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个没有乔布斯的苹果(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个没有乔布斯的苹果(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的“灵魂”史蒂夫・乔布斯去世。此后不少“苹果粉丝”觉得苹果公司的“创新灵魂”已随乔布斯仙逝,好些股票分析师转而经常指责苹果的新任领导层“缺乏能力”和“创新不足”,认为苹果终将因为失去乔布斯而转变为一家毫不起眼的普通企业。但他们忘记了,这其实是乔布斯第二次“离开”苹果。在乔布斯第一次离开苹果公司的日子前后,苹果过的怎样呢?

“西装帮”大战“休闲党”

1979年,乔布斯等苹果职员访问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施乐研究中心,见识到一样真正改变世界的产品――施乐Alto,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鼠标和操作窗口式图形界面的小型电脑,它不需要用户输入神秘的指令,只要用鼠标点击屏幕上的图案和窗口,就可以完成各种工作。

苹果公司当时的拳头产品Apple II电脑卖得不错,公司筹划上市,施乐看准这个机会,决定让乔布斯带人来自家最核心的研究中心“参观”三天,换取用10美元一股的价格买入10万股苹果公司股票的权利。

施乐的主业是复印机等商业印刷设备,他们并不打算单独卖Alto电脑,而是搭配自家的打印机进行文字处理和排版。乔布斯觉得这不仅适用于商业场合,它更应该是未来人们日常使用电脑的方式。参观结束后,在施乐公司并没有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苹果公司开始研制自家的图形界面电脑。

这时,乔布斯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想要一台“简洁”的机器。

回想当初设计Apple II时,乔布斯想要的机器是一种带有键盘,可以插到电视机上显示内容的简单机器,和其他公司用来打游戏的“家用电脑”一样。可是他的朋友兼苹果电脑的共同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则觉得,应当研发一款用户能够自行对系统进行扩展的电脑,就像我们今天使用的个人电脑,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扩展卡和配套软件,为机器添加更多功能。苹果公司最终同意了第二种设计,Apple II突破了商界认为小电脑只能打游戏的刻板印象,在商业领域大获成功。

这一回,乔布斯对“简洁”的坚持也没有得到公司的一致同意,导致苹果公司内部分成了两个工作组,一组负责设计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功能拓展潜力的高级电脑,另一组负责设计功能较弱但是简练的小电脑。由于第一种机器适合商用,第二种机器似乎更适合个人玩耍,两个工作组之间的竞争被认为是身穿西装的商业大鳄与套着休闲服饰的街头嬉皮士的“决战”。

第一个工作组的研究成果首先变为产品,就是著名的Apple Lisa,第一台使用图形用户界面,并单独发售的个人电脑。可它实在太贵了,动辄就要上万美金的售价。在1983年,连很多公司都负担不起这个价格,更不要说个人了。当时1万美元几乎能买套房子,买得起这款电脑的人绝对是如假包换的“土豪”。

紧接着,第二组的产品也完成了,名叫Macintosh(简称Mac),拥有和Lisa完全一样的高级CPU,系统界面也十分相似。但同样糟糕的是,标价2700美金(几乎是当时的旗舰机型Apple II的2倍)的Mac不仅和Lisa一样没几个人买得起,而且它较低的配置和封闭的结构设计,使它比Lisa更不受商业用户和开发者的欢迎。最初的Mac只能连接一台针式打印机,只有一个软驱,所有硬件和软件都和Apple II不兼容。没有商业用户愿意买一台近3千美元,却只能打印丑陋的文字和粗糙的图案的“打字机”。

开发程序的人看见Mac的128k内存就发愁,这点内存虽然在当时还算海量,但是除了画图和记事本这样简单的程序以外,什么有用的东西都跑不动。更要命的是,要为Mac写程序,他们得先花钱买一台2万美金的Lisa,没人愿意花这么多钱给一个前途不明的新产品开发任何软件。

在1984年,尽管苹果公司花重金做了一个很漂亮的广告,展示充满活力的挑战者(苹果公司自己)击破了“老大哥”(IBM公司)的压抑统治,但是“老大帝国”IBM当年推出的个人电脑比当时乔布斯研发的封闭“小盒子”更开放。IBM的电脑有完整的说明文档给开发者参考,使他们可以轻易地为它开发各种软件和硬件。更重要的是,IBM当时不限制其他厂商设计生产和自家的个人电脑功能相似,能够使用同样软件和硬件模块的产品。

Mac和Lisa销量惨淡,苹果公司只能靠逐渐显得过时的Apple II来维持公司的收入。乔布斯试图通过研发同样封闭但是性能稍微强大一点的新机型,拯救公司的名誉和收入,但是董事会已经对他失去了耐性。

1985年5月,就在Mac即将迎来重大转机的前夕,“西装帮”董事会决定将乔布斯请出苹果公司,他也厌倦了不断的权力斗争,选择自行退出。

自此,苹果第一次进入了没有乔布斯的时代。

风起云涌的开放舞台

乔布斯出走后不久,苹果公司竟然时来运转了!

苹果公司推出了自家的第一台激光打印机。这台激光打印机拥有比Mac本身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从此,平面设计师不再需要像前辈那样,用胶水在一张大纸上贴小纸片进行“排版”,也无需学习复杂的程序设计,只需使用鼠标拖曳文字和图片,就能完成一张海报或者一本书的设计,并在激光打印机上打印出来,检查是否合适。Mac输出的文件可以直接交付印刷厂,制成书籍或海报等印刷品。

图形界面的巨大能量终于在合适的硬件和软件上解放出来,施乐Alto电脑曾经试图完成的任务终于由苹果公司完成了!

Mac本身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变。1986年,苹果推出了Mac Plus,内存变成了最初的4倍,适合运行大型应用程序,比如排版软件。更重要的是,它添加了一个符合业界标准的硬件插口,它就像今日广泛使用的USB接口,用户可以将其他厂商设计的外置硬件插上去使用,不用拆开主机,也不需要太复杂的设置过程。

当时,很多设计师或者出版商的办公室里会放一台Mac Plus,连着一两个硬盘,一台扫描仪(可以将手绘或印刷的内容输入到电脑中的设备),甚至是某种移动硬盘。设计师在电脑上完成设计后,可以将生成的文件拷贝到移动硬盘上,直接交给印刷厂,就像我们今日拿一个U盘去路边小店打印文件一样方便快捷。

“桌面排版”的诞生被认为是自活字印刷术发明以来出版印刷界最伟大的发明,苹果公司幸运地站在了世界的尖峰。有趣的是,施乐公司并未因为苹果公司采用了自己的创意而上法庭控告他们“侵犯专利”。

如果说桌面排版是苹果的Mac摆脱“玩具”名声的契机,那么微软为Mac开发的软件,使它变成了人人都用得上的实用工具。

也是在1985年,微软为Mac研发出了两个重量级软件:Microsoft Word与Microsoft Excel,两款今天无人不知的软件。Mac的绘图功能很强大,用户可以在其屏幕上看见自己的Word文档中使用的字体与表格的“真实”模样,这就是所谓的“所见即所得”。Excel的出现使Mac有了完善的电子表格应用功能,还带有强大的图表制作功能,这都是商业领域必不可少的用途。

当年Apple II之所以在商业领域大获成功,全靠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业界最早的电子表格软件,使个人电脑从“游戏机”转变为实用的商业工具。在公司开始用Apple II后,很多人觉得家里也应该购置一台一样的电脑,方便自己工作,这进一步带动了Apple II的销路。微软推出的这两款软件大大增强了公司和个人购买Mac的动力。

最初的几款Mac内置了一个不可更换的9英寸黑白屏幕,随着软件逐渐变得强大,屏幕显得很不够用了。1987年,Mac II问世,它和我们认识的个人电脑一样,有很多插槽,用户买了这台6500美元的机器后,还必须掏钱去买一张显卡和一个显示器,但是它提供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更多内存和看起来更舒服的屏幕,让不少顾客觉得物有所值。同年,一个让人疯狂的新软件在Mac上出现了――Photoshop软件,这个图像处理软件能做什么,估计就无需絮言了。

此时的Mac显然不是乔布斯当初接手Mac的设计工作时想要制造的东西,据说乔布斯还曾经对坚持在最初的Mac上添加扩展插槽的工程师大发雷霆。他的坚持当然有一定道理,用户不能修改的机器其实有一些好处,比如可以节省成本,或者提供专门针对自家硬件高度优化的软件,给用户最好的体验和性能。

但是,世界永远在改变,一个封闭的电脑系统注定只能给用户提供有限的选择,当他们渴求原厂商无法提供的东西时,他们就有可能会去尝试其他厂商的产品。过分封闭的系统也难以招揽开发软件的人为它编写程序,因为他们可能要付出很多额外的努力,如果收入不能补偿这些投入,就像最初的Mac那么糟糕的话,即使系统再强大,他们也会敬而远之。

有些电脑的使用场合,对封闭的电脑系统来说是完全不能实现的,比如依赖外接硬件和工业设备通讯的程序,除非使用者拆开机器自行修改,冒着机器烧毁的风险,还得失去保修服务。这导致生产设计这些设备的公司也会放弃使用苹果的封闭系统电脑。

而开放的电脑系统需要人们订立标准,这样其他开发商才知道如何生产适合这个系统使用的产品。在乔布斯退出苹果的那段时期,苹果不仅积极接受其他厂商使用的公认标准,还和其他公司合作,订立一些适合自家机型的标准,比如和微软合作研发Truetype字体,使买不起高档激光打印机的人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屏幕显示和打印字体;苹果还和其他公司合作,研发出校对屏幕颜色的协议,使屏幕颜色和印刷颜色不一致的问题成为过去。

此外,苹果的Mac除了功能强大,界面的容易操作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一直受到教师、设计师和家庭用户等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和电脑“搏斗”的用户的欢迎。

1993年,美国在线网站为Mac推出了全图形界面的网络服务。要使用之前的网络服务,用户需要使用界面“恐怖”的终端软件向调制解调器(俗称“猫”的玩意)发送一串指令,连接到远方的电脑后,再输入其他指令查找和浏览内容。美国在线用一套专门的图形界面软件完成了这些步骤,用户面前的界面和我们今日所使用的网页一样方便。

回忆一下,那个年代是苹果公司最辉煌的时刻之一,甚至可以认为比后来任何一代iPhone手机推出时都更加光芒四射,因为它知道自己处于“独孤求败”的地位上,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提供能够完全胜过Mac的产品。

请注意,这个时候,乔布斯不在苹果公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