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蔬菜种出新天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蔬菜种出新天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过29年的培育,罗甸蔬菜产业已达到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值2亿元的规模,并走上了全国300多个大中小城市人民的餐桌。29年间,罗甸县16万农民因为种植蔬菜走上了一条持久而坚实的致富之路。

罗甸蔬菜打出了自己响亮的品牌……

假如在20多年前,有人告诉你贵州省黔南州罗甸蔬菜能走上北京人的餐桌,你一定会认为那是一个神话。

然而在今天,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经过29年的培育,罗甸蔬菜产业已达到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值2亿元的规模,并走上了全国300多个大中小城市人民的餐桌。29年间,罗甸县16万农民因为种植蔬菜走上了一条持久而坚实的致富之路。

罗甸蔬菜打出了自己响亮的品牌……

从0.2亩到10万亩

2008年初,罗甸县刚刚建成的制冰库,为蔬菜产品远程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产业经营一体化的格局也正在罗甸县逐渐形成。

追溯到1979年春,当时还是贵州省农科院一名年轻技术员的李桂莲来到贵州省罗甸县,从农民手中要来0.2亩地开始试种蔬菜,从此点燃了罗甸县蔬菜产业的“星星之火”。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的农民从不会种、反对种到学着种、跟着种蔬菜,最后到大面积种植,掀起了种植蔬菜热潮,连年传出丰收捷报。0.2亩地通过培育,形成了燎原之势,蔬菜种植在罗甸县的土地上遍地开花。

在罗甸县龙坪镇五星村,仅早春蔬菜种植面积就达到1000亩,全村344户收入达500余万元,户均收入上万元。五星村90%的农户靠种植早春蔬菜建起了新房,家家户户备齐了家用电器,70%的家庭有了摩托车或小货车,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村。

在当地群众心中,有两个人被视为“女财神”,一个是李桂莲,还有一个就是罗甸县蔬菜办主任李琼芬。继李桂莲之后,李琼芬带领同事们深入全县各乡镇抓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和“科技二传手”,推动了罗甸蔬菜基地建设和发展。正是有了这支庞大的科技队伍,罗甸蔬菜优良品种从几个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个,蔬菜的种植结构从单一的早春菜向“冬果菜――早春菜――秋淡菜”的立体循环结构发展。

从“内部消化”到走上外地餐桌

“罗甸的,三块一斤,没得少的!”王老板刚一吆喝就引来了众商贩,一听是罗甸蔬菜,商贩们二话不说就争抢起来,有的嘴里还念叨着:“罗甸蔬菜上市早又无公害,最好销。”

罗甸县蔬菜办副主任魏祥云递给记者一份资料,上面是贵州省城市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对罗甸蔬菜的需求统计:全省每年吃罗甸早春蔬菜的人口约1000万人,按照每人每天0.25公斤的蔬菜需求量来计算,贵州城乡人口对罗甸蔬菜需求量大约达到250万公斤。目前,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人民都吃上了罗甸蔬菜。

当重庆、成都、贵阳、长沙等地蔬菜市场要在4月上旬才有正常季节的新鲜蔬菜上市时。在2月下旬,四面八方的菜贩子就已蜂拥至罗甸县,将菜农刚刚从地里采摘的鲜嫩欲滴的茄子、苦瓜、辣椒、番茄等蔬菜,一车一车地运往外地。由于巧打了时间差,罗甸县早春蔬菜在西南地区的市场上格外风光,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优势,一举成为全贵州省的“一号菜篮子”,担起了领跑者的角色,而在全国也名气响亮,“早春蔬菜”成了罗甸县的代名词。

一位长期到罗甸贩运蔬菜的福建老板告诉记者,罗甸蔬菜的“早”是真正季节上的“早”,而不是科技大棚催生的“早”。这一天然优势在许多地方是无法取代的。

正是这种纯天然、无公害的好品质,吸引了来自湖南、四川、重庆、福建、广东、广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经销商,使罗甸蔬菜从最初的“内部消化”走上了全国300多个大中小城市人民的餐桌。

从单枪匹马到集团冲锋

2002年冬,从未种植过蔬菜的纳坪乡农民大胆试种了515亩蔬菜。成片的蔬菜眼看一天天成熟了,如何销售出去?既不了解市场信息,又无销售经验的农民难住了。当菜农们心急如焚的时候,经纪人出现在他们的菜地里。不到一个月,20多名经纪人将100多万公斤各类蔬菜销售一空,而且还为农民卖出了比县城蔬菜批发市场还高的好价钱。这一季,农民户均实现纯收入1572元。

曾经一段时间,罗甸蔬菜在销售上都是个体户各自为政,市场交易强买强卖,压级压价,加上菜农的生产和销售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基本上是坐等客户上门求购,或是今年种菜看上年的传统做法,进行盲目的生产,造成结构性过剩,价格低迷,甚至血本无归。

为此罗甸县组建了第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蔬菜营销协会,将本地一大批有经营头脑和经济实力的菜农和城里长期从事营销的人员,以及县内企事业单位中离职和下岗职工集合成“市场销售能手”,并通过互惠互利的手段,吸纳外地菜商加入协会,把协会的触角延伸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先后把四川、重庆、湖南、贵阳、遵义、毕节等地的蔬菜经纪人纳入协会,信息快捷而畅通,使蔬菜的销售呈立体化网状渠道。

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末,罗甸县从事经纪人行业的仅50多人,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壮大到2400多人,他们一是从边远的村寨收购蔬菜,运到县城中心批发市场转销;二是在批发市场代购代销;三是组织集团化经营长途贩运;四是与外地客商定点入股经营。这批经纪人不仅搭起了农民与市场之间坚实的桥梁,而且还通过市场促进了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使之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了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的质量意识,推动了罗甸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挺进

在强有力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罗甸县认定了这一绿色产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不停地投入资金,不断地投入技术力量,累计培训农户达到10万人次以上,相当于全县总人口的1 / 3。罗甸县把财政扶贫资金与蔬菜产业发展套上钩,助推了蔬菜种植在深山区和石山区发展。

记者发现,罗甸蔬菜种植已经脱离了粗放的生产管理,县长彭贤伦把这称之为“要素投入集约化”。每年,罗甸县都会根据市场信息与客商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品种结构,组织规模种植,使农民技术、政府管理、土地集中投入,形成综合的经济效应。

一位来自重庆的菜商告诉记者,他每年来罗甸县,都能搞到外地没有的“好货”,其实,这也是罗甸县打出的一张“牌”。为了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罗甸县充分借助“外脑”,与山东寿光等大商贩联合,引进对方的品种、技术,并通过对方打通销售渠道,最大可能地实现蔬菜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同时降低农户种植风险。

记者在烟山蔬菜育苗中心看到,这座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育苗工厂,每年除了承担着该县新品种实验的科研任务外,还为全县菜农培育3000万株以上的优质菜苗,成为喀斯特地区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的先锋。

2008年初,罗甸县刚刚建成的制冰库,为蔬菜产品远程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产业经营一体化的格局也正在罗甸县逐渐形成。生产手段科技化在罗甸蔬菜产业发展中随处可见。

29年的经验积累,16万人的种植大军,3万多名技术能手,100多个2400多人的协会销售网络,160多个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这就是罗甸蔬菜走产业经营一体化道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