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动声色的感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动声色的感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自然光影的灵魂

梦境,是人类情感的一个反射区。在梦境中,人的情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将感情世界浓缩,精炼到一个程度,幻化成梦境。这里可以看到人对世界的最真实的表达,可以洞穿人的情感世界,可以体现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将人的个性化特质做最准确的诠释。

世界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就擅长用光影营造梦境。在他的影片中,我们会看到一场场充满哲思的梦,这对塑造人物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通过梦的解析,对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人物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一切的思考。当然,这同样也是导演的思考,通过一部电影,一个人物,一个镜头画面,甚至是一束光线所表达的语言。正是由于这样真挚的表达,塔可夫斯基受到了世界的尊重与崇拜。英格玛·伯格曼在他的自传《魔灯》中表示,“在所有人当中,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的影片除了忠实记录之外,就都是梦。他在梦境空间里四处游走,那么自如。”①

在电影中,由于梦境是非现实性的,所以梦境的营造可以任由导演根据情感的需要去想象。虽然梦境的非现实性可以给导演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也正因为它的非现实性,从而缺乏了现实的光影依据,以至于我们的想象力失去了现实直观的依托,思维很容易胡乱嫁接,使有些导演在表现梦境的时候反而营造得非常生硬。

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的影片《乡愁》中,梦境的表现几乎占了影片的三分之一,是一部用光影诠释梦境的极端作品。

整部影片在一个梦境中拉开帷幕,一幅浓雾弥漫的乡村景象,一汪清澈的潭水静静地在画面中流淌,淡淡的光影中浮动着四个穿黑衣的人影,一匹灰白色的马,一条狗(牧羊犬),灰白色的马驻足在景深最远处,自然而然地在画面中形成一个高光点,而剩下的四个人和一条狗则成深褐色,并由镜前缓慢走向远处……

这一场景是将自然光线与浓雾做了巧妙的配合,正如一潭本来深可见底的泉水上笼罩着清晨的雾气。虽然是黑白片,仍可以看得出画面中光影的层次感。画面由四周的边缘至中部,呈现出由深渐变至浅的状态。导演更是着重突出了中部的一汪湖水。正是这样的光影处理,成功地营造出了这个关于故乡的梦境。这恰恰与梦境的片段式、表征式的特点相符合。导演使我们感受到的乡愁,不是具体的哪个人或哪件事,反而正是那浓雾中的一汪湖水。而这一汪湖水中,到底深藏了多少生命的意义,多少离愁别绪,正是导演要在下面的影片中要向我们表达的。而那几个越走越远的人,身穿黑衣,在前行中偶尔驻足,配上空灵的吟唱,形成了一种舒缓的心理节奏。虽然我们通过画面无法看清那一汪湖水,无法看清那几个人的神情,我们甚至在这样的光影中看不清远处的景,但是我们却能通过这些看不清的景、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对故乡的眷恋,对儿时的怀念。那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单纯情怀,那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人生慨叹,都通过这个画面的光影向我们娓娓道来。

二、造梦的光影

在另一个梦境中,当诗人戈尔察科夫与欧仁尼亚入住旅馆的第一夜,潺潺的流水声将诗人引入了梦境。这时,左侧窗户外流洒而下的雨水经过光的照映,反射在右侧卫生间里的洗漱镜中。在安静的房间中,只有水流的声音,这时的水流声,让我们与剧中人一同被催眠了,将时间的流动放大了。那种光透过水而制造的流动效果,恰如其分地将我们与诗人一同带入一种时光倒流的幻境之中。这时,背景音乐响起,正是贯穿电影始终的,诗人脑海中不断萦绕着的故乡的旋律——轻声的吟唱。随着一束光的熄灭,诗人进入状态慢慢地躺下来。画面开始移动,缓缓地推,那只梦中的牧羊犬从卫生间里轻快地走到诗人现实中的床边。画面推至诗人的近景,他侧着身躺在床上。这时,同样是在同一个镜头中,一束光将诗人的面部提亮,梦开始了。母亲的形象出现,淡淡的侧逆光勾勒出温柔质朴的女性轮廓。接着情人的形象出现,两人相拥合二为一。然后,诗人与情人在木然静止中的,情人在母亲的拥抱下凄楚地落泪。最后,怀孕的母亲躺在床上,镜头缓缓推,一束顶光洒射在母亲的身上,在黑暗中勾勒出了一个怀孕母亲的身体。此时,母亲转头呼唤诗人的名字。通过声音的处理,导演将诗人由梦境带回到现实中来。现实房间中的窗户与卫生间的光渐渐亮起。至此,梦醒。

没有夸张的表演,没有花哨的特技,可以说单是以光的变化营造出了一个完整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梦境。从梦境的铺垫,到梦境的进入,到梦中,直至梦醒。梦境中室内的所有用于衔接的光源都是“自然光”。窗外的月光通过水媒介显得闪烁晶莹,反射进卫生间的镜子中造成另一种光效。母亲的身体与现实的环境相叠加,表现出诗人的一种梦境与现实混淆的情感状态。特别是在一个镜头中,导演巧妙地设计了两次光线的变换。这两次变换完全是主观的,并没有客观依据,与舞台上灯光的变换有些类似。这样大胆而创新的设计,在当时的甚至是当今的电影中都是少见的。它非但没有造成生硬、笨拙的感觉,反而在情感和心理节奏上给人一种很合理,很舒服的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你的观影情绪。

导演这样的细腻设计,就是为了情感而铺垫的,光影是情感的先行者。光影本身作为电影中的一种元素,使得人物的情感得以表达,而且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再配合牧羊犬,吟唱的进入,最后床角度的利用,为我们打造出了一场真实而细腻的情感体验。梦的营造,最难的就是梦的进入和梦醒这两个点,如何表现,必然要依托于人物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而情感的变化又恰恰必须依靠画面来讲述。作为电影画面的一部分,导演借助光影独特的“动作”,推动剧情的发展直至高潮。

塔可夫斯基充分借鉴了戏剧的表现方式,所以我们能直观地感觉到,他导演的电影风格总有一种戏剧与舞台的独特魅力,这与俄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戏剧土壤分不开。而且,他的电影更着重于人物的情感,将故事性放到了第二位。这同时也是俄国戏剧的特点。他的摄影,每一个镜头都像一个戏剧动作,像一句台词在对你轻声地诉说,温柔地吟唱。

三、光——不动声色感动

在气氛、情调、节奏、空间感等方面,光影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实光影的效果千变万化,而且十分细腻,但是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正如现在很多电影的摄影讲究不动声色,在你观片的时候不影响对故事情节的注意力,但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观片情绪。现代电影中用光虽然没有大师们那么典雅,但是手法毋庸置疑更加丰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电影的器材、设备与后期技术的进步,成就了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却让我们忽略了自然的光影,朴素的光影,淡淡的情怀。世界各地的电影,各种类型的电影百花齐放,在光的运用上也不乏出类拔萃、别出心裁的作品。但是,令你记忆深刻的画面、瞬间,有几个,有多少只是在脑中一带而过,又有多少令你回味无穷。当你看完一部影片也许你会忘记故事情节、人物等,但是你往往会记住一些细节,比如一句台词、一段音乐、一个画面,而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元素,都是我们情感的共鸣。回忆《乡愁》的第一个镜头,故乡的迷雾中远去的故人和一汪湖水;诗人梦里逆光中母亲慈祥的面容;侧光中情人晶莹的泪水;光影中斑驳的石墙;晨光中空荡的房间……这些点点滴滴都是一个情感的细胞,都是将情感凝炼成诗意的表达。组织成了一部经典的作品。

注释:

①英格玛·伯格曼:《魔灯》,伽利玛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