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新超:急诊科就是“消防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新超:急诊科就是“消防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识张新超,便让我体会到了急诊科医生走路的“功夫”。从电梯间到急诊科主任办公室短短的一段路程,我走得气喘吁吁。为了跟上大步流星的张新超,我几乎小跑。于是心中暗想,这应该是急诊科大夫的一个特质吧。后来谈到他走路的速度,张新超笑着说,“如果举行个竞走比赛,在整个医院中,我应该是位数靠前的。”

脚踏实地,学有所成

因为要采访张新超,脑海中便幻化出影视作品中关于急诊科的一幕幕场景。然而,这些对于张新超来说,不是杜撰的情节,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1979年,张新超获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的第三名,没参加全国高考就被保送到了宁夏医学院。之所以选择了学医,是因为那时正值弟弟患脚疾,辗转数家医院,耗时一年仍未能痊愈,他希望可以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大学期间,张新超努力认真地刻苦攻读每一门课程,最终以五年总学科成绩排全年级(届)第三、连续四年获校级“三好学生”的优异成绩毕业。1987年,经历了3年内科住院医师“三基”工作后,他开始攻读心血管病学硕士学位,系统学习、掌握了医学科研方法论。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张新超被分配到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致力于从事心血管内科学的临床医、教、研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无创或有创心血管诊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在大量阅读医学杂志和专业著作后,他发现其中提到的很多概念令他不得其解,尤其是基础性的知识更深感欠缺,他迫切地感受到了进一步深造的必要。1994~1995年,张新超获得了学习培训一年外语的机会,并在后期通过了卫生部和教育部公派出国留学的考试,1997年获得了教育部出国访问学者的名额后,却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出国机会。于此,张新超解释说:“在国外学习1年,只能是开阔些眼界与视野,学习了解些皮毛的东西,很难深入探究与学有所成。”原来,张新超想,与其花去1年时间只去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不如踏踏实实在国内更全面的学习、提高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真正学有所成。于是,他在通过了艰难的博士研究生考试后,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师从著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徐成斌教授潜心攻读博士学位,在脂质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细胞与分子学机制以及临床治疗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多篇论文分别刊登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并被后期的研究多次引用。

2000年8月,因其较丰富临床工作与科研学习经历以及专业方面的优异表现,北京医院将张新超招致麾下,从事急诊与危重病医学专业以及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同时参与老年病学相关的基础研究。

术业专攻,功能最大

我国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很少见到疾病只局限在某一个脏器。”这话也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急诊医学兴起与发展的必然性。张新超认为,急诊科应该起到消防队的作用,“患者就好像是急诊科的过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急危重病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在生命暂时脱离危险的情况下,把他们转送到相应的专科,继续去获得更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时至今日,“救火”的功能逐渐在减退,急诊科也已基本上作为医院的一个综合机构去开展诸多的普通性临床工作。看着睡在过道的病人和家属们,张新超忧心忡忡,“留观区域的长期压床难以保证抢救室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进而难以保持足够空间以应对突来的其他危重病人急救。”

采访过程中,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只听张新超对着电话说了一句,“抢救室只有12张额定床,现在已经住了19个病人……我们只能再想办法。”挂断电话,他的眼中满是无奈。

对于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呈现急诊―ECU―病房的模式,张新超解释道,“急诊科之所以建立自己的病房,实是因为急诊科的很多病人在救急稳定后没有后路才不得已而为之的。”

张新超举例说,“如果一个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各专业科室收治都有一定的困难,因其分科越来越细,虽在自己的领域都各有优势,却是单兵作战,缺乏综合诊治的特质。而现实是,国家的老龄化已提前到来,老年人群患病的特点之一便是复合病变多,病情急重而复杂,作为医者不能无所作为,在此情况下,目前的急诊科就不得不承担起部分‘全科医生’的职责,也可以说我们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为了民众健康和社会和谐。”

永远激励人神经的急诊科

从事了12年急诊工作的张新超,接触过太多生死一线间的急救事件。他的经历,远比影视剧作要惊险许多。

2011年的一天,120给急诊科送来一名突发胸口痛的患者,医生初步判断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刚来的时候,意识还是清醒的,当时急诊人满为患,抢救室连个放推车的地方都没有,就在护士设法给患者腾找位置的时候,病人突然丧失意识,呼吸心跳停止,“我们只能把病人放在抢救室门口的地上开始抢救。因为抢救及时,病人被救了过来。”如今回顾当时的情景,记者仍然能够从张新超的语调中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他说:“急症抢救有很强的时效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金或白金时间窗’,它包含要尽可能减少患者及家人、院前急救转运、来院救治时间的延误。大家总说,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但对于急诊科的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救人治病’,我们以抢救生命作为第一目标。”

同年,一名患者因肚子疼到医院就医,在内科门诊候诊的时候,突然心跳呼吸骤停,心内科的医生随即进行现场心脏按压,并呼叫急诊科支援。张新超带着一名医生两名护士用最快的时间赶了过来,在门诊过道就地给患者做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在不间断按压约20分钟时,病人恢复了自主心跳,大家把患者平抬到推车上,为了保证有效的循环状态,护士跪在平车上,坚持一路按压,护送到ICU时病人的意识也完全恢复清楚。

每每在剧作中看到医生们齐心协力救助病患的场景,观众总会被感动得心潮澎湃。然而,身为当事人的张新超却有别样的感受,“在抢救患者时,我们除了全力以赴外,几乎没有其他杂念。只是事后,这个职业、或是这个抢救成功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加享受让病人‘起死回生’之后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几乎在所有人看来,急诊科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地方,又脏又累不说,还要遭遇部分患者的质疑和谩骂,甚至于出现近年来志愿从事急诊医学的人较其他专科明显为少的情况。对此,张新超不无感慨地说:“急诊工作是苦是累,但这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需求,总会有人勇往直前的。因为从专业层面讲,急诊医学的历史很短,但进展比较快,值得探寻的领域也很多。其次,做急诊医生护士会有一种被社会非常需要的感觉,那种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感觉非常美好,其实这也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之上的成就情怀。一名医生护士的情操与专业技能能不时地在这种救命治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责任与成就情怀所激励、所提升,也非急诊医学莫属。同样,这种责任与情怀也会永远激励着我,为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前行。至于少数患者及其家人对急诊医疗护理的不理解、质疑甚至谩骂,实是目前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医院体现出的放大效应,并不代表绝大多数就医问药的群体,我们还需要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更多的改进与提高,相信这种现状不会持续太久远。”

仁心为先,仁术随后

最后,让我们截取2012年对急诊科“弘扬职业卫生精神”征文活动中的一篇文章对他的描述作为本文的结束:“如果你在周末晚上十点在科里见到我们的张新超主任,千万别意外,这对他是常事儿,查资料、改稿子、看病历、写计划、做规划等等做不完的事都在等着他,甚至有时候没有特别的事,他也会仅仅因为‘来看看大家值班有没有什么事儿’而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张新超简介

张新超,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北京医院临床药物研究机构I期病房主任(兼)。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主译专业著作一部,副主编诊疗常规一部,参与编写(译)专业教材与著作十二部,在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第一或通讯作者)40余篇,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四),局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局级优秀学术论文一、三等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