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云和县“小县大城”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云和县“小县大城”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云和县“小县大城战略农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发展对策,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农业经济;“小县大城”战略;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16-01

云和县,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人口11.24万人,面积984 km2,辖169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2001年确立了“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通过10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县90%的工业企业集聚在县城发展;全县中小学生86%集中在县城就读;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80.8%,生态环境质量排全国第10位;城乡居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城市化水平呈“超前”之势;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显著。

1 取得的成效

1.1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全县生产食用菌7 000万袋;茶产业生产呈现产销两旺格局,茶叶总面积达2 533.3 hm2,总产值1.1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3.3%。果蔬面积3 920 hm2,猪、羊饲养量分别达3.29万头、0.45万只,牛饲养量0.38万头,家禽饲养量48.5万羽。

1.2 两区建设进展顺利

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 600余万元,已建成综合区农田水利项目14项、通村主干道项目10项。食用菌菌棒工厂化项目全面启动,完成两景区沿线菇棚改造内容;珍稀菌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已投产,茶树菇设施栽培项目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完成云和镇、大原乡、赤石乡、沙铺乡4个乡镇的9个粮食生产功能区共143.2 hm2的建设,并通过了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核认定。

1.3 经营主体培育有序推进

全县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截至2013年12月底,在农业局登记备案的有202家,入社社员4 946人,注册资金9 373.7万元,固定资产5 164万元,带动农户23 685户,联系基地4 870.3 hm2。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实现累计销售额1.113亿元,农户累计增收约2 659万元。

1.4 农地流转日趋合理

到2013年全县流转耕地1 793.3 hm2,占承包面积的42.7%,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有386.07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21.52%,流向专业大户及农户的952.27 hm2,占53.10%,2项合计将近74%。流转方式上从传统的租赁为主向多形式的转变,合作制、股分制、整村流转等模式开始引入,流转合同开始规范,土地流转给业主和农户带来的实惠也开始体现。

2 存在的问题

2.1 从现代农业发展上看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有限。食用菌、生态名茶、云和雪梨等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程度不够高,未能形成较好的质量和效益,农业落后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1]。

2.2 从农村社会管理上看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民不是农民、市民不是市民的身份给进城人口带来的不仅是尴尬和办事不便,而是对成为城里人的生存信心不足,无法融入城市管理体系中,“农民”和“城里人”2个身份的认同依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尽管政府出台了有关政策,加强了对进城农民的管理,把南山小区纳入元和社区管理,对普光小区实行了物业管理。但在实践中,这些管理仅停留在对进城农民日常生活的服务和小区环境的管理,而象选举办证等还是要回原乡原村办理,身居城里,还是“暂住”的身份。

2.3 从农民就业增收上看

进城农民限于社会原因和自身条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工作,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甚至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除少数先富群体外,进城务工农民月收入普遍在1 500元以下。而生活成本却比在原住地大幅度提高。购房、租房利息或房租、粮食、蔬菜、水费等支出,虽然人均收入超过其他农民,但增收部分大多用于支付生活成本的提高,致使少数可能出现返贫的危险。

3 对策

3.1 农业发展要做好优和精的文章

围绕“两区”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品质,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特色特产、绿色精品、生态高效、专业规模、优质安全”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提升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和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拓展云和县绿色精品农业,在做优做精上打造市场竞争力,利用“小县大城”的知名度,统一“来自‘小县大城’的农产品就是优品和精品”的宣传理念。以“扶优、扶强、扶大”为方向,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农业主体,着力发挥其组织、市场、管理水平优势,提高农户和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2-3]。在农地流转上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觉流转;加大扶持,政策推动,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积极流转;通过培植主体,市场运作,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坚持一手抓主体培育,一手抓农地流转,让农地流转为规模经营提供市场主体,让土地流转为市场主体提供规模保障。

3.2 农村管理要体现活和新的理念

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取消非农户口和农业户口的设置,实行住地管理,进城农民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均在居住地进行,享受城镇居民的劳动、医疗、就学、就业和社会保障待遇,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服务和管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的便民服务中心。继续完善进城农民子女就学“同城同待遇”等相关配套政策,方便进城农民生产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保留进城农民的村经济合作社社员资格,并严格贯彻长久拥有土地和林地承包权的政策,使农民安心。

3.3 农民增收要给予“鱼”和“渔”的政策

对于从事农业的群体,要从资金、补贴、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和范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水利、交通及设施农业的条件,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群体创造高产稳产和增收的条件。对于进城农民和外出劳务人员,特别是刚刚完成迁移的农民群众,对先进技术认识掌握能力差,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要坚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政府扶上马后更要送上一程,积极加强进城农民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在继续引导农民向县城转移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下山转移小区建设,帮助农民实现梯度转移,确保惠农政策不变、帮扶机制不改、“三农”投入不减[4]。把下山转移工程与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劳务输出、来料加工、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不断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的收入。

4 参考文献

[1] 刘莎.凉山州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11):75-79.

[2] 浙江省特级专家 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陆立军.小县大城:落实“两创”总战略的探索[N].浙江日报,2010-01-11(7).

[3] 杨志文.以教育资源的优化布局 加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来自浙江省云和县的调查与思考[J].生活教育,2009(12):23-25.

[4] 冯彬.加快湖南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J].湖南经济,2003(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