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北地区书院研究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北地区书院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书院在宋代以后快速发展,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书院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东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教育的组成部分,书院的建立是相对晚的,书院发展缓慢且数量相对较少。研究其书院教育,更深入地分析书院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态,更好地了解书院在东北地区对教育做出的贡献,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对古代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研究。

关键词 教育 书院 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从原始社会开始到清朝末年,东北地区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教育亦是以少数民族的教育为主。书院也是较晚出现在东北地区,这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原因是分不开的。书院在东北地区是发展缓慢的,数量也比内地少很多。从现有的文献统计和研究上来看,东北地区在明代时期才有明确的书院记录。

1社会背景

不同时期,对其在东北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呼。原始社会后期,夏商周时期,从先秦古籍中记录称其为“肃慎人”、后汉三国时期称其“挹娄人”、北朝为“勿吉人”、隋唐为“人”,一直到辽宋元明才称为“女真人”。

先秦时期,东北地区的肃慎人开始定居生活,以农业为主,涉猎渔猎业。据《晋书・四夷传》记载他们“夏则巢居,东则穴处”。汉代时期,挹娄人以粮食为主,居住在地穴房子里,以石为族,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北朝时期,《后汉书・乌恒传》载“北魏时期,勿吉开始对服饰讲究起来”;隋唐时期,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初期,还是凿穴而居;唐朝时,在黑水所在地设置黑水都督府,开始与内地联系。据《三朝北盟会编》中记录“其在北者为女真”;宋朝时期,女真政权扩大到东北和北方半个中国;元朝时期,东北地区女真与蒙汉等民族开始融合;直到清政府1636年建立,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2东北地区书院研究

(1)从文献资料来看,从隋唐开始到宋朝初期这一时期,东北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官学发展起来并形成体制,私学虽然产生,但是书院还没有建立,书院在东北地区的出现也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

(2)最早记录是在辽宋时期,以辽国为研究基础。辽朝是以契丹游牧民族为主体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政权,它继唐帝国之后重新建立了东北亚的新秩序,不仅具有上承隋唐、下启金元的历史地位,而且对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化等方面的交流以及民族融合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辽建国后,推行了一些列开创与振兴文教的举措,大大地推进了包括契丹民族在内的辽代文明进步。辽金时期,原北宋修建的书院多毁于一旦,加之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对书院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没有制定有利于书院发展的相关政策。因此,这一时期修复和新建的书院较少。

金中后期,在辽、北宋书院发展基础上,金修复和新建了一些书院。金有书院 11 所,其中新建书院有 6 所、修复和延续前朝书院 5 所,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北宋时期全国所建书院 71 所,其中河北 3所、河南 5 所、山西 1 所、山东 4 所。金宣宗南渡后,大量汉族文人进入豫鲁地区,从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书院发展。关于金代书院,目前还没有发现在女真内地设置书院的记载。

3明清时期东北书院发展

书院发展到明代时期,东北地区才广泛地建立书院,但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书院完全被官学化。

明代正值我国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的时期,书院的官学化在元末就已开其端,至明代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书院的官学化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东北书院来说都是官办的,如辽右书院和正学书院的创办者都是巡按御史樊扯;崇文书院的创办者是都御史张帕、副使李贡;辽左习武书院的创办者是巡按御史王重贤;河西书院的创办者是巡抚潘珍;薄阳书院的创办者是巡按御史常时平;艳清书院的创办者是兵备黄云。他们都是时朝政府的官员。又如书院的主讲人和生徒均由地方官选定,学额由地方官规定。书院的经费,包括学舍修建费等均由地方官筹措供给。书院的教学内容也是按明政府的统一政策来规定的。这样东北书院教育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了官学轨道,严格地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学,而无自由发展的机会。

明代的东北教育是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和历史氛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北地区的南北两个区域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以东北南部地区较为发达。明代东北地区七所书院均分布在南部地区的辽阳、锦州、北镇、沈阳、铁岭等地。据《续文献通考》等文献记载,弘治年间东北地区先后出现了辽右书院、正学书院、崇文书院三所书院;嘉靖年间又先后出现了辽左习武书院、河西书院、薄阳书院等四所书院。共计七所书院。

自明代东北地区出现了书院,由于它产生较晚,由政府建立,使它同内地一些著名书院相比发展缓慢,水平较低。东北地区书院之所以发展缓慢,并且为数不多,这与当时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以及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地区作为边疆地区,长期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闭塞落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较为缓慢,同时东北地区又是多民族地区,地方民族间冲突时常发生,阻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基础薄弱,直至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才(下转第27页)(上接第21页)建地方官学,后来随着东北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的加强和全国书院教育的复兴影响下,东北地区开始创办书院。所以东北书院数量不多,也无全国著名书院。

东北地区的七所书院都是官办的,当时的辽右书院和正学书院都是巡按御史常伴的;薄阳书院是巡按御史常时平创办;挹清书院是兵备黄云创办;还有崇文书院、辽左习武书院、河西书院都是政府创办。

明中叶各地相继建设书院,书院由衰而兴。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作为主要的思想,科举制度相继严苛,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出现使得书院开始走上了复苏发展之道。明末清初,东北地区的教育因民族矛盾和战争的影响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之后,由于大批流人被遣戍东北并定居于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播文化还传播自己的思想,也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末由于外敌入侵,使清政府无暇顾及文化教育事业。因而使文化教育处于自然放任的状况,在东北地区先后出现了书院。这些书院的创建,形式上表现了儒学教育的发展。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区,从清中叶开始设立书院。《中国东北史》中提到,明辽东地区有社学 21 所、儒学 17 所、学院 6 所。其中学院均建于明朝,但同时期的其它地区,仅书院数量设立就很多,其中以著名的四大书院为典型。而同时期的东北地区,学校教育几乎很少。东北书院教育的教学中流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银冈书院就是流人促进书院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从此,银冈书院成为关东最大的书院,也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在东北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4结语

因为地域或是经济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书院发展缓慢,也受到阻碍和限制。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也妨碍了书院在东北地区的发展,交通不便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因素。东北地区当时就正处于封闭时期,直到明中后期书院才在东北地区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丛佩远.中国东北史・第四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 李天凤.明清云南书院发展述略[J].教育评论,2003(2).

[3] 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 孙秀棣.明代东北书院考略[J].教育科学,1996(3).

[5] 赵连稳,朱耀廷.中国古代的学校、书院及其刻书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6] 郝浴.中山郝中丞全集[M].民国十一年银冈学会石印本.

[7] 中华书局.清史列传: 卷七[M].民国十七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