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朱熹读书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熹读书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也是宋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中小学教材多有收录,学生对其人其诗都不陌生。他一生酷爱读书,根据他的读书经验,其弟子总结出一套读书的方法,世称“朱子读书法”,又称“朱熹读书六法”。

一、“朱熹读书六法”

1.循序渐进。朱熹主张“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细绎玩味”。意思是读书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要稳扎稳打,弄懂了前面的语句,再接着读下面的才行。

2.熟读精思。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要背诵,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直至熟稔课文,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熟读成诵”的读书方法。只有把文章内容读得烂熟于心,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过滤,才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3.虚心涵泳。朱熹主张“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所谓“虚心”,他指的是要“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读书需要虚心,不要把“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则便穿凿之使合”。即不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读书,避免先入为主。对书中的意思,要细心辨识琢磨,平心静气地玩味,别忙着下结论。所谓“涵泳”,就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品味、仔细推敲,多读几个来回,深入领会文章的要旨。

4.切己体察。朱子曰:“人道之门,是将自己个身人那个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读书要从自身出发体会书中内容,少作纸上功夫,以书反观自身,用理论联系实际,然后领会意旨,并身体力行,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覆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5.着紧用力。“余尝渭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读书的过程必须“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6.居敬持志。朱熹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读书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又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志存高远,有志向和目标,并要持之以恒,不要懈怠。

二、“朱熹读书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1.引导点拨和熟读成诵是根本

初中文言文内容大体分为散文和诗歌两大部分,选文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大家名篇,尽量面向多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内容深浅适中、形式多样,既独立成篇、又有内在关联。而传统的文言文教法过分注重向学生传授字词句的精确含义,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削弱了学生主体接受的能动性。这种把整体分割成琐细的点块加以认知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

对于一篇陌生的文言文,给学生疏通适当的字词句是十分必要的。《学记》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读通、读顺是阅读文章的基础,读不通顺就无法理解文意,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方能读出情感、读出体验来,而能够深入文本、接近作者的情感,非熟读成诵不可。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熟读文章继而背诵的环节,引导学生更准确、更迅速地记忆全文,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比如教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在学生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把整篇文章的线索勾勒出来,即“写文的缘由一巴陵胜状一观后的不同感受一古仁人之心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对文章从整体上有了认识,再引导他们对文章每节的关键词语加以记忆,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背诵的目标。

2.心领神会和深思妙想是关键

文言文所蕴藉的深邃思想及美妙的境界常常令人“欲辩已忘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穷尽其主旨,特别对初中生而言,即便教师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地解说透彻了,他们在理解上也可能存在障碍或偏差。与其自我沉醉式地讲解,不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行文之妙、措辞之美、意境之新。让学生读出情感、品出自我、细心领悟,慢慢产生情感的认同,继而生发出接受文章熏陶后的愉悦体验。出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才会投入文本中,获得的美感才会逐步增强。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诗中描绘的一幅幅优美秀丽的湖光春色令人目不暇接,浅显直白的解释似乎是对诗美的破坏,那些繁花似锦的景色在学生脱口背诵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飞向如画般的诗歌中,尽情体会诗句的精妙所在,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是目的

读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习的方法,最终使得学生会学,“鱼”和“渔”的关系是教学着力的关键点,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实现终身学习的任务,因此,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源于日益增强的自学能力和不断提高的领悟能力,只有有效地融会贯通了学习的感悟及经验得失,进而触类旁通,达到知识的生成与迁移,与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进而内化成新的知识,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赏和辨识能力。

在诗歌学习中,“意境”和“意象”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文学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深奥,很多时候教师也常常避之不谈或谈之不透,而学生在参悟诗歌时,这是绕不去的知识要点,会严重影响到他们深入理解诗意、诗情和诗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曲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范例,“枯藤”“老树”“昏鸦”等十一种事物构成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情致、有韵味。学生在反复的咀嚼品赏中能逐渐领悟出,所谓意象就是赋予情感色彩的事物,是情感物化的外现形式。意境就是由意象构成的一种环境氛围。无须教师做过多的讲解,学生意会了这种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认识后,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运用,不断地实践,收获美的教益,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4.灵活运用和持之以恒是保障

文言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难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因势利导,从激发兴趣人手,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读书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运用读书方法的连贯性,任何一种方法既独立又关联,急于求成的思想和浅尝辄止的做法会使学习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长程学习计划,把初中文言文教材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坚持不懈地实践应用,定会使学生有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