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而,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其内容的庞杂性和繁复性。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了很多内容,涵盖了很多的信息,所以语文教学注重三基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景,选取一种或者几种教学切入点,将文本、教师、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针对教材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教学切入点可选在课文的主旨凸现处、重点情节处、描写精美处、议论点晴处、标题处、首尾处、过渡处、知识板块处等地方,对之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这些地方可能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中间、结尾部。总之,这种变序式教学、选择突破式教学的设计和按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结构教学的顺推式设计共同构成了语言教学切入点选择的多元化格局,极大地拓宽了语言教学思路。

什么是教学的切入点呢?教学的切入点即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它与教学导入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作用相同,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区别是切入点高于导入点,是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感悟力以及应用、整合和探究的能力,也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体现。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对语文教学切入点的研究也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主旨凸现处

文章主旨凸现的地方往往是该文的“纲”,一切写作思路、写作方法的安排都是为此而表现。从此切入可收到高屋建瓴,疏理文路之效,犹如登高览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且直接切入主旨,提纲挈领,迅速触摸文路关键所在,对学习者来说事半功倍。如在教学《陋室铭》时,不从文章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个类比句上学起,而是在粗读课文之后,提出三个问题,直接切入主旨:1、读过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的总体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这样,从一开头学生就把握了文章主旨(室陋、德馨),然后在学生质疑,提问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通过顺承、深化、引申三个步骤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学习。

二、重点情节处

情节发展有张有弛,如果能从一开始就切入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情节的“奇峰峻岭”之中,也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譬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在初读全文之后,直接切入第六段,即“父亲”买橘一段,在描写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我不禁流泪的内容及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的写法体会等方面实施教学突破,然后再回扣首段,体味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顺联文章结尾,体会父子相爱、相怜之情,这样通过整读、切入、突破、回扣等步骤,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文本。

三、描写精美处

有的文章描写,特别是一些散文,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其精美的地方恰好就是学习重点,因此,可就此切入、直接接触重点内容,如教学《湖心亭看雪》对文本的研读时,抓住湖中雪景“雾淞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整体到局部,变换视角等文本形式的欣赏,再此基础上结合下文湖中奇遇,体会作者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达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理解。

四、议论抒情点晴处

有的文章要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尤其要注意文本中精辟的议论,饱含感情的抒情,即文眼。教学中在对文章的“画龙”之处的研读基础上,抓住“点晴”的文眼精深领会,就能深层地把握文本,如教学《行道树》抓住末尾一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中“忧愁而快乐”结合中间文本而具体深入地合作探究“奉献者的忧乐情怀”。《春》《地下森林段想》等课文结末都是采用这种行文方式,同样可以从此切入深研文本。

五、标题、首尾、过渡处

标题有人眼之喻,有的标题从内容上就是文本主旨,如《敬业与乐业》;有的标题彰显文本结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开头有凤头之喻,如《浪之歌》开篇,“我同海岸是一对朋友”;文尾有豹尾之喻,如《春》结末三段。文章过渡处往往是文章思路、文脉的重要递进、转折之处,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若从此切入就能轻松地理解文本,简明地抓住文脉结构,有事半功倍之感,这里不一赘述。

六、知识板块处

有的文章的学习重点呈板块分布,知识性强,便于集中分析,可由此切入。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外貌描写由远到近,由上到下,从整体的且而写神的描写,到具体细部的细腻的神情毕现的描写,充分表现贝多芬忘身工作与命运抗争的形象。由此切入,不但可以具体体味贝多芬的独特风貌,而且可以学到如何观察人物,以形写神的写作技巧。

可供选择的切入点还很多,如表示单先后的词在叙事性文本中,常可就此抓住文脉理清层次,而在《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中笔者注意到:“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尤其是后者,完全的时间纪录。而之前之后常是月、日、分式,我从此句切入,让学生讨论这一记录方式的深意,让学生对“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句话的精准理解。从而直达文本,就文本理论讲这是形式即内容的很好例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灵活选取切入点之后,要注重后续的点拔与引导、联系、回扣、呼应,形成有较强的逻辑联系的教学序列,不能离开文本整体去孤立追求“切入”效应,要在完整的语文环境中科学地选择切入点,尤其要关注学生实际,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文本。这样的切入点的选择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否则就会肢解教材文本,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