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构东洋利刃的神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构东洋利刃的神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剑道虽名中带剑,但剑士所操之“剑”乃竹子所制。缘何竹子打中对手一下就可判胜?盖因竹子所替代的日本刀锋利非常,以至于到了一击必杀的境地。

所谓“一击必杀”,虽不能忘记剑术的功劳。但更多的观者却宁可将之归功于日本刀的神奇。这种名声。至少在中国的北宋时期就已经名扬东北亚。欧阳修曾作《日本刀歌》,引用了《列子》中周穆王得“锟鼯之剑”可斩玉如泥的典故,认为东海岛民所造兵刃,不啻于传说的现实版。歌中还记载,中国越地之商旅,频频渡海,专为将日本刀贩至中国。因为当时的国人认为日本刀是“宝刀”,不但制作精良,甚至可以“禳妖凶”,可售“百金”。考古发现也证明,宋一日、明一目贸易中,日本刀所占比重相当大。

日本仿效中国隋代之后制度,将民众划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不过不同的是,日本四民中的“士”不是文士,而是武士。武士在日本传统社会正如文人在中国古代一样受人尊敬,是可安身立命、光宗耀祖的最完美阶层。中国的士靠的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日本的士靠的是武能上马定乾坤。虽说中日两国都推崇“才兼文武”的全才。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就像中国文人的笔一样,日本武士的刀就是这个阶层的象征。他是身份的标志,也是建功立业的帮手,是要端一辈子的饭碗。所以日本古代社会,刀剑锻造是一项顶要紧的事业,好刀辈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正可谓术业有专攻,由于刀在日本所拥有的特殊身份,日本刀剑锻造技术远远超过汉文化圈的其他民族,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这种高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工甚细,主要工序都有专门工匠负责,因为专注,所以品质得以保证。以下择其要略,简单介绍一把日本刀的诞生过程。

【炼钢】

日本刀所用钢材称作玉钢(たまはがね),用砂铁以土法炼成。玉钢在历史上的定义不尽相同。各地囡原材料的不同,出产的玉钢也不同,不仅质量相别,制作出来的刀的颜色也不同。随着时代的推进,玉刚的成分不断改进,到二战前,已经发展到加入锰、钨、钼、钛等元素的先进合金材料(见附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玉钢冶炼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定量与检测步骤,完全靠炼师的个人感觉。现在日本刀匠使用玉钢,多产自日本美术刀剑保存协会自己的玉钢炼制所。

【水减】

刚刚炼好的玉钢是一个个的块状物,在锻造成剑前,要进行一次淬火。用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控制玉钢里的含碳量。工匠会先用黏土将钢材包裹,然后在加热的情况下,将其敲打成饼状,最后迅速置入水中,借此从钢材中分离出多余的碳。这个过程,被直白地称之为“水减”。

【锻炼】

经过水减的钢饼,要在烧红的隋况下反复折叠捶打,借此将其中的硫和多余的碳清除,增加韧性,并且使品质均匀。这一步的过程因流派不同刀匠个人的做法也不同,有的会加入如“旧铁钉”“旧船锚”甚至是一些古代的铁质农具或是从外国舶来的铁,目的就是对传统的玉钢加以中和,加强性能并增添美感,这种通常叫“卸铁”。

【复合结构】

日本刀的一大精华,就是由不同品质的钢材组合打造而成的复合结构。其中,含碳量较高的硬质钢材被用作“刃金”和“皮铁”,含碳量少的软质钢材用作“芯铁”。较硬的刃金使刀锋利,皮铁使刀不易折弯,而被裹在中间的较软的心铁则保证了刀的弹性(见附图)。

【素延】

组合好的钢材,要捶打为长条。然后用较为精细的工具,制作出刀的基本形态。如此一来。原本的钢块,已经露出刀的雏形。

【烧入】

这是日本刀锻造中难度最大的一个步骤。工匠用黏土、炭粉等配方调制成“烧刃土”,将其包襄在刀身上。包裹好的刀,放到七百多摄氏度的火中。一定时间后,再将刀放入水中淬火,这道工序让刀身更加坚固致密。烧刃用的土分为置土和引土,而刀身烧人的温度决定刀是“沸出来”还是“旬出来”。也就是啪,将极高温的刀身投入到低温的水中,即会在刀的表面产生“沸”(仿佛银河群星一样的晶莹斑点)。而相反则会产生“匂”(仿佛烟霞一般的花纹),沸和旬的状态是欣赏日本刀的一个重点,也是判断流派和时代的重要标准。整个烧入的过程对于刀的品质来说至关重要,但非常容易发生崩裂事故,前功尽弃。

在这些工序完成之后,工匠会对刀身进行一些最基本的研磨,之后将它交给后续其他分类工匠进行进一步的制作。前文已述,围绕着日本刀,有相当多的工种,例如研师负责将刀身研磨到可以使用的程度并且进一步修饰美感,鞘师负责负责制作刀鞘的木质部分,白银师负责刀镡和刀鞘上金属部分的打制,柄卷师负责刀柄上编织系物的制作与编系,此外还有涂师、蒔绘师、金工师进行更细密的美化工作。不过说到头,赋予一把日本刀核心灵魂的,就是将它从铁矿砂转化为兵器的人。

在幕府时代,刀的需求量很大,一部分用于实战与演练,一部分用来当做艺术品收藏和把玩,这两部分亦有交集。因此,刀匠和相关工种成了一种比较热门的职业,各地高层人士都豢养了大量刀工为他们服务。日本刀使用者与供应者的密切关系,让刀匠能够第一时间总结制刀的经验与教训,研发出更厉害的产品。例如前文中所说的复合结构锻造法,就是日本人在抗击蒙古入侵战争之后,由著名刀匠五郎人道正宗总结并发扬光大的。但这种复合结构发展到极致状态——例如有的刀达到七重结构

的时候,又会造成不宜锻制以及造价过于高昂的弱点。所以,日本刀匠总是在“耐用”与“锋利”、“廉价”与“性能”等方面寻找平衡点。

日本刀的价格里面,除了材料与人工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刀匠的名气大了,刀的价格也自然变得高昂。例如镰仓时代(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和元代)晚期,名刀匠长光打造的一把日本刀,价600贯。而大部头佛经《大般若经》正好是600卷。故而这把刀就得了“大般若”的名号。这一方面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当时日本的兴盛,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其高昂价格的惊叹。当时日本的高层之中,也不乏醉心日本刀者。例如后鸟羽天皇以及水户藩第九代藩主德川齐昭等,不单召集刀匠制刀,自己也参与锻制,名下有不少名刀。

日本刀诞生在日本并非偶然现象,一方面得自于其长时间的武家统治;一方面源于他们在物产匮乏环境下,追求“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能效”。存这个祛魅的时代,日本刀的神秘光环已经没有继续挂着的必要。以往支撑光环的东西——日本人对技术的执着,以及对传统的守护,如今已经发散出更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