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拔罐与拇指弹拨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拔罐与拇指弹拨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拔罐拇指弹拨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方法:将来本社区服务站就诊的74例背肌筋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针刺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拔罐、拇指弹拨的方法。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6%,对照组总有效率7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针刺; 拔罐; 拇指弹拨; 背肌筋膜炎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29-02

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肌纤维织炎、纤维性肌痛等,是发生于筋膜、肌肉、韧带及肌腱等软组织病变的统称,发生于背肌筋膜部位的称为背肌筋膜炎。临床症状主要是肩胛骨内侧缘疼痛,酸胀不舒,条索状结节,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劳累受凉时加重,与天气变化有关。笔者2009年3月-2011年3月应用针刺、拔罐与拇指弹拨治疗背肌筋膜炎37 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4例患者均来自笔者社区服务站。按首次就诊次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3~66岁,平均(44.5±2.3)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5.5±0.2)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2~65岁,平均(43.6±2.2)岁,病程2个月~1年,平均(6.5±0.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关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拟定:(1)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3)颈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4)颈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5)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脊柱的器质性病变,如胸椎结核、强直性关节炎等;(3)不愿合作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1)针刺。取穴:阿是穴(压痛点)为主,及曲垣、天宗,秉风、大杼。操作:患者俯卧位,将针刺的穴位处常规消毒,每次取2~3个阿是穴,45°向肩胛内方向斜刺,行针至有酸麻胀痛感;曲垣斜刺1寸,天宗直刺0.5寸,秉风斜刺1寸,大杼直刺1寸,皆行针至患者有酸麻胀痛感,留针30 min,期间10 min行针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2 d进行下一疗程,治疗两疗程。(2)拔罐。阿是穴取针后不要按压针孔,然后在其针孔处拔火罐并留罐。每次拔2~3个火罐,留罐10 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2 d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两疗程。(3)拇指弹拨。取罐后,使术者站在患者的健侧,双手拇指触摸到肩胛骨内侧缘条索状结节时深按于治疗部位,其余四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助力将其向肩胛骨内的方向弹拨,直至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结束时在其使术部位轻快的揉摩,以缓解其弹拨所致的疼痛反应。每日一次,每次10 min,10次为一疗程,间隔2 d进行下一疗程,治疗两疗程。

1.4.2 对照组 采用单纯的针刺方法,针刺取穴、针法、时间、疗程同观察组。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自如,局部无压痛,无条索状物,能参与正常工作,随访半年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活动基本正常,局部压痛减轻或基本消失,条索状物明显减少。无效:和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改善。总有效=治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袁长津等[2]认为,肌筋膜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的基本病因病机如《素问・痹论》所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若患者长期保持单一姿势,加之受凉、受湿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肌肉、筋骨,气血痹阻经络,使局部经络不通,气滞血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治疗宜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散寒。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消散局部瘀滞的气血,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则背部疼痛减轻或消除。曲垣、天宗、秉风、大杼属于近部取穴,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旨在疏散风寒,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拔火罐具有祛风散寒、祛湿除邪、温通经络、疏通血脉,并能活血散瘀、舒筋止痛。而拇指弹拨可使痉挛的肌肉及筋膜松解、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理顺颈背部的肌纤维,从而改善背肌的营养,达到活血消肿、舒筋祛瘀、解痉止痛的目的[3]。

现代医学认为,背肌筋膜炎多与职业性劳动、长期在某种不良工作、肌肉失衡和负荷不对称,以及与寒冷、潮湿、病毒感染、外伤、疲劳有关。肌筋膜原发病灶成为刺激源,引起不正常的冲动,使神经纤维在肌筋膜出口处,受到牵拉压迫,引起肌肉紧张而导致肌肉力量的平衡失调,受累肌肉可因损伤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纤维性粘连。肌纤维组织损伤区可持续不断地发出冲动引起继发性疼痛、结节和条索状物。肌筋膜炎目前比较成熟的学说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4],针刺可以激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加强了针刺的镇痛作用。拔罐可以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火罐的温热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因此,拔罐疗法具有止痛、消炎、消肿等作用。

综上所述,针刺、拔罐与拇指弹拨治疗背肌筋膜炎,疗效高于单纯针刺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卢芳,袁长津.袁长津教授治疗肌筋膜炎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6):32.

[3]卫建华.背肌筋膜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65.

[4]宣蛰人.我对人体软组织疼痛的探索[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1):2.

(收稿日期:2013-09-24) (编辑:朱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