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化学教学中培养提问能力的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化学教学中培养提问能力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针对当前化学探究教学中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窘境,分析影响学生提问的原因,提出促进学生提问的教学对策。并以具体教学案例,阐述这些对策在一堂课之前、之中、之后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化学探究教学 提出问题 实践问题 实践对策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化学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提出的问题展开的,可以说,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由于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所以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难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学生为什么不提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提问,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笔者在课堂观察、老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归纳,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几点操作建议,与同行交流。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提问的基础较差,主动性不够

虽然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提出一定数量和低层次水平的问题,但缺乏提出多数量问题和更高水平问题的能力,学生间交流的问题也常属“这道题怎么解”等此类问题。对课本、教学辅导资料、老师的讲解有质疑的同学更是鲜见。学生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表述困难,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课堂上,老师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通常接下来会是一片寂静,死气沉沉。

2.教师教学理念守旧,对学情关注不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忠实于教案,经常会遇到学生问的问题,教案中没有预想到,实验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不是教学中所要得到的现象,而老师仍在津津有味地按原计划执行教案,忽视学生问题,淡化了学生的提问。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提问是教师备课时钻研的问题,答问是学生的责任,没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等等。迫于升学压力,部分老师认为会不会“提问”无关紧要,能“答题”才是“硬道理”,教学过程中过分迁就有惰性思维的学生,对勤思好问的学生未留下思考、质疑、提问的机会。

二、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归因分析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支配性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高密度的练习强化了知识点的掌握,但忽视了提问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教学过程中老师包办太多,造成了学生对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养成了“我不懂,老师会讲”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社会上过分重视成绩,使学生只能在已有规范内追求学业成功,而不敢对失败可能性较大的未知事物冒险。标新立异者被视为异端,好提问题者被视为“多事”,在社会生活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放弃自我独立的特点,去遵从大众,迎合别人,造成了学生有话不敢说,有情不敢抒,有疑不敢问的被动局面,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老师对课程改革的内涵与功能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老师缺乏课改的理论指导,着眼点仅放在课堂组织形式的模仿,以外在的“形式”代替了内在的“神韵”。所谓“启发式”,在很多老师那里被异化成了“问答式”,老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而没有学生提问的机会。“到水里学会游泳”的道理说明运用和掌握必须通过“过程”来实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老师感觉课时资源十分紧张,忙于赶课,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

三、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实践对策

1.前置学习,拨动“问”之弦

前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现疑难问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课前以导学案为载体,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能发现疑点,提出问题。比如,在教“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学生提出,氧化反应的定义是不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这个问题提得好,由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教材中是在总结、归纳了碳、硫、铁跟氧气反应的事实后得出的,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再加上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把氧化反应错误地理解为“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中由于印刷错误少印了一个“气”字,这时,老师不要急于解释,可作适当点拨,氧和氧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然后再加以归纳,以加深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教学实践表明,把前置性学习发现的疑难问题引入课内,充分讨论交流,并提升新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提问的欲望,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2.营造氛围,壮大“问”之胆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我们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困生只要有需要就给予提问的机会,对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乐于提问的广阔时空。

3.创设情境,教会“问”之法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调整学生的学习心境和情绪,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实验、故事、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和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创设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不断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比如,在教“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分组实验:将铝片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两根铜丝分别投入到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实验后,老师要求同学们对比各组实验的现象,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1)为什么铜丝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铝溶液反应?(2)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为什么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3)为什么铝片刚开始时浮于硫酸铜溶液中后来又沉于溶液底部?(4)为什么同样是铜丝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有的小组得到是黑色的固体,有的小组得到的是白色的固体?……老师肯定了这些问题的价值后,引导学生结合现有的药品联系已学的知识,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学生更加兴奋,(5)锌粒投入到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又会怎样?(6)金属单质与金属化合物的反应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教学实践表明,老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示范,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从“找异”、“求变”、“思全”、“联系”、“追问”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使学生掌握一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走出课堂,发散“问”之面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思维过程,它只有思维的轨迹,只有阶段性的驿站,而没有终点。我们一定要打破把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掉的传统观念,允许课堂的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个生活大课堂,去做开放式的探究。比如,在教“分子原子”这节内容时,有同学提出,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不是所有的各100ml两种不同种液体混合后,体积都小于200ml?当大部分学生都肯定变小时,老师说:“等体积不同种液体混合后,其体积的变化不都是变小的,那么还有哪些可能的情况?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这位同学研究研究!”虽然这部分知识点在初中阶段不作要求,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探究质疑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加强思维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提问步入更深层面。

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灵动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应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褚子良. 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中学化学,2005(6).

[3] 韩景宝.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支点,打造课堂“质疑文化”[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8).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石良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