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路遥《人生》爱情悲剧意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路遥《人生》爱情悲剧意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人生只是一座舞台,生命只是一个可怜的戏角。”路遥就用《人生》这个剧场上演了一场爱情悲剧

悲剧是一件艺术作品,观悲剧本来就是一种美感经验。路遥的成功本身也是“路遥式悲剧”的成功。爱情悲剧是其悲剧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得无数青年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爱情作为青年人的永恒话题,路遥以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加以自己的爱情体验,成就了自己“路遥式爱情悲剧”。凭借着鲜明的个性,在现代文学整体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路遥小说中的悲剧爱情

人生这座舞台从来都不是坦途。《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巧珍以及黄亚萍的爱情悲剧就是他们各自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爱情,一个多么响亮的字眼,一种令多少男女为之心驰神往、心醉神迷、心领神会的纯真、美好、高尚的情感。也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心醉的名词被路遥演绎成了心碎的爱情悲剧。

1.加林与巧珍爱情悲剧

巧珍是一个“漂亮得像花朵一样”,“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是川道里的头梢子”,被誉为“盖满川”。在加林被褫夺了民办教师的岗位正在灰心沮丧的时候,巧珍向他袒露了自己爱意。由此也开始了一段短暂的爱情。在她爱得是那样的炽热和真诚。高林还在城里上高中的时候,巧珍就悄悄地喜欢上了他:“每当加林星期天回来的时候,她便借口不出山,坐在她家院子的硷畔上,偷偷地望对面加林家的院子。加林要是到村子前面的水潭去游泳,她就赶忙提个猪草篮子到水潭附近的地里去打猪草。星期天下午,她目送着加林出了村子。上县城去了,她便忍不住眼泪汪汪,感到他再也不回高家村了。”他也是爱得那样的卑微。在加林进城之后,她也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成全她的加林哥。就是这样的一个一颗无比美好而又善良的心。外表美和心灵美,是那么完美地在统一在她的身上。在《人生》里,巧珍是作为美的化身存在的,作者让她像一面纯洁无瑕的镜子一样,照出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失误和道德缺陷,的确起到了加强主人公人生选择的悲剧性,产生悲剧感染力的作用。黑格尔认为“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于用作剧艺的对象”,路遥《人生》的创作似乎就紧紧契合了黑格尔的这个观点。就是在一个个人生的关节出现转向,才导致了小说的悲剧的接踵而至。终于加林进城当了通讯员,也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跟自己谈论诗词赏析的黄丽萍而不是和他谈论猪娃数量的巧珍。

2.加林和黄丽萍的爱情悲剧

黄亚萍,她视野开阔、思维敏锐、热情大方,独立意识较强,对那种没有信息交流、死潭水一般的生活环境深恶痛绝。她的性格内涵虽然要比刘巧珍复杂些、丰富些。她对高加林的爱坦诚,炽热,是为了追求一种能使感情得以交流、丰富和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生活。但是,与刘巧珍相比,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决不是无私的奉献,而是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黄亚萍集很多优点于一身,却难以掩饰她自私的本质。她与高加林是同窗三年的“知己”:“在学校时,亚萍是班长,他(加林)是学习干事,他们之间的交往是比较多的。他俩也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又都爱好文学,互相都很尊重。”“黄亚萍很快发现他同样也喜欢和她在一块”,“他们俩有时在一块讨论共同看过的一本小说,或者说音乐,说绘画,谈论国际问题”。但毕业后,加林回了农村,她不能为了爱嫁给一个农民,于是张克南填补了空白,在克南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她渐渐受了感动,接受了克南对她的爱情”,而且,“她和他一同相跟着看电影,也是比较瞩目的一对”。黄亚萍与克南的所谓的爱情充斥着她虚荣心的水分。“她之所以和克南好了,主要是因为加林回了农村,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而当高加林进城以后“立刻就在县城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各种才能很快就在这个天地里施展开了。地区报和省报发表了他写的不少通讯报道;省报的副刊上登载了他一篇写本地风土人情的散文。他没多时就跟老景学会了照相和洗印相片的技术。每逢县上有一些重大的社会活动,他胸前挂个带闪光灯的照相机,潇洒地出没于稠人广众面前,显得特别惹眼。他又是一个标致漂亮的小伙子。不久,人们便纷纷打问:新出现在城市的这个小伙子,叫什么?什么出身?多大年纪?哪里人?……许多陌生的姑娘也在一些场合给他飘飞眼,千方百计想接近他”。那么,对于连与恋人看电影都在意惹不惹眼的黄亚萍来说,这时的高加林一旦摆脱了农民的身份,他在各方面都要远远胜过张克南,她不能让其他姑娘得到高加林从而遮住自己的光彩,于是马上拒绝了张克南,重新回到了高加林身边。说到底她和高加林接近的动机只不过为证明她的自私多加了一条例证。后来,张克南他妈出于报复,控告揭发了高加林走“后门”一事,使高加林的处境顷刻之间一落千丈,失去了踌躇满志、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失去了理想的前程,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当亚萍得知县委的文件已经批下来时,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她在心里喊叫着,不知该怎么办”。虽然作者接着指出她真诚地爱高加林,但这种真诚在她不由自主的内心坦白面前显得多么虚假,亚萍再次表现得自私自利。其次,加林虽为了自己的前程,无情地抛弃了巧珍,但在黄亚萍面前,还未曾丧失最后的高尚。高加林也是喜欢黄亚萍的,早在他刚毕业回村那时,“每当听见黄亚萍清脆好听的普通话播音的时候,总有一种很惆怅的感受,就像丢了一件贵重的东西”。当他进城与黄亚萍恢复了中学时期的那种交往时,“他有时也闪现出这样的念头:我要是能和亚萍结合,那我们一辈子的生活会是非常愉快的,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力都很强,共同语言又多……“因此当他回城后,两人在图书馆巧遇,从此“又一块谈起了文学”,尤其是黄亚萍通过写诗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后,为了前途,他狠心地抛弃了巧珍而选择了黄亚萍。但当自己由于克南妈的报复而丧失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时,他在痛苦中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亚萍的差距,也看到了他们爱情的渺茫,为了亚萍的幸福,他主动提出了和亚萍分手。而此时,刘巧珍已经承受着惨痛之至的被遗弃的命运出嫁了。

3.爱情的悲剧的实质

小说把他们的爱情与社会、历史、时代紧密相联,身世、性格密切相联,同时与他人,诸如马占胜、高明楼、克南妈等人的人生命运紧密联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用下,加速了他悲剧命运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也充当了他们爱情悲剧的推手。日本学者安本.实在他的研究路遥的论文里就提到:“中国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即中国革命-在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之后农村所处地位。更直接地说,就是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他们的自由被限制了。”因而他们的爱情是一个社会、历史、时代的悲剧,这就是高加林及其爱情悲剧。

二、《人生》爱情悲剧的产生

1.路遥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成功的悲剧故事,其深刻原因就在于他能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悲剧观升华成艺术创造。作家路遥出生于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家庭, 从小就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在他七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困无力供他上学,父母将他过继给了伯父。年少的路遥未能享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兄妹之间的亲情,而这些情感的缺失都成为作家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于是作家便将这些美好的情感寄托在创作中,在虚构的世界中完成他对情感的追寻。路遥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但他心灵深处对感情的强烈需求和现实中的感情缺失又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作品中那些对爱情的细微描写,可以看成是作家在心灵上求得的慰藉。在山区念小学,在县城读高小和初中,路遥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农村和县城度过的。 中学毕业后的路遥返乡劳动,并在当地的一所农村小学任教,从那时起,路遥开始了以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之后,在 1973 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1976 年大学毕业,随后在省城的一个文学团体工作,1982 年成为专业作家。从农村到城市这段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成为路遥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种种情态和感受,都给作家的身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影响了他的创作生涯。“我更多地关注他们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是达到彼岸后的欢乐。”而他所经历过的苦难成为作品中主人公一次次悲剧命运的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创作中永恒的悲剧性主题。正是对苦难生活的体验,成为作家创作的基础;曲折的情感心灵历程,奠定了路遥作品中悲情倾向的审美基调。

2.在路遥的小说创作中,中外杰出的文学艺术大师对爱情悲剧的描写给路遥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路遥喜爱的作家中,鲁迅《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和徐改霞,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和冬妮亚,巴金《家》中的觉新和梅,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都曾真诚地相爱过,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爱情结局都不完美,多以悲剧结束。文学艺术大师对爱情悲剧精湛细腻地描写,在路遥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路遥在欣赏、体味这些艺术描写的感人魅力时,无疑已化为了自己艺术创作的一种心理积淀。

3.路遥对崇高美的艺术追求也是形成路遥擅长描写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路遥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他喜欢生活中具有崇高性质和特征的事物。而悲剧正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正如美国著名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所说:”只有悲剧性才具有那种意义的美,而这美就是真理。悲剧性使生活和希望具有意义。最高尚的总是最具有悲剧性的。”只有在悲剧性的冲突中,主人公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作为悲剧的艺术形式,它在读者中引起的审美感受是十分强烈的,它使人们在深深同情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时,加深了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认识,“人生和历史的发展不是平坦向前的,社会上存在着复杂的、曲折的、尖锐的矛盾,为了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必须经过艰苦的、不懈的斗争,甚至需要作出牺牲。”悲剧主人公的失败和毁灭能使人们震惊,从而憎恶摧残、扼杀他们爱情的旧势力和旧的传统观念;而悲剧主人公所展示的崇高的精神品质,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使他们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产生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因此,路遥小说爱情描写的悲剧形式,既体现了路遥的一种美学追求,又使路遥能把自己对现实爱情生活的独特思考和创作激情得以比较完美的艺术展现。

三、《人生》爱情悲剧的意蕴

爱情, 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忘却和失掉的经历。 贯穿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几乎都不是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而采用悲情、凄楚的悲剧收场。这种充满浓郁悲剧性色彩的结局,使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情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和所有的悲剧一样,《人生》悲剧体现了人类对于命运难以捉摸的疑惑和思考。正如朱光潜所说:“悲剧之产生主要正在于个人与社会力量抗争中的无能为力。这些社会力量虽然可以用因果关系去加以解释,但却像昔日盲目的命运一样沉重地压在人们头上。在我们这个唯理主义的现代世界里,它们就代表着命运女神,对于它们的牺牲品也像命运那样可怕,那样不可抗拒”。这种命运感是如此不好捉摸,引人深思,而偶然的过失最能集中体现这种神秘的命运感。也最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人生》主人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幸、痛苦(即最后实质上的悲剧命运),具有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必然性。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悲剧感。

《人生》悲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的酸涩中透着力的闪光和美,它不仅给我们以美感的愉快,而且还给我们以认识生活真理要“上下求索”,“奋斗不息”这样有益的启示。而真正的悲剧艺术也正是用使人生“悲”的方式必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给人以认识生活真理的乐趣,使人们在悲痛和同情之中受到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感召。

参考文献:

[1]《文艺心理学》朱光潜

[2]路遥《人生》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3]理解路遥――重读《路遥文集》陈思广

[4]路遥小说情爱模式结构 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