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增强受众的媒介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增强受众的媒介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今时代,传媒业飞速发展,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媒介素养既是受众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提升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媒介素养的内涵

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目的在于面对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媒介素养的概念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由最初的精英主义立场所提出的单纯抵抗防御,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文化多元化认识与实践;从重视独立批判能力的培养,到认识到媒介素养更应该是一种赋予受众的传播能力与权利,提倡加强全民对媒介的使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内涵随着媒介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对媒介素养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界定,引用较多的是1992年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作出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和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简言之就是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技术、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选择能力。随着媒介数量大量增加,信息采集、传输时效不断提高,媒介几乎无所不能地全天候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事实上,在同一时间内,受众对外界事物信息的注意、理解、记忆都具有选择性,所以受众必然存在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选择问题。一般而言,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对信息的关注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同一群体的受众个体的信息偏好也会有所区别。

理解能力。由于每个人在知识、阅历、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对相同的信息,有些人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有些人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质疑和评估能力。对媒介信息,是盲目相信、人云亦云,还是具有“批判意识”,通过理性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观点;能否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重大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论证并作出评判,是受众质疑和评估能力的直接体现。

创造和生产能力。创造和生产涵盖媒介技术、手段、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如以网络为代表的多媒体的出现,其多维的视觉效果,集光、声、影、动漫等于一体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及交流方式。能否顺应这种发展变化,有效使用媒介技术、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当代受众媒介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提升媒介素养的紧迫性

传媒业大体经历了由报刊“一枝独秀”,到报刊与广播电视“并驾齐驱”,而后是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三足鼎立”,如今又进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形态“相融共生”的发展阶段。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和运行模式的变革,一个全方位传播、多媒体介质、流动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时代悄然来临。加深对媒介知识的了解,把握媒介的发展变化,有效选择和使用媒介信息,已成为受众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传媒业发展形势不断变化。一是从媒体数量看,传统媒体稳步发展,新兴媒体实现跨越发展。目前全国共有报纸1943种、期刊9821种,报刊发行量、广播电视受众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搜索引擎、聚合站点、网络论坛等传媒载体纷纷涌现,互联网的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较上年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28.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媒体数量的增加,必然加剧行业间的竞争。二是从传媒发展方式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如不少报刊、电台、电视台拥有自己的网站,刊登、播出的内容可实现即时上网,手机运营商与媒体合作创办手机报,这种融合发展模式既是出于不同媒体优势互补的考虑,也是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现实选择。三是从运行模式看,随着新闻出版领域改革的加快推进,一些媒体已由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传播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四是从传播方式看,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媒体是信息者,受众是信息接收者;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是双向或多向传播,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评判,与信息者或其他人员进行交流等,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的界限已不甚清晰。

传媒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格调平庸化。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对传媒的功能、作用、社会责任认识不深,对新闻规律、传播规律、传媒运行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准,在舆论导向、选题策划、内容审核等方面把关不严,社会责任渐失,价值观念模糊,内容格调不高。二是运作商业化。一些媒体未能很好地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盲目地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舆论监督存在误区,如对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负面报道不计后果抢发新闻,对一些基本事实不加核实随意报道,甚至以“曝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使传媒的公信力遭到质疑。三是内容媚俗化。某些媒体通过炒作明星绯闻、搜罗奇闻怪谈迎合受众,凭借渲染凶杀暴力、炮制黄色话题吸引受众,对受众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造成负面影响。

提升媒介素养的路径探析

提升媒介素养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强化指导,有关方面应加强协作、合力推进,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坚持宣传、教育、制度、监管并重,共同做好媒介素养这篇大文章。

加大宣传力度,使媒介素养观念深入人心。现代社会,媒介与受众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媒介素养是当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由于我国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媒介素养的意义、作用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受众对媒介知识的学习、了解还不够深入、系统,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媒介知识、技能的宣传普及,使媒介素养观念深入人心,这既是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相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政府层面看,有关部门应将媒介素养的宣传教育摆上日程,作出规划,尽快组织实施。从社会层面看,相关组织、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活动。从传媒层面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结合各自特点,采取现场参观、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加深公众对媒介的认识和媒介知识的了解。

多管齐下,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考虑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当前以及今后公众所面临的媒介环境以及人们在媒介消费习惯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多种方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予以推进。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始普及的标志,也是媒介素养教育收到理想效果的保证。家庭是青少年媒介行为的主要发生地,家长应引导子女学会选择媒介、筛选信息,建立应对信息流的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察能力,并合理进行督导和管理。社区、行业协会等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要展其所长,通过开展传媒研讨、短期培训、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为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献智添力。

健全制度,提升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传媒从业人员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媒介生态的重要创造者。传媒管理部门应从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将传媒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与职业准入、行业规范、绩效考评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明确业务技能标准的同时,强化其道德自律意识、社会责任观念、服务受众的自觉性。通过制度建设,使传媒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高的新闻选择、媒介批评、舆论引导能力,当好“把关人”和“社会守望者”,而且更应承担起传承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新风正气、促进社会和谐的神圣使命。

强化监管,着力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大众传播时代特别是网络和光纤传输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传统的管理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同时,媒介信息涉及面广,牵涉领域多,对监管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高额利润的诱惑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蓄意攻击,对管理部门的技术条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监管部门要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上下联动,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惩治媒介违规行为,为公众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袁文丽:《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光明日报》,2005-05-25。

3.郑保卫:《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中国教育报》,2008-03-24。

4.朱蕴:《浅谈编辑的媒介素养》,《出版科学》,2006(5)。

5.冯资荣:《泛信息时代的受众媒介素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4)。

(作者单位:河南招生报刊社)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