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让快乐教学融入体育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快乐教学融入体育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您现在去问学生:你喜欢上什么课?您得到的答案是80%喜欢上体育课,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出它应有的贡献。很多科目学生都很喜爱,很想了解,但没有一种科目像体育那样既能掌握知识、满足兴趣、快乐气氛,,又有非常强的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强身健体的作用。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靠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掘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注入式、填充式的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么,何来快乐?如何使快乐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是我们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要深究的课题之一。

一 、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乐有目的、趣有内容、幽默而不俗套

这也是当今所有体育老师的要求之一,一个好老师是必需会进行语言教学的。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中的无穷乐趣,如同乐曲中的旋律和舞蹈中的节奏,而教师的语言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有跃跃欲试的冲动,紧紧抓住体育的“神韵”是尤为重要的。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它可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的遐想境界,而这种快乐的境界对提高学生的兴奋及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因此说教师的语言是指挥棒。一个好老师没有一口好的语言教学,那么他在课堂上肯定不是一个能使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师。

二、场地、器材安排有序有吸引力

上课铃响了,学生对场地、器材的布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个由小木箱堆积而成的堡垒,里面放了很多的垒球,8-10米处有几块投掷靶树立着,而另一块则由体操棒、体操垫、跨栏架、跳绳组成的综合素质训练场地。这样的场地、器材的设计从开始排队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像课的内容,迫切想尝试练习了。由于中学生正是处于青少年期,对周围的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同样一种新的体育器材也会让学生感到兴奋。这样就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一堂课的气氛由此开始,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当中就会感到愉快。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是以学生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场地、器材安排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气氛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

三、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选用和搭配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青少年,如果要他每天都做同一件事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无味和厌烦,这样他自然就没有多少的乐趣和心思去学去投入。同样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生产生了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快乐就会一点点的消失。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用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与动物动作相联系,例:青蛙跳远、武术鹰爪、篮板球的猿猴动作:与故事、童话结合,例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将技术动作穿插在故事、童话中,用边做边说边唱完成,充分利用器械等。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便显得教材新颖。学生们学起来就不会觉得乏味和厌烦。相反会更加热爱。所以一堂课的课题教材搭配是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到快乐的因素之一。

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两面性

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角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给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中被称为"互动"现象,其中以教师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饰演具有两面性。教师愉快的心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饰演好自身角色外,还必须饰演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游戏,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做优美的动作,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他们视你为同学 、朋友,与你交流,将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告诉你,了解了他们等于厨师有了丰富的菜源,科学家有了十分先进的实验室;同时他们视你为导师,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衷心请教教师帮助解决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两面性上完成一节快乐的体育课的重要条件,是调音符!

快乐体育思想其实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经过几十年各方评说不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湛江的“快乐体育园地”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但各地“快乐体育园地”的迅速动工不免也提醒我们:快乐体育园地只是校园基础建设的一个部分,而体育器材的配置是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贯彻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保证,这个尤为重要。为了避免进入误区,快乐体育园地并不是快乐体育、素质教育的唯一途径,还是让我们回到活动课程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快乐、融入快乐吧!

参考文献:

[1]《教育学》1987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心理学》1984年新世纪出版社

[3]《中小学生心理与教育》1982年天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