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瓷佛画心领佛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佛教在中国扎根已逾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佛像绘画之所以在历代陶艺家们流传至今,可见佛教文化的魅力所在。笔者选择陶瓷佛像绘画创作,不仅是因为对于佛教艺术的喜爱,还希冀通过对佛像的塑造,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心灵的净化。
1、儒、道、佛之佛学信仰
笔者本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陶瓷艺人,较为了解儒、道、佛之学理在国学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作为陶瓷佛教工作者,不懂学理是不可能成就陶瓷佛像绘画的。就组成传统文化精髓的这三教而言,儒学同道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正统学理,惟独佛学一脉是东汉由古印度传入我中土。释家学理既是泊来之品,为何缘能在我中土数千年来存活及蓬勃发展,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还能同我国经典的儒学、道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话题。
依笔者拙见,这其中的因缘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释家学理极具有信仰性,它的讲义和思想很是能够迎合国人的信仰崇拜心态;二是释家学理重在阐释心性。它的教理主旨重在讲究见性成佛,这一主旨在完全的农耕文明时代,恰恰又很迎合我国古人修身养性的秉性,从以上两点民族性的整体迎合,加上高层统治阶级的大力鼓吹和推崇,再结合其它诸多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就不难解释东渡的佛学在我中土生根发芽乃至蓬勃发展的根由了。依照此理类推,一家外来之学有了适合它生长发育的土壤,那么释学最终能够占据国学精髓中的三足鼎立之势,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国粹艺术一陶瓷佛教绘画
关于佛学在中土历展的兴衰史,不是本文阐释的内容,这里笔者不便过多赘述,本文重在阐述极具有代表性的国粹艺术——陶瓷佛教绘画。
佛教在我国又被称为“象教”,因为它以图像作为传播教义的重要手段,有佛教的地方往往就有与之有关的形象,这就是佛教艺术的渊源。几乎是在佛教传入的同时,我国佛教艺术创作也开始起步,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中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影响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因而陶瓷佛教绘画占领了一席之地,也成为陶瓷绘画创作中的重要门类。在我国,由于民众对佛教的普遍信仰,使得陶瓷佛教绘画受到社会各阶层人的收藏于摆饰,以供敬仰。而陶瓷绘画艺术的一个特点是易收藏,易摆设,它不同于纸类绘画不易保存,历史上许多享有声誉的陶瓷艺术家,借用陶瓷这一特点,致力佛教绘画的创作与探索;而广大的民间陶瓷艺人,也流传和模仿佛教画中的代表之作。
在陶瓷佛教绘画中,佛、菩萨、罗汉、高僧以及佛国天堂、地狱里的众神鬼都是常见的形象,《天龙八部》《鬼谷子下山》《禅宗六祖师图》《圆乘龙象图》等。还有老百姓喜闻乐见带有精神寄托类的《观世音图》,《财神图》《三星图》《八仙图》等等。他们组成了神奇的佛国世界,佛教通过陶瓷绘画这一方式,来告诉古往今来的信徒们,人生的种种生死轮回和善恶报应,从而宣传它的教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陶瓷文化的浸润,并与之相融合,逐渐形成陶瓷独有的佛教艺术。同样,陶瓷佛教绘画作为艺术品种,经历了一个本土化演变的过程,与此同时,它又和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审美潮流以及艺术样式相融合,在题材、风格上体现出鲜明的风格。
3、人性化成分
在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佛画人物越来越多地流露出一种世俗的审美趣味。这些人物形象充分体现出来自人间现实性的美感要求,人性化成分不断增强。在当时的一些绘画中,出现了《菩萨如宫娃》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陶瓷画家径直以豪贵家中的姬妾形象进行创作。宋元以后,禅宗、净土宗的盛行,加剧了佛教的通俗化,同时也使世俗化趣味进一步渗透到陶瓷佛画当中,这令佛教人物画在内容上与过去有了更大的不同。首先,禅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理论使得人们对佛祖五体投地的崇拜之情渐趋淡化,而菩萨、罗汉、高僧则由于更接近人性而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信仰。其次,佛性的理想化、佛经对佛形象的严格规定,使得人们不可能对佛像进行太多创造性表现,相反既有神通法力又兼有人性的菩萨、罗汉和那些富于传奇色彩的高僧形象,更适合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由宋元至明清,罗汉像、高僧故事题材在绘画当中的流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那些画中的温婉善良的菩萨、美丽动人的天女和性格各异的罗汉已不再仅仅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他们身上充满人情味,更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美好、高尚人格理想的化身。因此佛像的面目几乎相同相近,由此给陶瓷佛像绘画工作者拟定了格式。
4、心领神会
艺术的最大功用莫过于对社会的精神领域以贡献。“道俗瞻仰,忽若亲遇”,佛教绘画给读者的心灵触动和艺术感觉,是崇高而透彻的,笔者在创作数幅《罗汉图》时,不由得心羡先师笔下的诸罗汉灵光独运,质朴脱俗,再凝神细观之深感先师的教导才得于弄笔运墨,遗貌取神,写出了主观的感受。古人论画,重风骨,重品格,重境界。董其昌讲“士气”,按推测可以作“情怀”解。“情怀”本来是人之为艺的基本起点,如缺少这种“情怀”纵使勤笔不辍亦难达到艺之妙境,所以不管怎么说,艺事总还是需要天赋和创造性的,需要具备“澄怀观道”的灵性和修养,更需要干净的内心和坚定的精神。当一幅幅用心揣摩而成功时,惊叹笔笔真可谓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不囿规矩,自成一格,说明了得教才得益。面对人生的体验与咀嚼,常能在画面写出几分耐人寻味的禅门佛理来。早年曾听先师们讲过,研究一幅禅画,重点不在于画面技巧的好坏,而在于悟道心境的流露。禅者讲究不让人执着,虽本无常法,但亦是法。
纵观人类文化史,宗教和艺术总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佛教绘画对传统的陶瓷绘画,其影响与其它的佛教流派艺术相比,要广泛和深刻得多,它改变了陶瓷创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对其作品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应变化也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