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奇妙的曾侯编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奇妙的曾侯编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本当代著名作曲家、歌剧《夕鹤》的作者团伊玖磨先生,接到一个住在北京的朋友的电话后,立即放下手边的一切事情,当日飞抵北京。是什么使他这样迫不及待?原来当时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曾侯编钟正在北京展出。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由八组六十五钟组成,分上中下三层,排成曲尺型,总重达五千多公斤的巨大的曾侯编钟前挤满了中外观众。钟架下面两层彩绘精美的方木横梁,由六个容仪俊美身佩宝剑的青铜武士分层托举着,钟架横梁的每端都有透雕蟠螭纹的青铜套,承重的底座是三个雕花的圆型铜座。这些精美的装饰就已经令人惊叹不已。当播音器里播送出编钟演奏的《洪湖水浪打浪》、《楚商》等乐曲时,人们的心弦更是被震动了!那美妙、动听的乐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在地下埋藏2400年之久,仍有如此完好、悦耳的音色,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无怪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不胜感慨:“可惜古希腊的乐器都是竹木的,没能保存到今日。只有在中国,才能听到两千多年前的乐器演奏的音乐!”

奇妙编钟发现于1978年4月。某部在湖北隋县修建营房时发现一块地方土色异常,前来视察的政委想:万一这地下有墓葬和文物……于是下令停用炸药,改用推土机。一座大型古墓就这样被发现了。墓主人是战国初期曾国的一个名字叫“乙”的侯君。曾侯乙显然酷爱音乐,在他的墓里出土的乐器,除编钟外,还有磬、鼓、瑟、琴、笙、排萧等和一些不能确定名称的乐器,总数达120余件。谁也没料到,这里竟是一座沉默了2400年的地下音乐宝库!

这些宝贵的古乐器使音乐史专家们眼花缭乱,心荡神驰。钟架旁那造型别致的青铜建鼓座,仿佛使他们又听到了2400年前曾侯宫廷中那激荡的建鼓节奏。专家们还发现,曾侯钟的正面和侧面,有标记发音位置的铭文,证实了音乐研究所1977年关于古编钟的研究成果:古编钟是有三度音程和声结构的。看来,并不是只有近代、现代音乐家才懂得和声的立体感,我们的祖先早在2400年以前就已经在摸索和实践了。

当专家们对曾侯编钟测音并初步判明其音阶序列时,他们才真正惊呆了!过去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秦汉以前的中国古代音乐只有五声,即宫、商、角、徵、羽(do,re,mi,sol,la)。只有五声的话,和现代使用的十二律体系相比就十分落后了。所谓十二律体系,简单讲就是现代所用的七声音阶(do,re,mi,fa,sol,la,si),这些音中,除了mi和fa,si和do之音是半音关系外,其它邻近两个音的关系都是全音,即由两个半音组成,所以实际上每一个八度之间共有十二个半音。在十二律的许多律上都可以从do开始演奏七声音阶。从十二律体系发展到十二平均律,更使转调变得自如,这是近代欧洲音乐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一。曾侯编钟经测定判明,它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在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的范围内,竟然十二个半音齐备。虽然它还不是平均律,但在律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创造,使转调的可能性有了很大程度的自由。由于曾侯编钟音域广,并且可以比较自如的转调,所以曾侯编钟甚至可以演奏某些现代作品。

曾侯编钟上有铭文2800多字,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许多诸侯国家之间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情况,可见当时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交流促进了发展,促进了争鸣,使先秦时期出现了一个文化艺术异常繁荣兴盛的发展景象。秦以后,焚书坑儒,连年战乱,整个华夏的文化艺术遭到很大破坏,曾经发展到如此高度的先秦音乐文化,后世未见史载。当时的许多乐、律学理论在后世也失传了。

曾侯编钟的发现,在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物理声学方面的科技史也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有人曾问过音乐史专家黄翔鹏同志,能不能简要概述曾侯编钟发现的意义。他沉吟片刻,抑制着激动,说出两个字来:“伟大!”

曾侯编钟,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文化艺术的象征。它那美妙动听的乐声,将永远激励着华夏的后代子孙们: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难道我们不应该更有所作为吗?

犁 力 编写

(题图:李槐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