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县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成效及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县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成效及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阐述了开县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成效、主要做法,并从中得到几点启示,即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促进粮食增产四级联创是保障、政策扶持是动力、技术服务是关键、创新机制是活力,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成效;启示;重庆开县

中图分类号 S51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81-02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耕地面积9.9万hm2,农业人口113.7万人,水稻常年播种面积3万hm2,其中中稻—再生稻双季种植面积0.7万hm2。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总体目标,以科技服务为抓手,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精心组织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活动,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六连丰”。

1 创建成效

1.1 创建一片高产示范样板

2008—2012年开县先后在竹溪镇、岳溪镇、南门镇、临江镇、中和镇、南雅镇和铁桥镇等11个乡镇街道建设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666.67 hm2示范片10个,建设面积0.7万hm2,一季中稻产量9 822 kg/hm2,再生稻产量2 865 kg/hm2。全县中稻比非高产创建示范区增产1 897.5 kg/hm2,增幅达23.9%,再生稻比非高产创建示范区增产1 365 kg/hm2,增幅达91%,中稻—再生稻双季比非高产创建示范区增产3 262.5 kg/hm2,增幅达34.6%。5年共增产水稻11 187.5 t,累计助农增收2 880万元以上。2009年经重庆市农委邀请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水稻专家对开县南门镇高产创建示范区随机抽取3个块田块进行现场实收,再生稻产量达到4 579.5 kg/hm2,中稻(产量10 657.5 kg/hm2)—再生稻2季合计产量达到15 237 kg/hm2,超过吨粮大关。竹溪镇竹溪村韦先恩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种植Q优12号466.9 m2,中稻实收550.68 kg,再生稻实收353.29 kg,中稻—再生稻双季产量达到19 367.85 kg/hm2,双季产量创造世界同纬度纪录。

1.2 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高产创建培养了一批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粮食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促进了粮食规模生产经营,加快了粮食生产向现代集约经营和专业经营转变。南门镇新浦村一农户在高产创建活动带动下,转租土地逾20 hm2,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竹溪镇竹溪村韦先恩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积极推广应用高产创建集成技术,中稻—再生稻产量一直保持在16 500 kg/hm2左右,2009年种植Q优12号466.9 m2,中稻—再生稻2季合计产量达到19 367.85 kg/hm2,这是该农户在同一地点2次创世界同纬度纪录。同时,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培育胜洪农机、诗琼种植、贤中耕种等专业化合作组织,为高产创建和全县粮食生产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近5年来,全县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共培育3.3 hm2以上的新型职业种粮大户151户,集中规模经营面积2 400 hm2;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27个,开展专业化耕种防收晒服务面积逾1万hm2。

1.3 集成一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针对开县中稻—再生稻生产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试验研究和高产创建实践,研制了以选用头季丰产稳产性好、再生力强、品质较优、抗性较好的穗粒兼顾型杂交水稻品种为基础,以提高群体质量和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集成拌浆覆膜软盘集中育秧和商品化旱育秧、机械化插秧和规范化栽培等增窝增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与土壤有机质提升稻草还田、适时追施促芽肥和发苗肥、高留稻桩和适时播种收割、病虫草害综合绿色植保防治等技术相配套的“一增五改”综合技术和“开县中稻—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技术实施方案”,为水稻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4 建立一种高产创建工作机制

为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开县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以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为主体,以耕种防收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政府推动、专家指导和技术物化补贴补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创建配套技术难以实施等工作难题,从而保证了创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 主要做法

2.1 明确思路,狠抓“两环节”

围绕创建目标,结合开县中稻—再生稻生产特点,从解决双季稻稳产高产主要制约因素入手,突出抓好创建主导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2个关键环节。通过试验筛选和生产示范,确立了准两优527、Ⅱ优602等头季丰产稳产性好、再生力强、品质优、抗性好的穗粒兼顾型杂交水稻品种为主导品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耕田、统一插秧、统一配方施肥及统一病虫防治。把握3个时期,即3月15日前结束播种、7月15日前齐穗、8月15日前收获头季稻。施好促芽肥和发苗肥,适时抽水抗旱。示范区主导品种覆盖率达100%,配方施肥100%,病虫害统防100%,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100%,为创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2 强化组织,突出“三落实”

一是领导落实。成立以县政府分管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县农委负责人为成员的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市级专家为高产创建首席专家,县农委、财政和各乡镇街道、村组成立技术指导和综合协调组,制定考核办法,落实配套措施,解决高产创建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创建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技术落实。设立了以首席专家为首的技术团队,研究制定了“开县中稻—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技术实施方案”,确定创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了关键农事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建立高产创建专家示范区、农技人员百亩高产攻关区和新型种粮主体集中培育示范区,适时开展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总结创建经验,落实田管措施。三是责任落实。将创建任务分解到县级部门、乡镇街道、细化到村组,县、乡两级技术员配合村组干部,包片到村、组,负责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做到责任到人、技术到田,确保各项措施及时到位。

2.3 精心组织,注重“四服务”

一是社会化服务。在创建工作中,组建贤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志高土地合作社、隆和耕种防收服务队、来福植保专业队等,开展水稻集中机械化育插秧和商品化集中育秧、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高产创建示范片技术到位率,创建片良种统供和病虫统防统治面积达100%,测土配方专用肥应用面积达100%,机械化育插秧达70%。二是技术培训服务。邀请全县水稻、植保等首席专家对全县技术人员、规模经营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机手、植保专业队员集中进行培训;在水稻育秧、移栽、收割、施促芽肥和发苗肥等关键期,组织县乡农技干部通过田间学校、现场示范、院坝会等形式将高产创建集成技术培训到村组、到户到人;开通农技“110”技术咨询热线和农技QQ群。年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7 000余人;印发明白纸、田管技术要点、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等5万份以上。三是农情信息服务。建立水稻苗情、土壤墒情和病虫情“三情”监测点,开展定时、定期监测,制定分类指导方案,通过电话、短信或简报等方式指导农户因苗管理。四是入户指导服务。在生产关键环节,县乡包片技术员及时入户指导,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场解决农民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2.4 创新机制,做到”五结合”

一是社会化服务与专业大户、一般农户相结合。组建植保专业队、农业耕种服务队,培育种粮大户,推动规模经营,提高创建质量,有效地解决了缺劳户粗放耕种、无劳户土地撂荒和技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高产创建与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机械化育插秧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结合,形成合力,加大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抽水抗旱、病虫防治等扶持力度,提高创建标准和质量。三是物化补助与直接补助相结合。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中稻—再生稻良种补贴、促芽肥、病虫统防等高产创建工作;把再生稻视为一季正种庄稼,在补贴一季中稻基础上,每年再给予种植农户1次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四是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结合高产创建,开展了水稻抛秧、三维立体栽插、免耕栽培和再生稻主导品种筛选、水稻抗倒伏、水稻“3414”肥效试验、水稻栽插密度与施肥水平试验、新农药对比试验等技术研究与示范,为创建做好技术储备。五是农机农艺结合。示范推广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商品化旱育秧技术等,提升了农艺生产水平和农机作业质量。

3 启示

3.1 四级联创是保障

种粮比较效益低,自然风险大,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和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巢化和农业空心化的情况下,组织大面积高产创建难度较大。为切实抓好高产创建工作,开县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创,确保高产创建的有序推进[1]。市农委负责高产创建的组织验收和目标制定;县农委负责高产创建的规划部署、组织协调、方案制定、技术培训、集成运用、指导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镇(乡)、村为高产创建广泛宣传,引导缺劳户和无劳户土地流转,积极培植种粮大户,调解纠纷矛盾,解决生产环节中的问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紧密合作、层层负责、上下互动的联创体系。

3.2 政策扶持是动力

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对技术要求较高,加上要求高留稻桩,不能机收,生产投入较大。因此,开县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加大财政对创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对示范区良种统供、机械化育插秧、人工收割、专用配方肥、促芽肥和发苗肥、抽水抗旱、病虫统防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给予必要的补贴,对再生稻再补贴1次种粮农资综合和粮食直补给予必要支持,充分调动群众投身高产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了示范面积,强化了田间管理,确保了创建成功,促进了水稻的增产,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

3.3 技术服务是关键

为了确保水稻高产创建技术到位,开县开展了“组织一期技术培训、印发一本技术资料、配备一班技术服务队伍、确定一条技术路线、签订一份目标责任状、健全一套首问责任制、开展一次测土化验、推荐一个主推品种”等“八个一”活动。开展了“三进三同”、“进百村入万户”、“十百千万”等科技服务活动;设立了首席专家制度,对首席专家带团建立示范基地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开展高产创建百亩攻关,对达标的个人表彰奖励。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一增五改”综合技术,夯实了高产基础[3-4]。

3.4 创新机制是活力

在发挥现有的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一是在创建示范区时率先建立农业耕种服务队,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专业化社会服务,不但解决了缺劳户粗放耕种、无劳户土地撂荒等问题,还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这种服务模式,在全市首创,并得到推广。二是组建了植保专业服务队,统一着装亮相,整齐划一的服务阵容,确保水稻生产安全。三是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该县钦穗米业引进粮食烘干设备,解决了基地水稻生产大户的收晒难、卖粮难、买好价钱更难的问题,解除了种植大户的后顾之忧。

4 参考文献

[1] 刘东.凤台县稻麦高产创建成效与主要做法及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13(6):38-39,53.

[2] 蓝天琼,刘成家,高家旭,等.开县再生稻栽培现状与发展策略[J].南方农业,2011,5(S1):94-96.

[3] 肖结.泸县水稻高产创建的实践与经验[J].中国农技推广,2013(1):11-12.

[4] 林昌镇.依靠科技进步 实现再生稻高产高效[J].福建农业,19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