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韵悠扬育新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演化汇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包括哲学宗教、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典籍、文学艺术等方面。
中华传统的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民族情感在心中生根。它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下面我谈谈体会。
一、让学生在民歌学习中感受民歌韵味
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民俗多样,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现在我们使用的花城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有“多彩的乡音”主题,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的民歌,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提供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效率,学唱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社会背景、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相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利用学生追星的心理,在网上找一些当今明星翻唱的民歌让学生跟唱,再回到课本的民歌,这样学生会觉得民歌不是老古董,也可以唱出“潮味”。如唱《浏阳河》时,我就让学生听了沙宝亮在“我是歌手”里唱的、李谷一唱的和课本配套光盘里唱的三个版本,让学生体会“一曲千家唱,巧妙各不同”,更体会民歌的独特魅力。
通过《茉莉花》、《凤阳花鼓》、《黄河船夫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浏阳河》、《沂蒙山小调》等民歌,学生领略了内蒙古民歌的豪放、昂扬,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等,也知道了由于所生活的地域不同和民俗不同,民歌风格也不同,在平原地区多为柔美动听的小调,在山区则是高亢嘹亮的山歌,从而领略了民歌的魅力,提高了鉴赏、审美能力。
二、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触摸民乐脉搏
中国民族音乐又称民乐,是指中国传统音乐及以其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种种音乐。其乐种包括各种中国民族乐器的独奏曲与协奏曲、传统中国的各种器乐合奏、近展出来的民族管弦乐大合奏曲及小合奏曲、交响乐团演奏的中国民族风格乐曲及中国民族声乐等。现行小学音乐教材里也安排了不少民族乐器的知识及用这些乐器演奏的乐曲,为学生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唢呐、琵琶、笛子、笙、胡琴等乐器,《金蛇狂舞》、《江河水》、《百鸟朝凤》、《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乐曲都成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帮手。
如在教学《百鸟朝凤》时,我让学生先听唢呐的音色。当唢呐的声音一出来,学生就说:“哦,死人笛。”(原来我们这里平时有人办丧事时都请“嘀嗒佬”,主奏乐器就是唢呐。)我再让学生了解唢呐。唢呐也称喇叭,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唢呐从波斯传到中国已经有700多年了,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它发音高亢、嘹亮。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认识了唢呐,接着就是聆听由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在听之前先简述百鸟朝凤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这首乐曲。在学生闭着眼听了这首乐曲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有的说“看见了”万千鸟儿朝拜凤凰的画面;有的说“看到”有的鸟在聊天、在谈恋爱;有的说“看到了”仪态万千的凤凰……可见一支小小的唢呐表达了万千雀鸟的万千姿态,真了不起。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的《瑶族舞曲》,一开始,我让学生看课本插图,了解瑶族、瑶族长鼓舞,之后介绍这首乐曲的意境:乐曲一开始描述了夜幕降临,人们穿着盛装,打着长鼓,聚集在月光下,引子后一位窈窕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随着快乐的主旋律姑娘们纷纷敲起了长鼓,加入舞蹈行列,情绪逐渐高涨,人们活跃起来。结尾部分的音乐越来越欢快,人们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欢笑着、旋转着、歌唱着,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学生在我的解说中听着《瑶族舞曲》,仿佛置身于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中。而在这聆听过程中学生触摸到了民乐的脉搏,领略了民乐的魅力。
三、让学生在节奏学习中体会古诗词神韵
在学习节奏时,除了用日常用语外,用诵读古诗词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妙诗句,它们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节奏的辅助物。因为学生或多或少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都看过古人摇头晃脑地诵读,让他们也来个古诗词诵读他们会感觉很新鲜,学起来更有兴趣。如学习××、××× ×××、××××等节奏型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古诗词,学生读,老师帮他们记在黑板上,也可以老师读,学生帮记。看着自己读的诗句被老师用长长短短的线写在黑板上,他们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原来这个就是节奏,原来我们也懂节奏,从而自豪感顿生,对学好节奏充满信心。这时候再让他们模仿古人的神态按写好的节奏诵读,他们会觉得自己穿越到了古代。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晓》的古代诵读:春眠不 觉 晓,处处闻 啼 鸟。夜来风 雨声,花落 知 多 少。读完古代读现代的现代说唱型朗读,这时,再要求学生按节奏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 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落 知多 少,知 多 少。经过这样同是一首古诗,用不同的节奏朗读,效果马上就出来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节奏,又知道了节奏的作用,还体验了古人的诵读方法,一举多得。
此外,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也可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外,让学生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目,学唱本地有代表性的剧目选段,了解它们的历史、特点等。在各班级排练节目时着重排一些有点“古味”的节目。这几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编排了小品《司马光砸缸》、《诚信果》、《西门豹》、粤剧《沙家浜》之“智斗”、粤曲《春日郊游》、《双飞燕》等。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振兴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要利用好教育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