以指挥。人的表情可以启发,不行还可以让他说“茄子”。就是人的神儿不好捕捉,经常只是偶然闪现,发现很难,捕捉更难。这要看摄影者的素养了。他介绍了最后在病房接见外宾那张照片,现在公认成了经典之作。作者应邀拍照之后,虽然资深也未立刻成行,而是认真研究了近期总理各方面的情况,甚至包括批阅过的文件等等,从而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把握他当时的责任、忧虑、沉重感等复杂心情,这才攀登上了那样的摄影艺术高峰。

人的内心世界自己不会轻易表露,别人也很难进去探访,靠发现、靠捕捉、靠抓住特征去表现。内心充实的人,脸上才可能有自信,淡泊名利的人脸上才会有大度,饱经风霜过来的人,脸上才会有坚定,等等。不能单看外,还要看内,外多显共性,内多显个性,个性美才能长远、耐看。这样才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农村老太太找儿媳妇儿就懂得讲品相:不能单求那一张脸好看,还要心善,还要勤劳。可能这就是她心目中的内在“个性”美,不光讲相貌,还要讲品行。

第三,化妆的分类应该尽量靠近化妆的实践活动。目前的大分类是:生活妆、舞台妆、影视妆。我觉得分成生活角色妆和演艺角色妆更接近化妆的实际,从“类型”变成了“具象”——角色。同时,也更准确了。比如:同在舞台上,演员应该是演艺角色妆,主持人应该是生活角色妆,他不是在演戏,他是在工作。这里需要强化一个概念:生活中的人,也都是生活中的角色,而且一场与一场不同,也是经常转换的角色。父母、儿女、老师、学生、领导、群众……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把自然人看成一种社会角色,符合生活实际,是个习惯问题,这样更便于捕捉人们的行业习惯和个性特征。社会上早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戏”就是生活,生活中那个人就是角色。化妆比较复杂,而美容做到形式美就算尽职尽责了。但也不排斥,说是作美容,也表现了其内在个性美,这并不影响化妆和美容概念上的差异,而是美容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标的和追求转移为化妆的结果。美容与化妆细分是两个专业,美容还包含了许多保健内容,这是化妆无法去攀比的。

第四,时代呼唤化妆艺术的繁荣。化妆是人类打扮自身的艺术,繁荣盛世,发展更快,需求更高。化妆的理论,化妆的教育,化妆的队伍,化妆的媒体都应该与时代同步。市场上美容业的繁荣,整体职业形象设计的兴起,职业教育的发展,影视综合艺术需求量的增大等等,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化妆艺术的滞后。比如:街上、台上都能看到不得体的化;妆教育强调技术,偏重商业;以及缺乏明确具体的化妆艺术要求和化妆艺术教材;新编的古装戏缺乏现代的化妆审美设计。同时,化妆行业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亦应积极参与,有所作为。

在这里,我还有个顾虑,一提化妆艺术要有所作为,同时强调个性,深恐又要搞出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无论发型、化妆,还是服饰,好像当下市面上没有的东西,拿出来就是个性!而且许多人追风,很快满天飞!其实那本来就不是个性,再加上一哄而起,早就个性不个了。时下,不得体留的“茶壶盖儿”发型,“搞笑”杂耍,以及许许多多专供“吸引眼球”的东西,恐怕都难说是真正的艺术个性,对提高公民的修养、素质,恐怕不会有多大帮助,演艺界某些急功近利讨好受众的炒作,明显祸害了我们某些艺术,对社会也有不良影响。真是可悲!丢掉了思想,只剩下了感官!

第五,化妆应该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域。如果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化妆师应该是直观形象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懂点儿哲学,弄明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要懂点儿美学,弄明白艺术领域中美的意义,真、善、美的统一,及其一般规律和原则;要懂点儿心理学,弄明白人的感情、意志、性格等的心里特征,及其对应的面部表情;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弄明白气质、神韵、意境、境界的含义,以及可能反映到脸上的特征,等等。

有了这些,学了专业技术,有了基本功,还必须千锤百炼,通过反复实践去体悟,才能逐步创作出鲜明、耐看的个性形象来。

我们应该从化妆的本质理念出发,从技术的“镜子”中,眺望艺术的“天窗”,勇敢地攀登。

①《现代汉语辞海》(全新版),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40、7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