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材施教绘蓝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材施教绘蓝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提高大学生国学素养来看,在现今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对经典名著的讲授显得尤为重要,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来看,也有赖于经典名著之解读。所以在讲解经典时,不能就教材而教,须全方位立体式教读,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本文旨在传承经典、重温《论语》的基础上,站在解读者角度来仰视经典,以“文学与人学”为契点,借用圣人之法解读经典,重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既重新认知孔子及《论语》,又获得知识和智慧;既解读“仁”,又提升自己;既完成教学目标,又启迪学生。

【关键词】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 拓展思维 蓝图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138――01

新教材节选《论语》四则,分别是《为政篇第二》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八佾篇第三》之《林放问礼之本》、《祭如在》、《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颜渊篇第十二》之《颜渊问仁》;《阳货篇》之《礼云》和《宰我》,拿着教材着实犯难。在大专院校再学习经典诸如《论语》,旨在于国学精粹的感受中积淀较高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生智慧。纽曼说:“一所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这所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启发其思辨能力,拓展其人文思维的深度,激起其对人类问题的一些思索。

该如何完成这各自独立的语录体散文的教学目的呢?我重温《论语》以求突破。《论语》的核心观念即“仁”,与之紧密联系的是“礼”,要很好地完成对孔子及《论语》的解读,必须从“仁”人手。

“仁”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每每就事而发,因人而异,点到为止。《论语》中孔子就“仁”之间做明确解答的可以节选如下篇章供教学使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教材节选内容)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帮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张问仁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帮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同一问题,同一人回答,却有五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但细细品来,又都很合理。《论语》问世两千余年来,学者们对“仁”的注解集释、校勘新探,如深山云涌,不一而足。然而“仁”到底非具象可观,所以回过头再看孔子不拘一格的回答,确是余味悠长。

孔子教育理念之一便是“因材施教”。

结合《论语》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我们可看到孔子对这五人的了解:颜渊是孔子最看重且最长于修身的弟子,要“克己复礼”;司马牛“多言而躁”,浮躁轻率,须言语和缓谨慎,言出必行;子贡乃“瑚琏”也,有立朝执政之才,需在交游中“敬贤者,交仁者”以磨砺自己;子张把孔子所教的“忠信笃敬”之言写在自己的衣带上,遂获“亚圣之德”之誉;而孔子以仲弓有德行,日“雍也可使南面”,要设身处地为人思虑和谋想才能将心比心,唤取民心的归附。

《论语》中关于“仁”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之最高境界的地位在国人心中已根深蒂固。这与孔子的因人施教分不开。不愧为“至圣先师”,孔子因人的禀赋性情及学问阅历,把“仁”这一抽象的概念,幻化为具象的可察可行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情感,让其在现实中显现。孔子不仅回答了每个人关于仁的疑惑,也简明扼要地讲出,“仁”这一内向的具有无限弹性和张力的概念,要通过外在的“礼”的行为来获得,从而积淀为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的轨迹。

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篇便很好地贯彻了上述理论:在不断的学习体验中,人经历不断的磨练、唤起、净化、提升,便可得以圆满。

之后分序解读《八佾篇》和《阳货篇》,赏析孔子因材施教绘制的“礼”(及于孝)之蓝图。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的人,就会像居于一定方位的北极星那样,群星都会环绕在它周围。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他关于“仁”的理想,把内蕴的“仁”的情感施于外且惠及他人,泽被后世。被称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首的颜渊尚且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何况我们后生小子乎?

尽管管中窥豹,但我自认如此设计教学,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易于引导学生理解“仁”之意蕴,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锤炼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将来的幼教事业铺路架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纯洁的幼儿。

其次,在学习中感知孔子的智慧并以之指导自己的人生:控制内心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外欲带来的侵扰,出言谨慎言出必行,尊重他人以被尊重……

在教学中感受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变的是经典智慧,变化的是学生、教材、教学情境及时代主流,因而更需要依“材”施教。让不久的将来从事幼教的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因材施教”且“循循善诱”。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承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育改革和创新,使《大学语文》尽显其集文化、历史、哲学于一体的固有魅力,使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尽享其智慧、思辨、思维所带来的人生境界,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