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德育创新应顺势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德育创新应顺势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多元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创新是大势所趋。多元文化的出现和激荡,使学校德育面临一系列新的变化和挑战。本文以多元文化为切入点,考察多元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并对学校德育的创新进行探讨,指出德育创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创新的应对策略。

关 键 词 多元文化;学校德育;德育创新;德育发展

作者简介 吴佳,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济良,河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下共存的、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特征的多种文化;是一种在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并存,并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现象。”[1]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并存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并且日益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及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因人们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复杂化与多元化,给学校德育的发展带来难题。面对机遇和挑战,学校德育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批判式的借鉴与创新,开创学校德育的新局面。

“在全球化时代,需要我们以全人类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为出发点,关心整个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共同发展趋势,注重寻找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点,寻求不同文明和不同国家、民族间的理解、认同、尊重和和谐。”[2]多元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顺势发展而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学校德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必须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新使命,同时学校德育的创新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面对新的并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学校德育,应适应这种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在教育中应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持理解包容的态度、贯彻全球观念、不断更新道德知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多元文化的发展也为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就是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冲击。道德教育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中进行,道德文化日益市场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文化日益盛行,冲击着青少年的主流道德观,从而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失范。同时,多元文化也容易造成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给整个社会树立多重价值标准。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间逐渐增大的差异和冲突,青少年往往容易无所适从,找不到判断和选择人生价值的正确标准,容易引起信念和理想的迷失以及行为的错位。有些青少年一味崇尚自我奋斗,忽视群体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有些青少年不考虑社会需要,把多挣钱作为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而缺乏奉献精神。学生的这些表现要求学校必须不断地进行德育创新,创建新的德育模式,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方向。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本。因此,把德育融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已成为国际德育实践的普遍发展趋势。学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德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首先要明确,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学校应通过“交流对话和民主引导,教育青少年学会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管理”[3]。学校德育不应被动地因为社会的需要而培养学生,而应该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培育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能够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者,从而推动社会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在德育课程开发方面,要设立

跨文化的教育

所谓跨文化教育,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的受教育者进行相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引导这些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从而通过教育层面的努力,消解跨文化冲突,建构和谐的跨文化社会,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4]。学校在进行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下途径扩展德育内容。首先要加强与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等方式,扩大校际间的交流,探索培养人才的多种模式。其次,建立与社会其他单位、企业(包括外企)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加深其对德育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最后,要加强国际间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开展国际交流,扩大文化认同。

三、树立德育实践观,增强德育实践性

树立德育实践观,就是要求学校在德育创新中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增强德育的实践性。通过生活体验及师生互动,在动态中实现德育的内化、提升,使德育过程成为激发学生道德思维创造的过程,从而令学生在德育的实践中切实理解德育的实质,并逐步养成优良的品格与正确的行为规范。德育实践性要求学校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要贯穿实践性,要打破德育课堂静态、固定、纯理论的模式,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德育课堂成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场所,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自我完善并走向成熟;另一方面要求德育活动突出实践性,学校应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与心灵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把在交流中获取的感觉和感知,通过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变成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道德观点的能力。

四、开展公民教育,培养

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是关于公民身份的教育,“开展公民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学习公民知识,使其掌握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性情等”[5],而公民教育的丰富内涵也是对传统德育的重要补充。因此,学校德育的内容中必然包含着一部分公民教育的内容,同时学校德育也是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对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崇尚民主、自由、法治,了解社会政治结构及民主运作程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公德心,宽容、协商、谦让、诚信,尊重差异,理性的权利、义务、责任观,国家认同与国际视野”[6]等。公民教育的核心是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即“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的认识,在情感上对于所属的国家和特定社群的认同,在认知上对其自身公民角色的了解,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7]。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把青少年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选择的、平等的个体,同时又要把他们看作普通的、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个体”[8]。通过开展公民教育而整合学校的道德教育,能够使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层次更加分明,既适应学生发展水平,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指明方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公民意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但学校德育创新必须是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创新,要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传统德育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式的借鉴与创新。在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取多种文化的精髓,开拓国际化的视野,进而为学校德育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35-40.

[2]刘丙元.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批判性反思[J].教育导刊,2005(6):8-10.

[3]刘济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4.

[4]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1-7.

[5]李庶泉.公民教育的国际比较[J].济南大学学报,2005(2):71-72.

[6]万明钢.论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2003(9): 37-43.

[7]檀传宝.当前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J].人民教育,2007(15-16):4-6.

[8]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