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情志病与古代文学名著杂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情志病与古代文学名著杂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悲伤、忧愁、恐惧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然而,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情志病,而情志致病的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1)损伤脏腑。《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具体地说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临床上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2)影响气机。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太过对于人体气机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即许多疾病的发生皆与七情刺激,引起气机失常有关。(3)精血亏损。《黄帝内经》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暴怒,可致血随气逆,发生呕血。《黄帝内经》又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这里的精时自下,即是恐惧太过,五脏所藏之失去统摄,耗散不止。(4)阴阳失调。《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致阴阳失调。(5)先伤神,后伤形。《彭祖摄生养性论》说:“积怵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定;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说明七情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再如《黄帝内经》所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这里的满脉去形,即是情志先伤阴阳,后伤形体的结果。

从西医角度讲,七情太过,导致神经系统的严重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和强迫症。极为严重的,还可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所谓反应性精神病大都是这样引起的。它是由强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

由以上论述可见,中医学的情志病是与平素生活紧密相关的常见疾病,而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是纷繁复杂的,治疗起来也并非易事,“情志为病更难医,古今一也”。所以,观察和总结情志为病的起因、精神表现、身体反应、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的全病程,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给以后的临床施治以启迪,更好的了解情志病的特性,掌握它多变的临床征象,拓宽治疗思路。

研习古医籍,阅读医案,是了解疾病全过程的不错选择。无巧不成书,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就有不少触及到中医病案,其中情志病的记载也是不难找到的。虽说,文学著作有时会高于生活实际,但由于它具有源于生活的特性,所以其书中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其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的描述,也能让我们更为真切地了解到情志病的发病过程,从而开拓我们对于情志病的认识。

首先提到的就是《红楼梦》, 书中涉及中医药知识共300多处,有中医药术语150余条,方剂45个,中西药物127种,病案9个,涉及内、外、妇、儿、皮肤、精神等科,其中又以情志病居多:可卿的羞郁交缠,黛玉的悲郁自怜,宝玉的情迷意痴,妙玉的凡心妄动,还有凤姐的机关算尽,都是由于过极的情志而变生出的情志病。

此处只列最具代表性的一例。贾宝玉,仗着贾母的疼爱,“行为偏僻乖张”常犯疯病。贾宝玉的病一般都是急出来的,类似于中医所说的痰迷心窍。一听黛玉要回苏州婚嫁,急、怒、悲、惊交集,痰气攻心,蒙蔽清窍。“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留出,皆不知觉”,把所有人吓得只知掉眼泪。还好王太医医技高明“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古人曾云:‘痰迷有别,有气血亏柔。饮食不能熔化痰迷者;有怒恼中痰裹而迷者;有急痛壅塞者’,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不过一时壅蔽。较诸痰迷似轻。”开了几剂醒神开窍的药。似乎好了许多,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果没有紫娟的几句话把宝玉的心结解开了,宝玉的病是不会好得那快的。宝玉原是惊闻林妹妹要回苏州,一下子又惊又急。悲痛难当,惊则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以致急痰攻心;而其急、怒、惊是源于一种深切的“心事终虚话”的绝望与悲痛。所以一听紫娟说不会回去的,心事一下子放下,喜从心生,以中医五行推演,悲为啼志,属金,喜为心志,属 火,火能克金,以情制情,心病一去,疯病也就好了。

除了《红楼梦》有对情志病的描述,古代战争巨著《三国演义》中,也有大量由于过悲过怒而致病的病案,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诸葛亮三气周瑜,终究送了周郎的性命。

周瑜到江边巡视,见风折曹操大旗,而定下火攻曹营的大计,但“火”需要“风”,而且,必须是“东南风”才能烧到北岸。当时正值隆冬,哪里来的东南风?周瑜开始未料及这点,当大风刮旗拂面时才突然意识到,但为时已晚,隆冬时节盼东南风等于守株待兔。周瑜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急得“昏倒在地,口吐鲜血”。这个关节,众人皆昏昏然,而只有诸葛亮昭昭然。于是,诸葛亮给了周瑜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治好了周瑜的心病。后来的“三气周瑜”:一气周瑜,夺了南郡取荆州,让周瑜金疮迸裂;二气周瑜,将计就计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金疮难愈了;最后,诸葛亮借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三气周瑜,最终让周瑜在大叫:“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愤中恨恨而亡。

从西医学来讲,周瑜的死可能是由于伤口的反复迸裂导致的反复感染,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所谓的抗感染处理,所以,出现了败血症,应该是周瑜重要的死因。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周瑜的死是真正的“气死”,是典型的肝气郁结导致的气血逆乱最终导致了血液妄行吐血而死。

此外,据《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告愈。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儒林外史》中范进屡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后突然考中,暴喜之际,突然昏倒,继则到处乱跑,狂呼乱叫,所以众人都说:“新贵人欢喜疯了!”。这个故事,再生动不过地再现了心喜太过而引起神智错乱的场景。

通过这些文学著作的描写,我们更为感性地了解了情志病,也理性地认识到神智疾病的多发性、严重性和治疗的特殊性。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特别是情志病这种难治愈的疾病,更是要以防为先的。通过自我精神的驾驭和调养,此病是可防可控的。情志养生理论是可以借鉴的,而该理论的核心――养神,则是精神调摄中的一大方法。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句原文见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那么,怎样做才能“精神内守”呢?

一是要“御神”。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正如寿世青编的《养心说》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此谓“精神内守”具体运用的最好说明。

二是要“高下不相慕”。这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自古以来,有无数人嫉妒旁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所以莫要嫉贤妒能,平和心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才能心身安乐。

自古,祖国医学对于情志致病就是非常重视的;而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因此,情志保健必须重视,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简介:李世博,出生于1984年7月,女,汉族,籍贯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