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内庙宇建筑布局与中国传统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内庙宇建筑布局与中国传统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谈及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的莫为儒家思想。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旨在于强调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与稳定,是在一种礼乐观的指导下,加强中央集权即“君权”的具体政治运作。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在我国古典建筑各个方面。在庙宇建筑的布局上组群布局,中心对称等等都体现着传统的文化思想。

关键词:庙宇建筑;布局;传统思想

国内庙宇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其建筑的布局和装饰受到到古人建筑思想的影响具有别具一格的表现。

古代祭祀神的典礼多在露天的一座高台上举行,称为“坛”,如天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衣坛等等。但有些自然神被更加拟人化,祭礼常在室内,此时也被称为“庙”,如泰山的岱庙、嵩山的中岳庙。祭祀祖先都在室内,都称为“庙”或“祠”,如太庙,祖庙、孔庙、宗祠和各类先贤祠。它们合起来就是“坛庙”,是中国独有的建筑类型,既不同于宗教寺庙,也不同于人的生活的宫殿、住宅或园林,其中坛可以认为是一种准宗教建筑,庙则更多具有纪念堂的意义。

庙宇建筑总是组合成群的,一栋简单的建筑就像是一首诗、一篇散文可以集中而明确的突出某一主题。但要表达更复杂精妙的思想,像长篇小说那样的鸿篇巨著的群体组合就是必要的了。建筑的群体组合使它有远超于其它造型艺术的一种结构的复杂性,如果这个复杂性不是多余的和杂乱的,而是通过群体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有机组织起来的,它就会产生其他艺术品不可匹敌的深刻性。使人们仅凭着对这个复杂结构的“领悟”,就可以产生深刻的心理效应。而群体组合布局恰恰是我国传统庙宇建筑的一大特点。

在封建社会,孔子受到极大的崇敬,由官方建庙崇祀,就是各地的孔庙(又称“文庙”),是一种广义的祖先崇拜。中国最大的孔庙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建,由皇家主持建造,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

曲阜孔庙坐北朝南,宽约140米,南北长达600多米,狭而深长。自南而北,全庙由许多进院落组成,前三进是前导,第四进大中门以后是孔庙主体,门内有高大的藏书楼奎文阁。第五进东西东西长,有横路通向城市干道,院内有各代碑亭13座。第六进分左中右三路,以中路为主,大成门内的杏坛象征孔子讲学的地方,覆重檐十字脊歇山屋顶。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石头檐柱满雕盘龙,屋檐为重檐歇山顶,规格很高,殿前宽大的月台在举行大祭典是陈列乐舞。院落东西廊庑奉祀孔子门徒和历代大儒。院后有寝殿,祀孔子之妻。第七进中路为圣迹殿,藏孔子圣迹图石。建筑大多是黄琉璃瓦,红柱红墙白石栏杆,通行明清北京官式做法。

全国各地的孔庙布局大致相同,中心对称的布局,突出了主殿堂的尊贵地位,正如儒家提出的“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的思想。同时中心布局,更是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执其两端而取其中,不走极端,百举不过,追求普遍和谐,是一种“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

天坛在北京南城正门内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祭天的坛平面圆形,称圜丘,改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祈祷丰收的祈年殿重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

天坛范围很大,东西1700米,南北1600米,有两圈围墙,南面方角,北面圆角,象征天圆地方。由正门(西门)东行,在内墙门内有斋宫,供皇帝祭天前斋戒沐浴。再东是由主体建筑形成的南北纵横轴线。圜丘在南,三层石台。圜丘北园院内有圆殿皇穹宇,存放“昊天上帝”神牌,殿内的藻井非常精美。再北通过称作丹陛桥的大道,以祈年殿结束。

天坛利用环境艺术手法以突出“天”的主题,建筑密度很小,覆盖大片青松翠柏,造成强烈的肃穆崇高氛围。内墙不在外墙所围面积正中,而是向东偏移,建筑群纵轴线又从内墙所围范围的中线继续向东偏移,共东移约200米,加长了从正东门进来的距离。人们在长长的行进过程中,似乎感到离人寰尘世愈来愈远,距神祗越来越近了。空间转化为时间,感情可以充分深化。圜丘晶莹洁白,衬托出“天”的圣洁空灵。它的两重围墙只有一米多高,对比出圆台的高大,也不致遮挡人立台上四望的视线。围墙以深重的色彩对比出石台的白,墙上的白石棂星门则以其白与石台呼应,并有助于打破长墙的单调。长达400米,宽30米的丹陛桥和祈年殿院落也高出在周围地面以上,有同样的效果。

祈年殿圆形,直径24米,三重檐攒尖顶覆青色琉璃瓦,下有高6米的三层白石圆台,连台总高38米。青色屋顶与天空色调相近,圆顶攒尖,似乎已融入蓝天。所有这些,都在于要造成天人相亲近的意象。

天坛又广泛使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以渲染主题,如多用圆形平面,圜丘的台阶数、栏杆书、坛上铺石的圈数和每圈的石块数,都用象征“天”的数字九或九的倍数。祈年殿采用与农业相关的历数,以象征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

在形式美的处理上,天坛的建造者们也做了许多努力。如居于轴线两端的黄穹宇、祈年殿形象相近,首尾呼应;南端的圆台圆院与北端的方院又有对比。两者用丹陛桥相连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此外,如各建筑的尺度、色彩和造型比例都经过仔细推敲,在主要视点处的视觉效果尤其受到重视。站在祈年门的后檐柱处望祈年殿,无论是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都处于最佳状态,左右配殿都退出在视野以外,以此突出祈年殿。

天坛的艺术主题为称赞至高无上的“天”,全部艺术手法都渲染天的肃穆崇高。总体布局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天坛从选址、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都是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

其他的庙宇建筑,民间还有不少的祭祀建筑,或祭祀家族祖先,称为祠堂;或祭祀先贤圣哲,总称为先祠堂,还有祭祀民间信仰诸神的神祠。

祖先崇拜观念经过儒家的强调,使中国人特别注重安排自己祖先的归宿。儒家特别强调孝道,认为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秩序稳固的基础,只要躬行孝道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社会,当其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源于原始社会的许多观念如祖先崇拜和自然神崇拜很早就被儒家接受,并加以整理和强化,而流传久远。儒家本是一个十分重视现实人世的学派,对于鬼神之事,即使不能完全否定,也持着相当回避的态度。但儒学却敏感的察觉了这两种原始崇拜对于现世的意义,并按照自己的观念加以改造,即特别强调祖先崇拜强调的血缘关系,以维系宗族尤其是统治者宗族内部的团结;将自然神等级化,以反证人间等级存在的合理性。以族权和神权为烘托,达到巩固现世君权的目的。这种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就出现了一整套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并特别重视帝王陵墓的建设。西方则除了宗教建筑(早期为泛神论的神庙,基督教兴起以后是教堂)以为,并没有中国这种可称之为准宗教建筑的各级“礼制建筑”。许多民族,虽然至今仍保留有自然神崇拜(或称为万物有灵论)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却没有得到像中国儒家那样的整理而系统化、体制化。

总的说来,庙宇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建筑意义,无论在布局、还是建筑设计和构造方面都十分讲究,通过对现存的典型的庙宇建筑的分析,建筑布局产生不是偶尔发生,或是毫无关联的,贯通其中的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的儒家文化的解读和融合而成的建筑布局特点,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孝道、明确的等级观念,家族的传统,及人与自然关系上对自然的崇拜与尊重,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建筑好像是社会文化的的一面镜子,而传统的建筑尤其是古庙宇建筑,更是深刻地反射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