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数学活动课的再认识与再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数学活动课的再认识与再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数学活动课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广大老师和学生。数学活动课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以学生自主探究、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特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动态教学形式。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每一册都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安排了一些活动课。但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活动课到底应该如何实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及不同的教师则有着不同的认识。笔者在听课及教学中发现,不少数学活动课有其名而无其实,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口头重视多、教学实践少;课堂活动多、学生思考少;动手操作多、问题解决少。很多地方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达到活动课的目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此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进一步认识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做到心中“有活动”

大多数老师之所以对数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因为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思想观念没有真正转变,还一味地把应试教育、提高学生中考数学成绩放在首位。其实,开展数学活动课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要不惜时、不惜力。

1.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取材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面向的是自然、社会、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如剪纸活动,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片,通过折、剪等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性质,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默比乌斯带(拓扑实验)等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素材生动、新奇、富有挑战性,学生很有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能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身边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困惑,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中的知识一般都是通过探索、论证得出的,因此,探究性教学是数学教育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实践。数学活动课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到问题、从探究到猜想、从猜想到论证、从论证到结论的过程,不仅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品质也得到提升,学会了科学研究,还收获了知识及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3.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合作精神。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手实践,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合作等过程,并在自主活动中主动构建意义。”对于数学活动课的一切活动,教师都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始终将学生视为整个活动的主体,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时刻突显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提升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起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恰到好处地在关键处点拨、方法上引领、探究中提炼,有力地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原则,做到活动“有把握”

把握好活动课的原则,对提高活动课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作为数学活动课的组织者与引领者,我们要进一步明确三项原则。

1.课题选择要具有合理性。数学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在活动中学生实践了多少,获得了什么体验,具有什么样的创造,恰当的活动课题是重要的因素。一堂成功的活动课,要给学生提供“跳一跳、摘得到”的富有挑战性和一定综合性的课题。对活动课题的选择,不但要凸显新意,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过于陈旧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灵感,若过于深奥,也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选择活动课题,引导学生探究。如笔者在初一阶段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选择“24点游戏”作为活动课,这个课题学生既熟悉,又有新意,非常乐于探究。

2.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问题是活动课的中心,问题设计应该成为活动课的关键。因学生之间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探究的问题及活动内容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努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都能获得知识的经验和情感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育创新精神。

3.数学思想要具有渗透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直都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少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也能做一些基本的练习,但是在课后具体应用时又会茫然起来,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讲,每一节课都蕴含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是在活动课中体现得更为集中而已。活动课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枚举法、类比、归纳法、方程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到一般等等。教师在活动课中要注意自然地渗透,以真正地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进一步探讨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做到活动“有实效”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数学活动课成效的关键要素,需要数学老师进一步明晰与优化。

1.要让学生进行有效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活动课前的有效准备是提高活动课质量的前提。笔者以为,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第一是基本素材的准备。这一点往往易被不少教师忽略,学生事先未做好准备,上课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上《正方体涂色》这一活动课前,我预先公布了活动课题,请学生准备易切开且不易变形的材料(如土豆、萝卜等),涂色用的颜料等等,这样学生上课才能真正动手操作。另一个是知识方面的准备。一般情况下,活动课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要求较高,如果活动前能充分了解学生前面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引导,就可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2.要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回归到理性层面,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维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思维得到发展。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开展折纸的数学活动。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对折,可以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过程中每次的折痕与上一次的折痕保持平行,2次后得到3条折痕,3次后得到7条折痕。问题1:对折4次后得到几条折痕?问题2:对折6次后得到几条折痕?问题3:对折n次后,又能得到几条折痕?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3.要对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效评价是数学活动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抓手。活动课与日常的数学课有一定的区别,活动课是以实践操作为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融洽师生的关系,而且能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判、自我反思。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老师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进行评价,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填写表格,写出感受及困惑,还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综合组内与组间学生的评价。当然,评价也不一定都是表扬与激励,还可以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拓展数学课本素材、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但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主动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之积淀成为真正的数学素养。数学活动课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只有抓住这一契机,改进策略,不断地通过各类数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有效思维,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落到实处。

(赵渊,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