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乐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课程,特别是在音乐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健全的情形下,声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课的价值日益明显。一项课程或者一个学课的开展,都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教材。根据相关数据,在我国每年公开出版的有关声乐相关的教材数量就达到二十多种,在市面上进行销售的声乐教材数量能够达到近百种。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声乐教育的蓬勃态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应了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材缺乏有效的规划性和严肃性。声乐教材的品质,对声乐课程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声乐教学工作的发展前景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师声乐教材的现状

从形式上看,高师声乐教材的选择范围广泛,对当前的高师声乐教育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看到这种正面积极状况的同时,也应当敏锐的发现在繁荣态势下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从民族化与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当前高师声乐教材的现状并不能够令人满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功利化与商业化优先。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最近十年,声乐课程在高师院校广受青睐,且每年都有扩招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高师声乐教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就出现了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声乐教材。教材与其他的书籍不同,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包括对教师教学上的引导,也包括对学生自学课程的引导。所以,只有对声乐有扎实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够胜任教材编排的工作。声乐教材本应是一个文化先导的科研成果体现,但是在当前,一些声乐教材的出现是因为教师为了评职称而编排,一些是因为出版社想谋取利益而出版发行。无论是处于何种目的,都背离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的,降低了声乐教材的质量,对声乐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教材中的曲目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民族化与本土化未得到体现。声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曲目的编排与选择,一本教材的编排质量如何,通常能够从所选择的曲目来进行辨别。从这个角度来看,曲目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具备着重要的教学价值。高师声乐教材,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大量的西欧声乐教材涌入国内市场。不能否认,这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能够对我国的师专声乐专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世界音乐的经典曲目,对课堂教学和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德奥艺术歌曲,西欧歌剧的选曲(咏叹调),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以及勃拉姆斯、舒曼、威尔第、贝多芬、舒伯特等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都已成为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曲目,并且有一部分曲目已经成为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经典曲目的价值,但是从高师声乐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名曲的难度系数过大,学生虽然能够欣赏,在驾驭上却存在很大的困难。这种过于追求难度系数的训练,会对学生的艺术生命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过分地欧美化,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本土音乐的价值被忽视,这是当前高师声乐教材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声乐教材中的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缺失。相较于其他音乐课程,声乐课程的重点会放在对学生歌唱技巧、基本功的训练上,但是任何技能的训练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在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指引下进行。而声乐教材,无疑就是指导学生进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一个重要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声乐教材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特质。在当前大部分的声乐教材中,虽然重视曲目的选择与编排,但是整个编排的思路不够清晰,具体要体现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彰显。当前的声乐教育学界,普遍存在重视技巧轻视文化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高师训练出来的学生普遍被社会认为缺乏“文化内涵”,这对于一个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艺术的传承,从其本质上来看,就是文化的传承。声乐教育如果不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民族化、一个地区的本土化,其存在价值是应当受到质疑的。

二、高师声乐教材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未来高师声乐教育发展与推广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在当前混乱的声乐教育中寻求立身之本的选择,也是将声乐教育与文化发展衔接融合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在声乐教材中体现民族化,如何利用声乐教材推动民族化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正确的声乐价值观。高师声乐教育,其对象是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教育者,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唱歌能力、乐理水平和审美品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民族、美声、通俗这几种唱法通常是割裂开来的,每一个唱法的学生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严格的领域性,民族的学生不关注美声的教材、美声的学生不重视通俗的教材等,这样的结果就是培育出来的学生,未来的音乐教师们,要么只会唱民族、要么只会唱美声,将美声与民族严格的对立起来。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特别是在国际声乐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对不同演唱方式之间的融合趋势进行肯定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追求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同时,也并不是要摒弃、排除西洋音乐文化的价值。声乐教材作为声乐教学指导的工具,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其价值取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价值观的引导下,才能编排、出版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推进本土音乐、民族音乐与世界英语共同发展的科学教材。

第二,教材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主体性。与专业的声乐教学院校相比,高师的声乐教学工作无论是在目的、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大部分高师院校中,对于教材的选取并没有进行科学的筛选,许多声乐专业采用专业院校声乐教学的教材,其适用性与价值型应当受到质疑。在专业院校声乐教材里,所选的声乐作品大多数都是外国内容,并且多数要求必须以意大利语来演唱,这显然与国民的本土音乐诉求远远偏离了,使得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教材里对于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尽量浏览我国民间的不同体裁的声乐曲,并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用这样的方式来显现我国民族音乐占据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中国声乐简史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我国声乐的历史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学习我国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曲艺、戏曲等歌唱内容。调整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让民族音乐先入为主的考虑,同时也是基于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提高的考虑。当然,在实际的高师声乐教学里,老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但是要求在声乐教学中显现我国民族民间声乐作品的主体地位的总思路保持不变。

三、高师声乐教材的本土化

声乐教育的本土化,意味着声乐教育必须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社会传统相结合,从其本质来说,文化与历史传统是本土化得以出现的根本基础。教育的本土化,就要求贯穿于整个教育始终的理论、研究、实践等能够与本土文化紧密联系。

第一,声乐教材本土化的发展定位。什么是教育的本土化?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本土化,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也不是可以去追寻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中的概念与方法。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本土化,指的是将声乐教育与特定区域的文化历史结合起来,体现出这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背景,反应出教育对文化的关照与重视。要达到这个要求,高师声乐教材就必须贴近区域文化的特色,既有科学的理论架构,同时又有能将地方特色充分体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只有声乐教材体现出了这种本土化的特质,声乐课程才能够循序渐进的向这个目标迈进。

第二,声乐教材中本土化与全球化视野并存。本土化概念的出现,是与全球化相对应的。从上个世纪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经济贸易的增加,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的声乐教育,在经历了一段严峻的断代时光后,在这种开放的浪潮下,大肆的吸收并借西方声乐文化的优势和特色。西洋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阳春白雪”,民族音乐则成为一些人眼中不上台面的“下里巴人”。全球视野,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文化进步的重要体现,但是,如果只看到世界看不到自己,无疑也是声乐教育的一大悲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全球化后,本土化的重要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既不能否定全球化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声乐教育中“我”的价值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巧妙的协调处理世界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在声乐教材中,既要体现世界声乐文化的瑰宝,同时又要对本土化进行充分的展示。除了这种独立的展示外,教材还应当指引学生发现不同声乐文化之间的奥妙,拓展她们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接受本土化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感知西洋声乐文化的精髓。从终身发展教育的角度来讲,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也能够为其今后的深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高师声乐教材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之一。

声乐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理论、方法到技巧、训练一应俱全。这项课程的复杂性,也对声乐教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曲目的选编,对于课程的衔接、课时的安排、训练方法的推荐、课后练习的要求等都要有明确详细的要求。课程的复杂性,必须通过教材得以体现,并最终通过教材进行梳理,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声乐课程。在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内涵的融入,将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发展作为精神理念,贯穿融入、科学引导,才能推进声乐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公共声乐教学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研究与实践”(项目号:XJK012CTM0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