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声乐学习中到底应不应该模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乐学习中到底应不应该模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作者通过对现在声乐界中 “赞成模仿”和“反对模仿”两种不同观点的深入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模仿给声乐学习者带来的益处与弊端,在剖析“不可模仿”观点的同时又对赞成“模仿”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为很多在“模仿”与“不该模仿”两种观点中犹豫不决的声乐学习者提供了一些意见和方法。

关键词: 声乐学习 模仿 声音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人反对学生模仿,有人支持模仿;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不要随意模仿别人,而有的老师却通过给学生做示范,要求学生模仿自己。长久以来,这两种观点一直在声乐界被很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那么,在声乐学习中,到底该不该模仿呢?

反对模仿的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声带和共鸣腔体是完全相同的,各个发声器官的肌肉的伸张程度和形态因人而异,所以,让一个人去模仿另一个人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培养歌唱者不是要培养第二个宋祖英或阎维文。

赞成模仿的人认为,很多时候,直接模仿是让学习者很快找到好的声音和状态的捷径。因为,人的发声器官在身体内,发声时,人们看不到自己的各个器官处在什么状态,只能凭借对内感觉的控制去调整自己的发声器官,再结合外感觉(听觉)来控制自己的发声器官。这里的外感觉(听觉)也就成了指导人们歌唱行为的标准,人们在学习中,就要给自己找这样的标准,为自己唱出预想的声音而努力。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稍加分析后不难发现,不赞成模仿的人认为声乐界本身在声音方面是没有标准的,也就是说,不能以某人的声音为标准去要求另一个人也唱出同样的声音。而后者则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必须有一个声音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很形象的声音。对比一下前后两种观点,它们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只是各有所指,含义不同。就前者的标准而言,指的是具体的声音,更多地偏重于音质、音色,而后者的标准,虽然也指声音,但更多地偏重于发声的状态。有共同的歌唱状态不一定会有相同的音色。在声乐学习领域里,虽然不提倡大家都唱同一个声音,但是在发声状态上还是有起码的共性标准的。既然如此,从声音的音色、音质角度上,杜绝模仿是毋庸置疑的,而从声音状态的角度上来讲,模仿又是无可厚非的。

刻意去模仿某个人的音色是模仿不来的,人们歌唱时要讲求自然松弛的状态,如果强行让自己的音色向某个人的音色上靠拢,就会背离自然松弛的状态,从而养成不良习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师强调不让学生盲目地模仿,就是怕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不自觉地养成一些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的习惯,例如,有的学生为了模仿甜美清脆的声音,在演唱时白声过多,声音位置低,但自己却听不出来,还满足在自己的声音当中,结果越陷越深,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为了追求声音的宽厚响亮,努力在喉部用力,结果产生喉音。以上这些现象都说明,模仿这一学习方法在对学生学习声乐起促进作用的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少麻烦。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模仿无处不在。例如,那些学习声乐的初学者们对声乐理论知识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深度地理解,他们的学多是从模仿当中来的。在这个阶段,教师也相应地采用更多的声音示范,而少用语言上的讲解。这时,学习者自身程度还很浅,即使给他一个标准,让他听很动听的声音,他也无法模仿出来,但是,学习者可以大致把握要模仿的声音的状态,做到最根本的调整。例如,掌握嘴巴张开、喉咙打开等一些基本的要领。很多学舞蹈的同学也是一样,他们的灵感还是更多地从电视或身边比自己优秀的舞蹈者的舞蹈中得来的。另外,像一些书法家也是如此,我们没有发现天下有哪两个书法家的字迹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每个书法家开始学习写字无不是从最初的临摹开始的。由于声乐这门学科具有抽象的特性,学生在学习声乐时,唯一可参照的就是声音,因为每个人的歌唱内感觉是有区别的,当老师以自己的内感觉为准去指导学生,学生照这样的内感觉去调整时,不一定能够获得同样好的声音,但是声音相对来说就形象了很多。学生在练声过程中,想要效率高,就必须时时刻刻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去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再多的说教也不如示范来得有效的原因。即使有时老师并不做太多示范,聪明的学生还是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在大脑里构思一个声音,之后,再由大脑指导自己的发声器官为唱出理想的声音而做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老师的要求。实践证明,能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的学生在学习声乐时进步很快,而且老师在教这类学生时也很省力。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听老师的话,老师让他把下颌放松些,他就努力地放松下颌,老师让抬高软腭,他就竭尽努力调整自己的软腭,但是,仍然唱不出老师想要的声音。这是因为好的声音状态要经过所有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才能得到。老师听到学生的声音出现的问题后,迅速判断出造成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自己的内感觉判断怎么去对影响声音的发声器官做怎样的调整,做多大程度上的调整,然后告诉学生照着这样的内感觉去做。但是,因为老师和学生除了在内感觉上存在差异外,老师所有发声器官的协调能力要远远强过学生,所以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在做某个发声器官的调整时,很可能会忽略其它发声器官的配合,这样一来,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其实,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出现在,学生没有给自己树立一个声音形象,或者说,老师的表达不足以让学生确立一个形象的声音概念,导致学生的各种调整成为盲目的调整,从而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多的是碰运气,缺乏主观能动性。其实,在树立声音概念后,努力去唱出自己预想的声音的行为,就是一种模仿的行为,只不过这个模仿对象是虚幻的,是自己构思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停地做调整和变化的。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把二年级的学生作为自己的模仿标准,但随着自己程度的加深,就会不满足于过去的模仿标准而更换模仿对象,去选择大四的学生进行模仿,甚至去模仿歌唱家,总之,学生就是在频繁更换模仿对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如果没有了一个模仿的标准,自己也就没有了好的声音概念,所以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在不断的模仿和学习中,学生会慢慢总结出好的声音所共有的特征,从而给自己的学习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模仿不仅仅存在于声音上,还存在于处理技巧及形体语言等方面,我们很难用“该”或“不该”、“可”或“不可以”来说明模仿的可行性。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很多方法在有弊端存在的同时,又有着很大的益处,我们不能因此而杜绝用它,就像我们在行走时,无须踏着前面的人的脚印前进,但是,我们可以沿着他们的路线走。有的学生每学习一首新歌,总是先要去找范唱版听,一字一句地模仿。对于程度浅的学生,这样的模仿会让他们获益不少,但是对一些有较深程度的学生来说就会弊大于利了。因为有程度的学生本身已具备了基本的处理和演唱的技巧,如果总是依赖于模仿别人的范本,就会失去自己的风格,不仅如此,长时间的效仿,还会让自己失去创造能力。人们常说,把谱面上的音符变作声音的过程就是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如果自己永远依赖于别人的演唱,就像作画的永远临摹别人的作品一样,就是画得一模一样了,也终归是个没有多大价值的赝品。此外,还有在作品处理上的模仿,歌唱家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演唱同一首作品时,由于心情和兴奋度的不同,在演唱处理上都是存在差别的,这也就是我们杜绝假唱的原因。真正的艺术不是死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受人们的精神影响的,学生在歌曲处理上,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生搬硬套,只有发自内心的才是自己的,才是最美的。还有形体语言上的模仿,在歌唱时,歌者恰当的肢体语言有利于自己的感情的表达,也可以帮助欣赏者理解作品。好的肢体语言可以使歌者的演唱声情并茂,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完美享受,但不好的肢体语言会让整个演唱显得生涩,甚至滑稽。但总的来说,每个歌唱者不是生来就会运用肢体语言,比如刚刚起步的歌唱者,就是从几个死板的动作学起的。例如,伸手臂的动作,可以适当地模仿有丰富演出经验的人的表演,学习手臂伸张的幅度,以使其看上去比较美,学习动作的频率掌握在多高的范围内让人看上去比较舒服,简单地说,就是基本的模仿。模仿会基本的动作后,再结合自己的歌曲需要,分析把合适的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这就是自己的创作,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模仿了。聪明的学生在模仿别人后,还让人找不出被模仿者的影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更多地去模仿别人,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笔者不迎合反对模仿的观点,但也不支持盲目模仿的观点。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模仿,敢于模仿,模仿可以使自己直接获得别人长久积累的经验,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讲究模仿的方法。一定要注意在模仿时,是不是养成了新的坏习惯,这就要求模仿时多审视自己。而能帮助自己认识错误的好方法就是给自己录音或录像,如果能同时有老师的引导会更好,因为学生听他的声音和别人听自己的声音是有差别的,之所以录音,就是让自己多从客观的角度去听辨自己的声音。还有在形体语言的表达上,学生以为自己的肢体语言会像自己大脑构思的那样美丽自然,永远在主观角度上陶醉在自己的想象中,就像演员要表达悲伤,需要对着镜子做出悲伤的样子,看看从外观上是不是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给观众准确的情感表达效果。歌唱者也需要有这样的素质,所以,在模仿的过程中,以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是必不可少的。声乐老师不能单纯地反对学生模仿,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只不过,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模仿对象,还要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帮学生把好每一关,避免学生在模仿的同时养成新的坏习惯。同时,在课上,教师自己也要善于模仿学生,模仿学生错误的状态唱歌,然后再同正确的状态加以比对,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很好地解决。其实,很多学生不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从根本上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只要我们能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就能避免在模仿的过程中走弯路。

在学习当中,“学”字本身就有效仿之意,我们常说向谁学习,本身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寻找效仿的对象与标准。所谓“习”,就是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从模仿中成长的,但是有的人在模仿中丰富了自己,创新了自己,有的人却在模仿中迷失了自我。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咎于模仿这一学习方法,而要从模仿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去分析自身的特点,进而更好地运用模仿来完善自我,所以,我们不应更多地思考学习当中该不该模仿,而应更多地思考在学习当中怎样模仿。

参考文献:

[1]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学苑出版社,2000.

[2]杨立岗.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