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疗建筑谋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疗建筑谋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正处在一个医院建设的高峰期。”北京市医院建筑协会副会长董建华开门见山地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数小时内,他收到两个邀请,将参与北京市内两个医疗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在这样一个高峰期,既有新医院的开建,更有许多老医院的改扩建。“近十年,中国有3000余家县级以上医院上马了改扩建工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础建设指挥部赵奇侠处长表示,在当下这个医疗建筑高峰期,总结目前医疗建筑的设计成果、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必要。

更近人性

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到“生物-心理-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医疗建筑设计也发生了转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刘玉龙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中国医疗建筑的演变。在他看来,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医院内空间使用正在发生变化。

手术室以前并不大,但是现在手术室内的医技设备逐渐增多,连MRI都要放在手术室里。手术和检查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面积自然要扩大,于是发展出所谓大型多功能手术室。此外,随着微创手术的兴起,一部分手术所需的辅助人员和医疗空间反而被压缩。

看似相反的医疗空间使用趋势,只不过是医疗建筑在医疗技术革新下,发生改变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在医疗机构的落地生根。

如今,“人性化”理念体现在医疗建筑中的功能设计、装修装饰、建筑设施设备、医疗设施设备、家具每一个细小之处。

人性化建筑设计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进行的建筑设计与创造。董建华告诉记者,“以人为本”的医院建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筑功能丰富,其二是与建筑相关的医疗流程合理。“建筑的硬件、空间环境安排得特别通顺,流程才能达到便捷。”

为此,董建华以门诊大厅为例,向记者解释前后的变化。过去的门诊大厅有多种功能,不仅具有导医的功能,还有疏散的功能,而且挂号、收费、取药都在大厅完成。然而,如今的观念是,医院门诊大厅只有交通疏散功能,将汇集而来的患者疏散开去,实现分层挂号和分层候诊。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现场挂号,目前医院已经引入了电话挂号、网上挂号,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就诊。”董建华表示,借助信息技术,患者就诊完成之后,在自助机上刷卡取药,不再需要排着长队等候。如此既方便了患者,也节省了院内空间,同时为医疗建筑展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了更多可能。

事实上,思考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的,还有河北省人民医院院长赵文清。

他告诉记者,传统门诊布局以治疗手段设置科室,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会诊困难。若按症状设置门诊,确实方便患者就医,但每个症状可能涉及诸多科室,不利于管理。最后,医院采取了折中办法,把相同系统的科室设置在相近区域,既便于会诊,又方便患者就诊。最终,按照疾病系统设置的14大门诊区域,呈现在医院的门诊楼中。这一新颖、科学的布局开省内先河,并得到了许多业内管理者的赞誉。

事实上,仅仅满足患者在生理治疗上的需求还远远不够,医疗建筑还必须给予患者心理上的人文关怀。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运用美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室内环境设计,避免产生单调乏味甚至冷冰冰的室内空间环境。门诊和住院部的入口大厅,己不再局限于挂号、收费和导医,还会将鲜花店、茶座、银行以至文化娱乐设施引入医院公共空间,使患者一进医院就感到亲切轻松的气氛,减轻心理压力。

更加节能

不过,医疗机构满足患者需求的背后,却是以增加建设投入和能源消耗为代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对妇儿楼进行改造后,就增加了180余个卫生间和洗浴室,日光灯也比改造前增加了1/3,而所有这些都会转化为医院的运行成本。

据了解,目前中国每年有近26%的医院进行改扩建,不少医院门诊大厅越造越豪华,高标准的手术室也是多多益善。一些医院仅空调、电梯运行电费每小时就超过2000元,不少医院开始出现“造得起用不起”的尴尬局面。

鉴于此,“绿色医院”的设计理念得到各国医疗界的认可,也逐渐演化成医疗建筑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后勤副院长金克荣告诉记者,“绿色医院”就是要在医院全寿命周期内,对周围环境有害影响较小,对资源需求相对较少,在节省资源情况下,并不减少医院内部使用人员的良好体验。

在“绿色医院”建设方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是一个成功例子。2005年,医院门急诊开始进行改扩建。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医院最初计划采用“医患分流”的双通道结构。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采光和自然通风较好的空间成为交通通道,而病区的采光和通风反而变差。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和决策者一起做了一个较大调整,中间挖空做一个采光井,把诊室都布置在天井周边,通风和采光就更合理。”赵奇侠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医院还将急诊科放在地下一层。在急诊门口设置了一个很大的室外广场空间。急救车开进来以后,这一空间跟地上能够通风,采光和通风都有所好转。

事实上,除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外,广泛采用节能技术也是建设“绿色医院”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为清华长庚医院的CEO助理,杨长青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清华长庚医院的机电工程设计占到整个硬件投资的1/2。尽管机电工程前期投入成本高,但后期会持续影响医院运营成本。因此,尽管部分建筑可以分期完工,但是医院机电工程力争一次性到位。

“清华长庚医院一期工程定位为1000张床位的医院,但是后续还会扩充500张床位。因此,基础建设就要考虑1500床的医院运营情况,污水处理设备设计与施工就要一次性最大化,按照整体考虑来购置设备。只是在施工中将后续工程的管道进行预留。”杨长青如此表示,统筹与预留,目的是不让后续工程影响到已完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此外,医院用水、用电工程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逻辑,始终着眼于医院整体规划。随便大幅度调整医院规划床位规模是机电工程建设的大忌。

整个医院的道路建设也应一次性到位。因为医院一旦投入使用,道路翻修就可能影响到建筑空间和机电工程的使用品质。

更富智慧

“由于能源系统涉及各子系统,设备纷繁复杂,因而能源消耗较为分散。仅通过某个节能设备或节能技术的使用,难以确保获得最大的节能收益。”金克荣告诉记者,随着医院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智能建筑可以提高设备功能,减少运行维护人员,而且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可有效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

她表示,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院妇儿楼的智能化改造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控制空调机组系统。两套系统相互配合,便可以人性化地控制温度。制冷组每日到病房楼里进行实地测温,并及时反馈到楼宇自控组,对温度进行合理调节。楼宇自控组根据各个病房的负荷,调节风阀和水阀,达到供需平衡。

“智能建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医疗习惯,也影响到医院的建筑设计。”金克荣表示,医院建筑智能化的实现,必须与建筑技术相结合,建筑需要为智能化系统提供良好的平台。医院建筑设计从整体布局、平剖面设计、结构强度、墙体选材到管线走向、设备安装、电力容量等都必须有全新的考虑。

作为多年的行业老兵,董建华对将楼宇自动化技术引进医院也十分关注。据他介绍,在非医疗工程建设中,多维可视技术应用越来越广。如果引入到医院建设中,早在规划建设阶段,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功能模拟,查找规划设计中的管道碰撞等问题,还可以用于工程量管控,甚至可以模拟医院内的人流情况。

“即使在工程完工后,这一系统也可以交付给管理部门,用于后勤运维管理。一旦院内电梯出现问题,就会自动报警。甚至连空调的滤芯堵塞,它都能报警提醒。”

尽管前期规划再缜密,医院建筑设计总是从蓝图而来,而且医院建筑的周期往往较长,落地之后难免与实际有偏差。作为行业专家,赵奇侠提出,医院建筑应该引入“建筑后评价”的理念,由管理的介入来完善建筑的功能。近年来,医院管理者开始注重节能减排,开源节流,引入了全员成本核算理念,最后都要落实在医院建筑和设备等硬件上的消耗上。建筑空间已经固化,提升效率还是依靠建筑后评价,依靠管理介入。

“医院刚开始搬到新楼时,B超检查总要积压三四天。建筑空间属于硬性限制,无法通过增加设备数量来解决问题,因此只能通过管理手段来调节。医院不得不延长开机时间,提升机器利用率,减少患者积压。”赵奇侠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