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常州城市化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常州城市化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立足常州城市化水平现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指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旨在推动常州城市化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常州;城市化;影响;对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的,涉及到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观念转变等诸多方面,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历史上不少经济学家曾对城市化进行定义,虽然对城市化的定义表述不一,但其基本涵义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即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二是人口的迁移,即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三是人的观念及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转变。城市化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一、常州城市化现状及其影响

常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2006年,常州全市的人均GDP达37210元,约折合5150美元。从国民收入来看,常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为16649元,约合2310多美元。加上各种人群都有统计口径之外的收入,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上远大于2310美元。根据购买力平价,则常州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达4000多美元。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建立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化阶段的关系,常州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后期。根据国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当人均GNP达到1500美元后,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1.城市化优化常州产业结构

城市化促进常州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是随着产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由于工业发展要求资源和人口在一定的自然空间上聚集,工业生产和工业品消费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工业生产可以集中在固定的空间区域内,从而带动人口集中居住,这就产生了城市。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资源和人口的聚集达到一定规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就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其生产和消费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同步性,因而只有工业发展导致人口聚集达到规模要求后,第三产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将促使人口和资源更进一步地在空间上聚集。

城市化繁荣城市商业。2006年,常州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其次,城市化带动了常州市中心商务的繁荣。许多来自周边地区甚至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看好常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纷纷把总部、地区总部、营销中心等搬到常州,同时,城市的扩大也促进了现代物流、旅游、保险、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2.城市化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化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建设方面,常州市在市政道路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宁常、扬溧高速公路常州段主线实现贯通,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段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录安洲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区南北大通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长江路、青洋路延伸段和常焦路、常金路工程建成通车,基本实现市区南北大通道无缝对接。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2亿余元,完成了一期工程8条河道的污水截流任务。按照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要求,顺利进行了市区城乡公交资源整合,先后完成了原武进公交与越城巴士的整合、横山桥线和东安线67辆个体中巴车的收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至2006年末,城市电话用户达98.8万户,增长0.7%;农村电话用户24.3万户,增长5%;无线市话用户80.6万户,新增7.9万户,增长10.9%;移动电话用户255万户,增长22.9%。

城市化提高城市品位。建设特大城市对常州市市容、市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注重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将市政道路建设与市河整治、园林绿化、历史文物保护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亮点工程、精品工程。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目标,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实施了以“八路八口”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工程,敞开扩建了红梅公园、蔷薇生态湿地公园、新北区中心公园;新建了市民广场绿地、毓秀园、椿桂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856.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52.8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11.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6%,上升1.8个百分点;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拥有省级园林式居住小区3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55个。

3.城市化集聚市区财富

中心城市在把人们引向城市的同时,也吸引了财富。随着进入城市门槛的降低,购房置业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和外地居民落户常州市市区的主要途径,由于这一部分人群大都是事业有成人士,他们有稳定的职业,有较好的收入,随着他们进城落户,也把相当数量的财富带进城市,使市区的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从而城市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形成滚动效应,带动越来越多的其他富裕居民迁入城市。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市的消费额比重不断上升,县以下的消费额不断下降。消费的日益向城市集中,也使财富进一步集中到市区,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

4.城市化提高城市就业和居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一是随着城市规模、面积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被城市建成区所代替。2002年常州市有4万多农村居民成建制转为市民,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6万。政府在征地过程今,为了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往往要求用地企业优先录用被征用土地的部分农民,使他们的身份和职业都城市化了。二是随着各开发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外资、民资企业进入开发区,带动了当地和附近农民非农化的进程。2006年,常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年末全市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达5.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2.0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2.6%、9%,其中当年净增加注册私营企业5674家、个体工商户9866户。

城市化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通过高考、购房、创业等途径进入城市,这一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绝对减少,农民人均生产资料有所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步减少,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从而也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第三方面,城市的扩大也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肉蛋奶、花卉、苗木等城郊型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常州市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在l990年是61.6%,96年首次下降到50%,2002年仅为36.8%,2006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40.4%,均已达到或初步达到全面小康水平(40%)。

二、常州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遍地开花严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使湖荡水体富营养化十分明显,有些河流甚至常年恶臭,城镇的环境质量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如太湖现已经常蓝藻爆发,影响周边城市的饮水安全。常州作为太湖流域的组成部分,又位于太湖的上游方向,保护太湖和洮、湖水资源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虽然环境污染问题业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也颁布了一些环保措施,但在利益驱动下,某些企业排污仍屡禁不止。

城市规划欠科学。科学性是保证城市规划严肃性和长期指导作用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城市发展方向和路径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以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导。目前城市规划体系缺少对城市、区域缺乏深入研究,对城市的特色把握不准,使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失误。虽然常州由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所和大学等陆续展开了一些发展规划研究,但偏重技术层面,与城市发展战略的综合性要求有一定差距,不符合战略和规划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要求。

三、加快常州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加快常州城市化进程,应从常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城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思考外来人口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布局紧凑的原则,把市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注重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统一,把城从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向外延伸,渐次成网,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加强对市区和市域内的空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和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绿地保护等,做出总体安排,促进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加快常州城市化进程,应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为一时一地的利益而损害将来和全局的利益。通过加强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和垃圾处理等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产业,通过打破条块等各种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开放和国际化来提高城市化水平,变工业型城市为贸易型、服务型城市等措施,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浦信.常州市城市化效应分析与思考[J].宏观经济观察,2003,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