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食养的特色在于平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食养的特色在于平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力讲饮食与营养]

西方主要讲营养,东方重点讲食养;营养属于直补,而食养在于调补;营养讲均衡,食养讲平衡。二者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人体的营养既不缺乏,也不会过剩。

营养,指的是人体从外界摄取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西医学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等。

中医的食养靠的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明确提出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四大类饮食是我们主要的膳食构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要全面吃,整体吃,不能偏颇。

如果由于营养不全面,或是因为疾病消耗的原因,出现营养的失衡,甚至脏腑阴阳、气血、寒热的不平衡,那么就应该进行调补以恢复平衡。

调补营养不良导致的五脏虚实

第一,属于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表现为食少腹胀,乏力倦怠等,用健脾的方法进行调补。常用人参、白术、山药、扁豆、砂仁等。

第二,属于脾被湿困的,表现为呕恶腹胀,舌苔腻,食少便溏的,应醒脾祛湿,否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常用荷叶、苍术、藿香、薄荷等。

第三,属于脾胃气虚的,表现为胃胀,不思食,畏寒喜温的,应温胃健脾,以帮助饮食的消化吸收。常用党参、白术、砂仁、肉桂、陈皮等。

第四,属于胃热有火,表现为口渴饮冷,便秘,口舌生疮,口臭的,多为营养偏胜,常常由于过食辣椒、蒜、酒、狗肉等热性食物引致,应多吃清热去火的寒性食物加以调整,以恢复平衡。

第五,属于脾肾阳虚的,表现为畏寒肢冷,腹不温,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夜尿多,是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应温补肾阳,健脾运化。常用附子、白术、肉桂、干姜、桂附理中丸。

调补消耗性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良

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良,就应及时救治相关疾病。如结核等慢性病、久病消耗过大,特别是癌症后期的恶病质等,都会导致营养的严重缺乏。

调补营养不良导致的各种虚证

第一,营养不良性血虚。这种血虚是由于营养不全面或不足引起,表现为面色萎黄,消瘦或虚胖,头晕乏力,甚至眼前发黑,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应多吃补血饮食或药膳,如当归炖乌鸡、红糖红枣煮鸡蛋等。

第二,营养不良性气虚。表现为四肢乏力,疲倦,面色憔悴,食少头晕,舌质淡,脉弱无力,应多吃补气饮食或药膳,如人参炖乌鸡或用党参(15克)、黄芪(15克)炖猪肉。

第三,营养不良性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舌质偏红,脉细无力,应多吃养阴饮食或药膳,如龟、蘑菇、黑木耳等。

第四,营养不良性阳虚。表现为头晕神疲,畏寒肢冷,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应多吃养阳饮食或药膳,如狗肉、牛肉、羊肉等。

中医食养宝贵经验对现代人的启示

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学,在饮食营养方面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的原则在于平衡膳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提出了饮食的四大结构。

五谷为养:五谷包括粮食、各种杂粮及豆类。

五菜为充:指各种蔬菜。

五畜为益:指猪、羊、牛、鸡、鸭、鱼多种肉都要吃。

五果为助:包括各种水果。

原则是饮食要全面,不能偏食。

第二,通过饮食可以调补人体。

中医认为,每一种食物都有四性(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通过食物的四性五味,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寒热虚实的偏差。

第三,反对偏食。

《黄帝内经》告诫人们,饮食偏嗜易损伤内脏,故而提出:

味过于酸,易损伤肝脾(“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如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味过于咸,易导致心肾受损,出现“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骨骼、肌肉都受到影响,致大骨枯槁、肌肉短缩、心气受抑)及“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过咸伤血管)。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发现盐吃多了会损伤血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经验!

味过于甘,心气满(喘满),色黑(肾气泛而黑),肾气不衡(阴阳不平衡易致阴亏阳虚),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克肾水)。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火气灼土,致胃强脾弱),多食苦则脾槁而毛拔(火克金,伤了肺气,肺主皮毛)。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金克木,肝伤而筋绝);味过于辛,则多食而爪枯。

第四,吃时令菜(即季节菜)。

食养是对生命的营养储备。《黄帝内经》认为,季节菜“得天地之精专”,季节菜无论形质、口感都是最好的,所以要多吃季节菜,即四季春夏秋冬及二十四节气出产什么菜就主要吃什么菜,比反季节菜要营养得多,而且种植也可节能降耗,省时省力,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第五,吃五色菜及五味菜。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第六,吃象形菜和象义菜。

象形菜:长得像什么,补什么,如核桃像大脑,吃之补脑;木耳像耳,食之养耳;腰果像肾,食之补肾……

象义菜:越冬食物,长在水中的、背阴处的、地下的食物养阴;反之,越夏食物,长在高空的、向阳的食物养阳。

第七,以脏补脏。

肝补肝养眼,肾补肾,猪蹄养脚……

第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叫因地制宜。当地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下的饮食,更适合于当地的人,所以饮食应以本地出产的食物为主,外地的为辅。这样,不但有利于当地人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的吸收,而且也可避免食物长途运输、贮存等带来的额外经济负担。

第九,不同体质的人选用不同的饮食。

这叫因人制宜。人有阴阳、寒热、气血虚实之异,饮食也应随之调补,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气虚之人要多吃补气的食物,诸如肉类、人参等。血虚之人宜多吃大枣……

第十,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饮食。

这叫因病制宜。不同的疾病应选用相应的饮食,一来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二来也防止饮食不当而加重病情。中医自古就有“忌口”和“药食同源”之说,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十一,药膳。

药膳是中医食疗的宝贵经验,目的是通过食物与药物的配合,把苦口良药变为可口良药,这是中医食疗的一大宝藏。

第十二,食物生克。

对于食物的宜忌,中医有着丰富的积累。

相宜: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或药物相配可以起到互补调味作用。

相忌:指两种食物或药物相配合而出现性能降低或起不良作用,如人参与萝卜,因为人参补气,萝卜破气,同吃会降低人参作用。

第十三,无论食疗、药膳,都要适可而止。

如《黄帝内经》所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即使“无毒治病”,也要“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