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孤独的社会,病态的“母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短篇的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对“母亲”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母亲》 “母亲” 病态心理
一、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l,1876―194),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小说描写了一位母亲内心的失败感。母亲早年当演员的理想终成泡影,婚姻又变成了一种生活负担。她希望儿子有所作为,但又不愿他按照丈夫的指点发展。她深爱着儿子,却又无法和他交流,想杀了丈夫,却又下不了手,最后只能在病态中等待生命的终点。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对“母亲”的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
二、“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
1.对儿子的“恋子情结”
借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我们可以称小说中母亲对儿子畸形的爱称为“恋子情结”。她对儿子关爱有加,但这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出自于深沉、自然的母爱。她祈祷:“Even though I die,I will in some way keep defeat from you,if I am dead and see him becoming a meaningless drab figure like myself,I will come back,I ask God now to give me that privilege,I demand it.I will pay for it.”这已经不是祈祷,而是声嘶力竭的哭喊。尤其是她最后补充的那句“也不要是他变得漂亮,不要让他成功”,明显与祈祷内容矛盾。随着小说的发展,母亲对儿子这种病态的爱随处可见。在七月的黄昏,当她病了好几天儿子没有来探望她时,她焦虑、惊慌。“She was alarmed.she crept out of bed and hurried along the hallway toward her son’s room.”她连呼吸都困难却硬撑着“潜行”到儿子房门前,这又是为什么呢?“Perhaps he has now begun to walk about in the evening with girls.”她害怕儿子和女孩子出去约会。当她听见儿子在房间里一面走一面用低沉的调子讲话时,她笑了。而且萦绕心头的恐惧全消散了,这小小的担忧“little fears”又是什么呢?她又为什么会担忧呢?显然,她的担忧就是害怕别的女孩夺走儿子的爱,既然儿子还在房里自言自语,她就可以回去安心睡觉了。
2.对丈夫的仇恨
“母亲”和“父亲”虽然名为夫妻,但形同陌路,甚至相互仇视。和“母亲”的丑陋相比,“父亲”却是风度翩翩,一副绅士模样。外在的强烈反差和这种不协调感暗示了他们互相仇恨的夫妻关系。“父亲”觉得妻子就像个鬼魂,他视妻子为耻辱。而“母亲”对“父亲”更是厌恶至极。因此随着日月的累积,这种情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的仇恨。因此,“母亲”在听到“父亲”劝导“儿子”去报社工作时,所有的仇恨终于爆发了。这是“父亲”和“母亲”对儿子的一场争夺战。“母亲”自言自语地说:“Now I will act.There is something threatening my boy and I will ward it off.”她的仇恨迅速扩大膨胀,她取出一把剪刀拿在手里,大声说着:“I will stab him.”他们互相仇视,整个故事中他们连一句对话都没有。他们的夫妻关系的畸形清晰可见,尤其是“母亲”对丈夫近乎畸形的仇恨更为明显。
3.“自我”的分裂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人的行为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受现实和“超我”的制约,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而“母亲”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现实的压迫下已失去了其调节能力,从而产生了分裂。一方面,她是“父亲”的妻子,“儿子”的母亲,一个孤独无助、丑陋的中年妇女,另一方面,她又内心充满幻想、欲望,渴望跟着剧团到处演出。可是为了正常的生活,她只能压抑着后一个“自我”。但当她听到儿子和父亲的谈话时,感觉到“自我”受到了威胁,便不再压抑后一个“自我”,终于爆发了,决定杀死丈夫。她的这一举动正是“自我”不能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引发精神分裂的表现。
二、“母亲”病态心理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
故事的背景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当时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给美国中西部带来巨大的变化,小镇开始没落,其守旧、闭塞、甚至有点愚昧的文化氛围与蓬勃发展的商业社会的习气交织在一起。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她的小旅馆生意低落,生意上的压力使“母亲”内心充满失落感。她后来的病态是在残酷的现实中随着梦想的破灭、欲望的压抑而逐渐形成的。
2.“母亲”性格的缺陷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母亲”性格中的缺陷正是她病态心理形成的主导因素。她自我封闭,缺乏沟通能力。整篇小说母亲没有和丈夫有过一次对话,与她深爱的儿子也只有两次简短的对话。第一次是目前生病,儿子来看望。
母亲:“我想你最好出去和小青年们玩玩。你在市内呆得太久了。”
儿子:“我想我去散散步吧。”
第二次母子间的对话是儿子来到母亲房间,告诉母亲他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离开家乡。这正是母亲所期望的,她欢喜得要哭出来,但她说出的话却让人无比的压抑,仍是那句“我想你最好出去和小青年们玩玩。你在市内呆得太久了。”,儿子也还是那句“我想我去散散步吧。”。这种缺乏沟通能力、自我封闭的性格注定了“母亲”逃脱不了孤独、压抑,最终导致其产生了病态心理。
三、结语
舍伍德・安德森作为美国从农业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作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没落小镇的小人物的命运。她深爱儿子却又疏于交流,自我封闭,她想杀了丈夫却又下不了手,她渴望生活有大的改变却又迫于现实不得不压抑自己,最后只能在病态中等待生命的终结。
参考文献:
[1]张冲.美国文学选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刁俊春.欲望下的“畸人”[J].嘉兴学院学报,2007.9.
[4]张强.舍伍德・安德森研究总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