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提升阅读课堂实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文本言语形式,提升阅读课堂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好学,要熟悉文本,更要善于解读文本,能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那么,教师如何从文本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呢?现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收获。

一、关注独特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教师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准确把握语言的意蕴,具体包括准确地建立意象(是什么)、探索意义(为什么)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言语形式的特点。《黄河的主人》一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即强烈对比、侧面衬托。

1.强烈对比。《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反复出现了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黄河和艄公的对比。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通过短短两句话,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的就是呈现黄河和艄公两者在力量上的悬殊,将自然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这两个词语,“透过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已有的经验,学生们仿佛看到了黄河的水流就像千万匹骏马在奔腾跳跃;仿佛看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掀起的巨浪拍打着堤岸,直冲向天空的壮观画面,而这就是“惊涛骇浪”。紧接着,立刻播放黄河之水奔流不息、直扑天宇的视频,加深对黄河的“险”的印象,引导学生感悟黄河的主人艄公就是用小小的筏子、不粗不细的竹竿,战胜了这惊涛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文中的第一处对比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的同时,艄公的“勇”也印在了学生的心中。

(2)羊皮筏子与其载物的对比。在教学羊皮筏子时,扣住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羊皮筏子”,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第二自然段的关键词“小”“轻”。“小”到什么程度?――“那是什么?”“轻到什么程度?”――“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羊皮筏子的特点了然于心。可是“那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抓住一系列的数字“十只、十二只、五位、一位、两只”进而引导学生将又小又轻的筏子和又多又重的人与货物进行对比,感受筏子体积是这样的小,可是其装载的人与货物却是如此之多,如此之重!如果没有惊人的胆量和过人的智慧,没有高超的撑筏技术,艄公是不敢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可见艄公果然了不起!

(3)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看到这六个人乘着一张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岸上的“我”不禁提心吊胆。“我”提心吊胆的是羊皮筏子上乘客的安全,是这滚滚黄河水会不会把这羊皮筏子打翻,是小小的羊皮筏子能不能承受这么大的重量,是羊皮筏子会不会被这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滚滚黄河吞没……可是当事人呢?你瞧,“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那从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对比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乘客们何以如此放心,如此安然?那艄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紧扣住第三处对比,艄公的形象显露无遗,深入人心。

(4)第一次的乘客与现在的乘客的对比。第一次坐羊皮筏子,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的。那为什么现在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却能做到神情从容,谈笑风生呢?通过对六、七两小节描写乘客的语句的朗读,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一处对比,感悟到坐过羊皮筏子的乘客们之所以能够做到现在的从容镇定,源于相信艄公高超的技艺,佩服他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品质,更坚信他有着一颗身系乘客安全的高度的责任心!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写作时所采用的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艄公,感受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2.侧面衬托。《黄河的主人》中,作为主要人物的艄公就是“红花”。为了突出这朵艳丽的红花,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一些“绿叶”,使得正面描写的艄公在侧面描写的衬托下显得更美。

(1)绿叶之一:黄河。仔细阅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九曲黄河在某些河段,真的是波浪滔天、气势惊人。在教学时,扣住这样的几个关键词句咀嚼品味:“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汹涌的激流,湍急,波浪滔滔,惊涛骇浪等”,理解词语,想象画面,指导朗读。学生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这所有的一切艰难险境,都是为了衬托出艄公的人物特点。

(2)绿叶之二: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作为艄公在黄河上的一个重要的道具,对黄河主人形象的衬托是非常重要的。羊皮筏子的特点是“小”。如此狭小的空间竟然能容纳六人之多,而且周围环境如此恶劣,同学们很快就对艄公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3)绿叶之三:皮筏上的乘客。坐在艄公的皮筏上,仍然能够谈笑风生,惊涛骇浪却能如履平地,真可谓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坐船的都如此,那撑船的如何不就不言自明了吗?艄公的形象再次得到深化。

(4)绿叶之四:旁观者――“我”。本文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感情变化线,那就是“我”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看到黄河滚滚气势的“胆战心惊”,到看到羊皮筏子之后的“提心吊胆”,一直到最后对艄公的敬仰和赞颂。从作者的视角反衬出艄公的特点:沉着、大胆。

课文要介绍的是黄河的主人艄公,可是在文中只有两处直接写到,却将大量的篇幅都用来介绍黄河、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以及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为什么要这样写?侧面衬托的表现手法显而易见。而以上四处绿叶,非常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把艄公这朵“红花”映衬得分外娇艳。通过衬托,艄公的形象更加鲜明了。

二、关注统领全文的文眼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比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词句,还要紧紧扣住“文眼”,即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结构的衔接点、主题的凝聚点、情感的升华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黄河的主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第八自然段中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他凭着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因此在教学时,我便以此为切入点。

1.由“惊涛骇浪”到“黄河”。教学的一开始,引出“黄河的主人”即“艄公”,作者袁鹰对艄公有着这样一段承载着高度赞美的歌颂之词,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这句话中有个一词语是形容黄河的,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惊涛骇浪”。追问词语的意思以后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惊涛骇浪”指的就是令人害怕的大风浪。打开书本,让学生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小节是对黄河进行的描写,进而顺利地进入对黄河段落的学习。

2.由“如履平地”到“羊皮筏子”。扣住黄河的“万马奔腾”“浊浪排空”,引导学生感悟艄公就是在这惊涛骇浪中“如履平地”。出示字典上“履”的意思,除了“踩”的意思以外,“履”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鞋子”,立刻追问“如果说艄公在黄河上也有一双鞋子的话,那么他的这双鞋子指什么”,“羊皮筏子”在学生的口中呼之欲出,立刻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羊皮筏子的段落,学习亦是水到渠成。

在教学时,由这个揭示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来总领全文,贯穿全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又小又轻,感受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在滚滚黄河上载着重物贴着湍急的水面漂流的惊与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镇静和机敏。这样,对课文的赏析就不是零碎的,在一定程度上使课文有了整体性。

三、关注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黄河的主人》一文的作者袁鹰就像是一名高明的电影导演,“全景”――“远景”――“近景”――“特写”――“聚焦”,他用自己的文字一步一步为我们拍摄了一组组镜头,画面直观地呈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脑海中。

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滚滚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三个词,抓住了黄河的全景,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紧接着随着镜头的推进,袁鹰选用了一个远镜头,扣住“远远望去”一词,让我们感受到在黄河这一远景的描写中羊皮筏子既小又轻的特点,“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扣住“定睛一瞧”,带领读者由远望转入近看。近景中的羊皮筏子带给读者的惊讶透过一个“啊”字,透过两个感叹号,透过“一、二、三、四、五、六”……一步一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是啊,在澎湃的惊涛中,在怒号的狂澜里,载客渡人的,竟只是一只小小的羊皮筏子!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仅仅描写远景和近景中的羊皮筏子作者还觉得不够,他还为读者捕捉到了羊皮筏子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的镜头中作者透过一系列的数字,让读者们在这一小一大、一轻一重的强烈的对比中,再次感受到了羊皮筏子在黄河中行驶的危险。最后袁鹰则是把镜头聚焦在了文中的人物身上:“我”的提心吊胆、艄公的沉着、乘客的从容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里。于是就有了最后一节,作者对艄公发出的由衷敬仰与赞叹。在艄公形象的又一个特写镜头中,让读者再回黄河,重温艄公的形象,最后呼出自己的议论之笔、课文的点睛之笔――“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在层层对比中,在反复的映衬中,一气呵成,完成了文章的写作,学生读完之后,顿觉酣畅淋漓,收获满满!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确实,语文教学要具有“语文味”,通过“种好自己的田”,来达到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用“关注文本言语形式”的思维教课文,并不是要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课,而是体现语文课是为了培养学生言语运用能力这一思想。换一种思维,换来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换一种思维,换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真正高效!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