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痹病源流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痹病源流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痹病是由外感、内伤邪气侵袭肌肉、关节等组织,引起以疼痛、麻木、肿胀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从古至今一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从痹字的初探到对该疾病的完整认识,从风寒湿外感致痹到情志内伤致痹理论的不断丰富,经历了数百年实践,也是人类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果,但在治疗上目前仍然是人类无法攻克的难题。本文主要总结论述痹病的发展史,为更好的治疗该病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痹病;源流;探讨

痹病是外邪侵袭机体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表现以疼痛、麻木、肿胀为主要表现,久不愈而内舍于脏腑的一类综合症,主要包括现代医学所讲的:“类风湿关节、骨关节炎、滑膜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这些疾病虽然病因、病理不同但都归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本文所论述的是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引起的肢节功能障碍的疾病,也包括邪气内舍于脏腑导致的脏腑痹、血痹、胸痹等多种疾病。从痹字的出现到痹病理论的完善,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痹”概念首见

中医学最早发现“痹”概念的医学文献,是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获得大批的珍贵文物,其中的帛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脉灸经》中有“疾畀(痹)”,“踝痹”,以及“足小指痹”等记载,《五十二病方》中还记载了现今治疗痹证的常用药物,如“乌喙”(乌头)、续断根、防风、白芷、牛膝等[l]。尽管在这珍贵的古医帛书中,没有对痹病形成完整的认识,也没有像现在细致划分,但证明“痹”在夏商时期就已经作为病理名词,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医著。

二、“痹”基本理论形成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形成时期,《内经》的出现,它不仅是这个时期具有总结性的医学典籍,同时也为痹病的理论奠定基础,《内经素问·痹论》论及“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为痹”。其中风邪偏胜为行痹,寒邪偏胜者为痛痹,湿邪偏胜者为着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上述的内经经文阐述了痹病形成的病因,感受外邪亦有偏重,季节与病处的相关性,亦论述荣卫不和也致痹,痹经久不愈,复感于邪内舍于脏腑及虽然感受风寒湿但有不同表现等理论。

三、“痹”潜方用药之先河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本病有理论上的补充,首次以“历节病”来命名类风湿关节炎,指出“历节病”是一种顽固性痹证。同时首开痹病辩证论治之先河及潜方用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篇》曰“夫风之为病,……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历节痛,不可屈伸”。其中的方剂如乌头汤、桂芍知母汤等,至今仍后世所效用。

四、“痹”类别的补充及针刺治疗

华佗在中藏经中进一步补充了痹病的类别及致病因素《中藏经》曰“气痹、血痹、肉痹、筋痹、骨痹”之说,如“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2]。华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志刺激可以引起“气痹”,也就是内伤至痹,并没有提出相关的治疗,只是理论上提出了“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此最为良法也。”同时提出了血痹、肉痹、筋痹、骨痹的理论治疗。

五、痹病理论的完善

诸病源候论的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较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把历节与痹病区别开来,巢元方,隋代医家,编著《诸病源候论》这是一部重要的典籍,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病理学,其中对痹病的病因、病机、症候有详细论述,如风湿痹:“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筋不收摄,故风湿痹而复身体手足不遂也[4]。”

宋金元时期设有完整的医疗行政机构,颁布大型方书药典,大多是由政府主持,专业人员编著的论述较多,主要代表《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圣济总录》两部著作皆是收集历代方书和民间方药编写而成的官修医书,其中广泛使用乌蛇、白药蛇、全蝎等血肉有情之品治疗痹病,这比以往使用植物药治疗是一大进展。《三因极一病方论》为宋代医家陈言所著,陈氏有“叙痹论”专篇:“夫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为痹[6]”。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论述了痹病的发生、发展、及传遍规律。有了前人痹病论著的积淀,痹病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金元时期,以滋阴派为代表的医家朱丹溪,在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治疗方面都有一定贡献,著作《格致余论》有“痛风论”专篇,《格致余论·痛风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7]。”阐述了机体血热涉及寒凉之后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六、痹病完整理论的形成

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统治阶级提倡孔孟正统的程朱理学,同时利用佛、道两教的思想,在一部分弃士为医,有的转儒从医,又有很多医家非常重视实践,在对本病论述中也有独到的建树,温病学派的叶天士对痹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有所阐述。如他的“久病入络”说,认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混处经络,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用权血无凝著,气可宣通[8]。”在《临床指南医案》中,指出对顽痹、久痹用虫类搜剔,常用药物如:全蝎、地龙、蜈蚣、穿山甲、蜂房、蜣螂等。

七、讨论

综观历代医家著作中有关痹病的论述和临床经验记载,认识到痹病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清朝末年已趋向成熟系统,且愈加规范。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疾病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为后世临床起了指导作用。论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不外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但痹病至少包括三个因素:一是机体正气亏虚;而是邪气亢盛;三是物理致病因素或其他因素,痹证的发生,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人体正气的强弱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故有邪气不能独伤人之说。例如:“阳虚易感受寒邪,血虚易感受风邪”痹之所成,基于古代医家对痹病的认识,当结合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避免金元时代的“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片面认识,辨病与辩证结合,使痹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l] 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 谭春雨整理,华佗.中藏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隋·巢元方,南京中医学院校释.《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唐·孙思邈著,刘清国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5] 宋·陈言著,王象礼整理.陈无择医学全书·三因极一病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6]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

[7]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