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丫丫摆渡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丫丫摆渡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植物睡眠之谜

植物也会睡觉

人需要睡觉,动物也需要睡觉,这是大家感到极平常的事,但植物需要睡觉,一定会有人觉得稀奇了。

然而这却是事实。在野外,只要你留心地观察,就可以看到一种开着紫色小花,长有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也叫红花苜蓿),在白天有阳光的时候,三片小叶尽情地舒展着,一到夜色笼罩大地的时候,那小叶就会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这就是它入睡的状态。在公园里,你也会经常看到很多高大的合欢树,它那像羽毛形状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郁郁葱葱,但一到傍晚,又成双成对地折合在一起,睡起大觉来了。还有许多植物,如羊角豆、含羞草、落花生的叶子也都有这种现象。

不仅植物的叶子要睡觉,那美丽的花也同样要睡眠。像睡莲花,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地张开了,仿佛已从酣睡中醒来;而当太阳降落到西边时,它又合拢花瓣,进入梦乡。所以人们叫它为“睡莲”。

那么,有没有白天睡觉而晚上开放的花呢?有。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开,而且还格外芬芳。有一种蔬菜,它也是白天睡觉,晚上开花,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夜丹花”。

更有趣的是,花儿睡眠的姿态是各种各样的。胡萝卜的花,垂下头来,好像一个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蒲公英的花,睡眠时,把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就像一个黄颜色的鸡毛帚。

摘自《小学自然趣读第3册》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那些会睡觉的植物吧――

合欢树高大的合欢树,它的羽状叶,一见到阳光就舒展开来;在夜幕降临时,它的叶子又成对地折合,开始睡起大觉来。

红三叶草 在野外,有一种开紫花、长有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白天阳光明媚时,它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就会舒展在空中。一到傍晚,那三片小叶就又会闭合在一起垂下头,准备睡觉了。

睡 莲每当旭日东升时,睡莲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地舒展开来,似乎从酣睡中醒来。夕阳西下时,它又闭合花瓣,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孔雀芋 到了傍晚,它的叶片会向上竖起,白天又会放下来接受明媚的阳光。

马齿牡丹 马齿牡丹的花在早上绽放,到了傍晚会闭合成花苞状,它也是在做“睡眠运动”咧。

除此之外,花生、蒲公英、胡萝卜、醉浆草、白屈菜、羊角豆等植物也有睡觉的习性。

蒲公英

合风

蒲公英宝宝在妈妈的怀抱里睡着了。

过了一会儿,风伯伯来了,他把小宝宝们悄悄地带走了。把他们其中的一个叫小贝贝的抛向了山边。小贝贝在那里发芽了。

可是,她永远也想不通,她为什么会离开妈妈,是她长大了?还是妈妈不要她了。

过了一年,她当妈妈了,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离开妈妈。

原来,她们本来就是种子,要离开自己的妈妈,自己生根发芽,自己要自强地生活。小贝贝想通了,妈妈在教育她要自强。

花生睡觉

苏涛

今天晚上,我去看花生。可是,花生把叶子合起来,我想:一定是花生也有思想,爱晒太阳,到了晚上月亮升了起来,花生想,太阳下班了,今年是月亮加班,我还是睡觉好了。花生就懒洋洋地闭上眼睛睡觉了。我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就问妈妈,妈妈也不知道,就问爸爸,爸爸也不知道。

哎!花生是不是在睡觉,还是有别的答案?

去查查植物“睡觉”?

关于植物睡眠运动最古老的记录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曾命令他的将军:“去调查看看,植物为什么睡觉?”

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军没有完成他的军令,而植物学家们却做了大量的研究。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是个科学之谜。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人,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100多年前,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的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一些积满露水的叶片,因为承受到水珠的重量而运动不便,往往比其他能自由运动的叶片容易受伤。后来他又用人为的方法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达尔文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叶片的温度,但他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

达尔文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植物生理学的高速发展,科学家们提出了“月光理论”说、“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说、还有“自我保护”――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等学说,想解释“植物睡眠”。但一个又一个观点,都未能有一个圆满的解释依据。

正当科学家们感到困惑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要低l℃左右。恩瑞特认为,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温度差异,已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不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相比,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有的植物甚至有午睡的习惯。

原来,植物的午睡是指中午大约11时至下午2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一现象。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和火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下生存。

这种睡眠运动的主要功能是,可减缓植物能量和水分的流失,也可以维持花的柔嫩。

不许睡觉

植物学家在研究中,还干了许多破坏植物睡眠的“坏事”。

一个法国生物学家,把含羞草放在光线照不到的黑洞中,他本打算让含羞草睡24个小时,谁料后来他玩心大动,一口气让含羞草持续“睡”了好几天。

一个植物研究室,想出更绝的点子,给含羞草注射“兴奋物质”,令含羞草叶子在晚上一直张开――处于“失眠”状态,结果可怜的含羞草,不到两个星期就枯萎而死。

还有一个农业研究小组,他们让豆科类植物失眠。结果这些豆科植物失眠后,立即失去了可以保护自己体内所需水份的能力,一直张开的叶子,使得水分从叶子表面蒸腾而去,很快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丫丫摆渡

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睡莲问:“小蚂蚁,你怎么啦?”

小蚂蚁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快上来吧!”睡莲弯弯腰,让他爬了上来。

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

睡莲说:“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夏夜多美啊!”

小蚂蚁摇摇头,说:“我得回家。要不,爸爸妈妈会着急的。”

他们的话被正在睡莲叶上休息的蜻蜓听见了。他问:“睡莲姑姑,有什么事吗?”

“小蚂蚁想回家,可我没办法送他。”

蜻蜓说:“让我来送小蚂蚁吧!”

睡莲问:“天这么黑,你能行吗?”

这时,一只萤火虫飞来了,说:“我来给你们照亮。”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

啊,多美的夏夜呀!

读后扩展,积累词语

1、是呀,多美的夏夜呀!那夏夜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呢?

出示小黑板:

_______的小灯笼;_______的假山;_______的草坪。

指名说,齐读。

2、除了青青的假山,你还知道青青的什么?

出示小黑板:

青青的_______;绿绿的_______;弯弯的_______。

神秘的血液

血液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血液中出生的,说我们诞生于“血泊”,一点也不为过;同时,我们每个家庭都是由血缘维系着的,“血脉相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在我们的身体里日复一日奔流着,证明我们活着的,更是“血液”。

血液,我们好像很熟悉它,但真正又了解它多少呢?

这里,我还是只能粗浅地给同学们介绍点滴关于血液的故事,希望大家怀着一颗探索的好奇的心,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它的秘密吧……

一个人血液总量大约是体重的7%~8%,比如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他大约有4000ML血液。换算成公斤,大约是4~4.5公斤。在正常情况下,每公斤体重的血量,男性多于女性,幼儿多于成年人。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组织,它包括细胞和液体两部分。

细胞部分是指血液的有形成分,总称为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占血液的45%。

液体部分称为血浆。血浆约占血液另外的55%。

人的血液里,有一种红细胞,红细胞里有红色含铁的血红蛋白,所以使红细胞成为红色的。血液里的红细胞特别特别多,在很小的一滴血液中,就有几百万个红细胞,血液里有这么多的红细胞,血液就成了红色的了。

我们身上的血管总共有多长呢?

人体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三种。

在身体皮肤表面能触摸到跳动的血管,这就是动脉。它用来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如氧气、糖、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输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使各种组织细胞生长、繁殖,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在人体表面和四肢上见到的呈青紫色,不能跳动的血管就是静脉。它的作用正好相反,是把各组织细胞代谢排出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带走,将二氧化碳送到肺中排出体外,将尿素等送到肾脏排出体外。

而毛细血管,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直径只有5-20微米。毛细血管中只能通过单个的单细胞。毛细血管就像灌溉渠道一样,把血液送到人体各个部位。

我们人体就布满了这些密密麻麻的血管,说出来也许你不相信,人体大大小小血管有1000多亿条,如果将人体的所有血管接成一条线,科学家估计,成人的血管总长度约为96000公里。地球一周是40000公里,也就是说,人体血管接成一条线之后,长度可以绕行地球2周半。

人体血液80%在血管中流动,维持生命;而20%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它们均可视为人体的“小血库”。

每一个人拥有固定量血液,人体内的血液是怎样流通的?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

老师给学生讲解血液循环。为了把问题讲得生动,他说:“孩子们,如果我倒立的话,血液就会流到头部,我的脸就要发红,对吗?”

“对!”孩子们齐声答道。老师继续说:“当我头朝上直立时,血液为什么不流到脚里去使脚发红呢?”

一个学生高声答道:“因为你的脚不是空的!”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呢?

人体内的血管如同地球上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每个角落,它和心脏一起组成了人体内连续的封闭式输送管道,这样的管道在体内四通八达,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当血液流出心脏时,它把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它又将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室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肺动脉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真神奇啊!原来每时每刻血液就是这样通过心脏的泵出、泵入在血管内反复循环,周而复始,永不停止。

可是,揭开血液循环之谜的科学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和传奇。

早在1800多年前,古罗马名医盖伦就提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如潮水一样一阵一阵地向四周涌去,到了身体的四周后自然消失。因为盖伦代表着医学界的最高权威,所以,“血液自然消失论”持续了1500年的历史。

直到500多年前,英国医生哈维在解剖一条蛇的时候发现,用镊子夹住蛇的大动脉,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去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泵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

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难怪,老师常说,只有敢于挑战权威,才能获得成功。

对了,丫丫,你听过墨杜萨鲜血的神话吗?

墨杜萨的鲜血

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与美丽仙女的私生子叫阿斯克勒庇俄斯,后者被阿波罗送到半人半马的怪物喀迈拉那里抚养,并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如配药、动手术等。

阿斯克勒庇俄斯还从战争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姑姑那里得到了威力最大的一剂药――来自墨杜萨血管里的鲜血。墨杜萨是双翼蛇发女妖,她的血液有两面作用,要么置人于死地,要么解除人的病痛。这取决于血液来自她体内的何方。来自她身体左侧的一滴血会让人立刻毙命,而来自其身体右边的一滴血则可以奇迹般地让人死而复活。神话中对血液两面性的认知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得到揭示,血液的确具有两面作用。

直到现在,血液对于我们人类依然有双重性,它一方面可能传播疾病,如艾滋病毒就是通过血液传播的,而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输血和研制许多疫苗以防御疾病,如流感、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难怪生物老师说,人类认识血液的历程也是人类自身获得救助的历史,正是因为我们对血液不断有新的认知,才能利用血液去挽救无数的生命。

知道你是老师的好学生,过耳不忘。关于血液的奥秘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呢!前几天,我就看到一张刘德华主演的《卫斯理蓝血人》海报,你有兴趣和我一起去寻找"蓝血人"的资料么?

真的!真有蓝血人么?!好,我陪你一起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