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之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之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社会转型时期,给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但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思政课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形式、手段、过程优化等方面的探讨,旨在突破传统观念上的束缚、转变一成不变的说教,使呆板的思政课焕发活力,进而真正达到育人之目的。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 思想政治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40-0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特殊时期,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所处时代各种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变化特点。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其动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曾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主要表现是政治思想道德滑坡、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政治观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思想困惑多、心理矛盾多,甚至导致出现心理疾病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掌握当今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积极探索既符合大学生思想特征又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教学方法与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优化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上的束缚、转变一成不变的说教,才能使呆板的思政课焕发活力,进而真正达到育人之目的。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1.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要准确领会教材中所包含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教师而言,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要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确立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用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起到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以学生为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的才是好方法。探索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升华。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要确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途径

1.优化教学目标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重点教学目标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误人的教学。可见,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因而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达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已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附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成为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共同解决教学问题,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手段、程序的总和。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程序,而学法是学生为获得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培养健康个性而使用的学习方式。判断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从它自身的特点来决定,而要根据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来衡量,一般来说,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判断教学方法好坏的根本标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更符合学生的学法,因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方法上着手。

(1)辩论教学法。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

辩论是一种强烈地针对问题的正面与反面作讨论。辩论是促进学生们更加熟悉该课程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对辩论问题的知识愈丰富就愈能发挥他们的思想。

辩题的选择。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第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好的信心。

第三,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第四,尽可能简要明了。辩题的设计应提倡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过于拖沓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觉得难受。因此,辩题应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2)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观念而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是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是教法,也是学法。教师可以通过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实现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讨论,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一句话,善于运用讨论法,教学双方皆受益,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生命活力。因此开展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思想政治课堂,而且讨论式教学方法也彻底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的局面,使原来较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对教师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允许学生讨论、研究后再回答。这样,既可以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使他们都能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又可以使单一的讲授变为有目的、有内容的实践练习。

(3)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养成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并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而产生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突出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张扬个性。

实践表明,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促使学生的地位由传统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此外,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大加强。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沃土。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感情融洽,心理距离近,容易使教育对象形成“接受”心时,表明态度态势,容易与教育者产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教育对象就会产生“心理阻抗”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创造民主学习的氛围。不要“以师压人”、“惟我独尊”,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与交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学生观点是偏激的、错误的,也不要武断地加以否定,予以阻拦,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平等、自由的气氛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其创新思维、创造潜能、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第二,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性参与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与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兴趣因情而生,思维因境而动”,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时,学习才会快乐;有积极的探索,才会有成功。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去创设良好的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热情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创造探究的天地。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客观需要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的内在驱力。它饱含创新的意图,创新的动机和创新的欲望及创新的行动。它突破了求同思维,不拘泥于常规,追求独特新颖的设想,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因此,老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心理特征,不但要使学生能对某个概念或事件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要善于启发,通过合理的想象或逻辑推理,不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理论。因此,培养创新能力以实现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素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也就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及个性的过程。而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制订出最佳教学方案,在有效控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劳动获取最大的效率。为实现最优化,教师除了在符合认识规律前提下进行新的教学构思外,还应该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优化。

(1)优化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只有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搞好教学工作。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主体地位作用得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要关心和热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并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愿意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积极营造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愉快的学习情境。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学成功的秘诀。

(2)优化教学过程的导入。导入是一种激发学习需求的方法,是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是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精心设计,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实现教学导入的优化。

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针对性。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新课的导入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新课导入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引导课堂迅速进入新知识的教学。同时,新课的导入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基础等来设计,既给学生的思维定式,也使学生兴趣高涨。

第二,新颖性。新课导入通常要能集中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此,新课导入必须新颖。要采用比较新的导入材料,选择比较新的角度,运用新颖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趣味性。新课导入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是趣味性导入的基本标志。充满激情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形成师生间的默契交流;而富有意味的导入则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求有关知识。

第四,简洁性。新课的导入不是教学的主体过程,要求简洁明快、内容精当、要求具体,争取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巧妙地转入正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切忌冗长。

(3)生活化教学。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育生活化不失为一种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高校思政课应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实际有着广泛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要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饶有兴趣、相互促进的互动化课程。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是社会转型期的客观要求,对教与学双方都十分必要。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教学形式、手段、过程的优化,更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自身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必然选择。对高校政治思想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白立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2 刘忠岩.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1.11.5

3 郑华萍、柴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