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从不同角度对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旨在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和科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中占较大的比重。众所周知,煤矿生产一直是一个高危行业,如何保证满足需求与安全生产间寻求平衡成为当前我国煤矿生产面临的一大课题[1]。

近年来,煤矿事故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有几起大型矿难的发生表明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问题依然令人堪忧。2010年3月28日,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一起重大透水事件,153人被困,经全力抢救,115人获救,遇难38人;2010年6月21日,河南平顶山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火药爆炸事故,事故造成47人遇难;2013年3月12日,贵州省六盘水马场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事故造成21人遇难4人失踪。上述事故充分表明我国目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

1.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 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发展态势较好, 但是, 一些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煤矿数量多, 整体安全水平低,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小煤矿的数量依旧数量众多, 小煤矿安全保证条件差, 乱采乱挖现象严重, 置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利益于不顾, 经常为了追求利润, 不惜拼人力、搞人海战术, 无设计或不按设计施工作业, 在局部区域内布置过多采掘工作面, 导致井下一个班的作业人员高达数百人。由于生产组织集中, 导致事故范围扩大, 伤亡惨重[2]。

1.2 基础工作薄弱, 安全投入不足, 不能保障

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矿井的寿命多为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 建井初期, 矿井的生产系统还是比较好的, 但是随着开采深度加大, 范围延伸扩展, 瓦斯涌出量增多, 危险程度急剧增长, 原有的矿井生产系统就难以适应要求, 而又没有可能自筹资金来改建生产系统, 很多煤矿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有的煤矿至今一直使用民国时期、解放初期的安全装备, 装备差, 抗灾能力差, 所以不产生事故则已, 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就是大事故。

1.3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有些矿井还没有真正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 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职责不能全面落实, “谁办矿、谁管矿、谁收益、谁负责安全”的办矿原则没有根本理顺。一些国有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重生产、轻安全,向煤矿下达的产量、掘进进尺等指标越来越高,在这种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导致矿井负责人盲目追求产量和利润。一些国有重点煤矿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不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各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下去。

1.4 技术管理薄弱, 职工安全意识差。

由于煤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有经验的工人流失严重,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又不愿到企业工作,企业人才严重缺乏;一些煤矿不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采区和采掘工作面无设计,不编制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规程,有的煤矿不按设计施工作业;石门揭煤、巷道贯通、过断层和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等不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忽视生产技术管理,采掘布置不合理,采掘失调严重;一些突出矿井、水害严重的矿井和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的矿井,采取的综合防突、防治水和防尘措施缺乏针对性。同时, 一些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 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 违章作业现象相当严重[3]。

1.5 某些领导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安全生产制度不完善。

领导在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时, 只注重自己的想法, 而不重视知识和实际, 一旦出了事故, 只会往下追究。部分地方、部门和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仍然停留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 不认真研究安全生产问题, 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的措施和要求, 形式主义严重。一些煤矿的安全生产制度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 只注意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严格的处理,只在生产事故发生后才制订整改措施, 还有一些制度的制定者脱离安全生产工作实际, 使得一些制度不切实实际, 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实施煤矿安全生产的对策

2.1 加强煤矿事故机理与防治方法的研究

开展煤矿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揭示煤矿事故的致因和灾害发生机理,摸清事故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寻找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以瓦斯、火灾、水灾和顶板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瓦斯及煤尘爆炸机理、煤自然发火热物理特性及火源点探测方法技术、矿井突水治理与预防技术、顶板管理与支护技术等。同时还要加大深井开采相关问题的技术研究。加强矿井地质勘探工作,可以有效预防或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提高经济效益非常重要。要加大探测方面的研究,综合运用各种声、光、电磁辐射等现代探测技术手段,寻找最适合的探测方法,提高探测的精度[4]。

煤矿企业要建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确保事故发生后所有人员能及时有效的避险; 同时还要建立避灾硐室等紧急避险系统,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应急的生存空间; 通过完善压风自救系统,确保灾变时现在作业人员有充分的氧气供应,防止发生窒息事故发生; 同时还要建立供水施救系统,在灾变后为井下人员清洁水源或必要的营养液; 通过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实现井上井下和各个作业地点通信通畅,为防灾抗灾和快速抢险救灾提供准确信息。

2.2 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政府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

在我国的煤矿生产中,企业、政府和煤矿工人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都有责任,企业是煤矿生产的责任主体,政府是保证安全生产的监管方。

煤矿安全生产煤矿企业是必不可少的,煤矿企业应当是安全投入的主体。因此有必要强化煤矿企业安全投入的主体地位,提高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加大煤矿生产的安全投入有利于煤矿企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然而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为了保证煤矿企业安全投入的自主性,需要设计一种制度,使煤矿企业像关心煤炭生产成本一样主动自觉地关心安全投入。在煤矿企业安全投入的强化机制作用下,将会迫使煤矿企业投入安全成本,保证煤矿生产安全[5]。

加大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责,积极推行行政问责制度,降低监管部门执法成本的同事,加大对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不查处和查处不力行为的处罚力度。在目前中央政府的垂直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下,地方政府是煤矿企业生产的最直接受益者。因此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即地方政府在享受煤矿企业带来的收益时,要承担煤矿企业安全监管的成本;加大地方政府对当地煤矿企业的生产监管责任,实现权责对称。这样可以促使煤矿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投资。

2.3 加大煤矿安全科技投入,加快煤矿人才的培养

建立以煤炭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成果推广应用和再创新平台、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主体的煤矿安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以高等院校为骨干的基础研究平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同时也要加大煤炭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利用煤炭类院校已有的专业优势,由国家重点投资建立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基地;鼓励煤炭院校扩大煤炭主体专业招生比例,大幅度增加本科“对口单招”的培养规模。

2.4 继续规范和推动煤矿资源整合工作

自国家进行煤矿资源整合以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大矿兼并、参股、托管小煤矿,帮助小煤矿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改进安全生产现状。因此我国煤矿安全治理过程中,应该继续稳步规范和推动煤矿资源整合工作。 对尚有开采价值、纳入资源整合对象的煤矿,必须先关闭,吊销所有证照,停止供电和火工品,然后再进行整合。矿井整合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做到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并按照建设项目要求履行相关核准审批手续后方可施工,严禁在整合期间违法开采[6]。

2.5 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煤矿生产一线因其生产性质的特殊性,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且流动性很大。因此煤矿企业要持续强化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矿长和瓦检员、放炮员等特殊工种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新工人下井作业前必须进行正规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安全培训和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加强对职工培训和特殊工种持证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将职工培训和持证上岗落到实处[7]。

3. 结语

安全工作是一个基础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从系统的角度对我国煤矿有关事故的原因,从人、自然、技术以及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更加确切地了解技术及设备在煤矿安全中的作用;了解个人、团队、制度、执法在安全生产中的具体作用,了解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管理作用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状况。

参考文献

[1] 钱进勇,刘建勋;煤矿安全事故自身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85-86

[2] 徐阳;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6:229-232

[3] 彦鑫,赵同辉;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多发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研究;改革与探讨;

[4] 胡文国;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监管中的博弈对策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8):109

[5] 名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致因分析;煤矿安全;2011(5):187-189

[6] 白芳;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与探讨;2007(11):51-52

[7] 林杨;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全与健康;2010(2):36-37

作者简介:

王振宙(1986-),男,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油气田工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