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画匠到画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画匠到画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题设计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英国画家汤姆・奇廷从艺术系毕业后曾籍籍无名,却因在25年内模仿了100多位著名画家的2000多幅作品而变得极为富有。他画别人的画,用别人的名字,不敢以真名进行真正的创作。他的仿画以假乱真,甚至骗过了最精明的鉴赏家、画商,屡屡被当成名作而卖出高价。

然而,在58岁时,奇廷却写信给《伦敦时报》,公开向世人说明近年来发现的名画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并指出了他作画时留下的暗记。这封信震惊了欧洲艺术界,奇廷成为众矢之的,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他的模仿之作也顿时从百万美金跌至一文不名。

可在奇廷死后不久,他的作品又被重新展出并卖出高价。

命题缘由

现象型材料作文重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加以思考,能够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是新材料作文中常考的类型。

现象型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2009年高考辽宁卷“明星代言”材料作文、江西卷“兽首拍卖”材料作文,2010年高考上海卷“丹麦人钓鱼随身带一把尺子”材料作文,201 1年高考新课标卷“中国崛起”材料作文、全国卷“最诚信彩票销售业主”材料作文,2012年高考湖北卷“书信消失”材料作文、安徽卷“不用时请将梯子横着放”材料作文等,都可以看做是社会现象型材料作文。

而且在20 13年年初,上海各区高三期末质量分析卷中,已有多个作文命题考查民国小学生作文受追捧、时代的“复制”现象、移动社交工具与手机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温岭幼儿园虐童案走向等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类作艾题既紧贴时事,同时又与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其关心的话题密切相关,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也能引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选择了命制这样一道艺术题材的开放性社会现象材料作文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内涵的把握,以及对相关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

写作导引

现象型材料作文审题的基础是简明扼要地概括材料所提及的现象。这一道材料作文题里的现象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从画家奇廷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画技精湛的艺术系毕业生,奇廷为了名利和生计而仿画,尽管因此而骗过众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变得富有,但始终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敢以真名进行真正的创作。所幸他晚年知过悔过,向世人公开这场骗局;其二,从人们对待奇廷和他的画作的立场的角度出发,先是斥重金收购,得知画作为仿作之后,又贬低画作的价值,甚至对奇廷恨之入骨。所幸,人们最终承认了奇廷画作的价值。在理解材料的时候,可以从画家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人们的立场出发,还可以兼顾两者,从材料整体出发考虑,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本质,并联系现实对此加以反思。

在立意时,可以从“奇廷找寻自我的勇气”的角度切人,否定奇廷曾为名利而放弃自我,选择仿画,亵渎艺术,但认可他晚年勇于向世人忏悔,虽未能及时获得理解。但最终找到自我。还可以从环境的角度切入,谈谈培养天才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否定艺术界缺乏培养艺术天才的氛围和眼光。扼杀了未来的名画家,致使画技精湛的艺术系毕业生沦为仿画者,从而强调宽容、发展的氛围对天才的重要性。

当然,这是一段关于艺术的材料,还可以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切人,否定人们收藏和购买艺术作品的动机是出于功利、浮夸、跟风,但也要肯定人们最终理解了艺术的真谛。重新认可艺术家的才华和价值。

佳作展评

找寻失落的自我 朱清扬

画家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英国画家汤姆・奇廷似乎是一个例外,模仿使他从籍籍无名的毕业生变得极为富有。在当时那个唯名画论的世界里他无处立足,于是他选择放弃自我,“忠于时代”,以模仿别人的名作为生。58岁时,他终于重又拾起藏在暗记里唯一的一点自我,他对时代的“背叛”确实引来了人们的骂声,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叛”使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从画匠变成了画家,最终重获时代的认可。回归自我,忠于自我,这正是每个人存在于世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之一。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人们向前,逆流而上总是艰难的。散文家周涛在《追赶自己的鞋子》里把人的生命比作脚,把文明比作鞋,他这样写道:“我是一只脚,我在追赶自己的鞋子,我为鞋而来,为鞋而去,我没有什么必要和意义,我的必要和意义就是证明鞋的存在。”这正是奇廷早年的生活。为了“鞋子”丧失了自己,而人们又何尝不是在可笑地追赶着自己的“鞋子”呢?正是人们对名家作品的过度追求才会有奇廷的模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作为施害者的人们又有什么理由以受害者的名义去责骂他?

奇廷本可以没有自我地过着极为富有的生活,但他不愿舍弃埋藏在暗记里的自我。巴金老人在《随想录》里坦陈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他原本也可以不为人知地保有自己的秘密,然而,他选择了坦白,回归到最真实的自我,忠于最真实的内心。这种回归固然会在起初引来人们的责备与不解,可这份勇敢与坦白终会获得人们的尊重与理解。58岁以前的奇廷重复别人的生活,就像一个艺术界里的幽灵,没有自我;58岁时,暗号里的自我终于开始觉醒,他终于从追赶“鞋子”的旅程中停了下来,脱下了“鞋子”;当他的仿作再一次被卖出高价,天堂里的他也许会微笑,这才是他――汤姆・奇廷真正的作品,仿作成了艺术,画匠成了画家。

自我的价值固然需要肯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完全地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在艺术创作的路上。名作的仿作是学艺的第一关,但绝对不是成功的捷径。有天赋的人,理应找到更好的证明自我的方法,而不是在酿成大错之后再以忏悔来求得理解和原谅。对常人而言,也是如此。在良知和品行方面的行差踏错,或许终其一生都很难被原谅。像奇廷那样的幸运儿,到底是少数。

面对时代的洪流,我们更应像林语堂一样勇敢地说出“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在大世界里守住一个“我”。也许以这样的坚持来获得成功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漫长的时光,但过程本身足够让人无悔此生。

点评 从画匠到画家,是一个从“失去自我”到“找回自我”的过程,作者从奇廷的经历中发现了艺术与自我的关联,并上升到“回归自我,忠于自我,这正是每个人存在于世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之一”的高度,使文章的立意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兼顾时代对个体的影响,体现了作者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在论据的使用上,从散文家周涛的《追赶自己的鞋子》到巴金,再到林语堂,不但体现了作者准确运用素材的能力,更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积累和人文素养。能在作文中合理准确地运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并加以恰当的表达,这是同龄人难以做到并做好的,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