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胆假设 小心论证”才是应有的实验态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胆假设 小心论证”才是应有的实验态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1-0070-04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现在以想像、逻辑分析代替实验比较普遍,就是缺少亲手实验这一环节。以致于不少人还把一些假象当成真实在传播,既蒙了自己,又误导了他人。

[问题一](2000全国高考题)在玻璃圆筒中盛有两种无色、互不相溶的中性液体。上层液体中插入两根石墨电极,圆筒内还放有一根下端弯成环状的玻璃搅棒,可以上下搅动液体,装置如图1所示。接通电源,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且颜色由浅变深,阴极上有气泡生成。停止通电,取出电极,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静置后液体又分成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上层液体几乎无色。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2)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3)原上层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下层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6)要检验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其方法是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

[简析]这道高考题的转载率高。我曾撰文指出过(发表在《化学教育》2006第十期)。最近在《金版奥赛化学教程》第一册的解题指导栏中又见到了该题原解的复制品。所以我再把它提出来,请同行们正视它。

原命题和解答多数没问题,其中第(5)题提供的解答“停止通电,取出电极,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静置后液体又分成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上层液体几乎无色。”与“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绝大部分I2都转移到CCl4中”的解说不妥,必须纠正。因为命题者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电解过程中生成的强碱KOH或NaOH,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时,应该考虑I2与MOH的反应和I2在CCl4中溶解,谁主谁次的问题。做做实验就清楚了。向碘的CCl4浓溶液中注入稀NaOH溶液,振荡,结果溶液基本无色。原题的正确解说应该是:碘水呈现的颜色在电解生成的碱中歧化消失, I2+2OH-=I-+IO-+H2O 或是3I2+6OH-=5I-+IO3-+3H2O。水层和四氯化碳层几乎都无色。

高考命题者这种简单实验都不去做,何以指导中学教学?误导了多少难得动脑思考的人。命题人解题时缺少联想,忽视了过程分析。电解MI溶液后,溶液由MI变成MOH,不是水。怎么能仅用溶解度大小解释问题呢?缺少联想,会使人犯错。请看下面的一道高考题。

[问题二]工业上测量SO2、N2、O2混合气体中SO2含量的装置如图2。反应管中装有碘的淀粉溶液。SO2和I2发生的反应为(N2、O2不与I2反应):SO2+I2+2H2O=H2SO4+2HI。

(1)混合气体进入反应管后,量气管内增加的水的体积等于___的体积(填写气体分子式)。

(2)反应管内溶液蓝色消失后,没有及时停止通气,则测得的SO2含量_____(选填:偏高,偏低,不受影响)。

(3)反应管内的碘的淀粉溶液也可以用___代替(填写物质名称)。

(4)若碘溶液体积为Va mL,浓度为c mol・L-1,N2与O2的体积为Vb mL(已折算成SPT体积)。用Va、c mol・L-1、Vb表示SO2的体积百分含量为________。

(5)将上述装置改为简易实验装置,除导管外,还需选用的仪器为_______________。

a.烧杯 b.试管c.广口瓶 d.容量瓶

e.量筒 f.单孔塞g.双孔塞

[简析]这道上海市高考题转载率很高。美中不足的是命题中存在破绽。用碘的淀粉溶液吸收测定SO2、N2、O2混合气体中SO2含量不够科学。原因有二:其一是碘水中碘的含量有限且较低,测定SO2的容量有限,测定结果相对误差较大,其二是随着SO2+I2+2H2O=H2SO4+2HI反应的发生,后续反应O2+4HI=2H2O+2I2很难避免。因为前面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加之不断生成H+,提高了溶液中c(H+)。温度、 酸度都会加速后一反应的发生。前后反应综合起来,就是2SO2+O2+2H2O 2H2SO4。不难推知,碘在此测定过程中既充当氧化剂,又充当催化剂。我们当然希望碘只担当氧化剂,哪只是一相情愿。当碘扮演催化剂角色时,吸收的气体不再全是SO2,还包括一部分O2,且无法得知有多少O2被吸收。除非再测定溶液中硫酸根的含量与前后气体的体积差,才能做到。

验证实验:配制0.1 mol・L-1、0.01 mol・L-1、0.005 mol・L-1的HI溶液,各取出5 mL,分别滴2滴淀粉溶液,再分别通入空气,变蓝的时间是6 s,20 s,40 s。变色时间随HI的浓度增高而缩短。生活常识也告诉我们,I-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不然的话,加碘盐就不会由过去添加KI而改为有一定风险的KIO3了(KIO3是强氧化剂,必须严格限制加入量)。I-在酸性溶液更易被空气氧化,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客观实际。

要准确测定SO2、N2、O2混合气体中SO2含量,实验图中反应管内的溶液适宜用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它们的氧化性都比O2强,反应比O2快,灵敏度高,测定SO2的容量大。测定的精确度高(O2存在不会影响测定结果)。溴水灵敏度高,但容量不大。

[问题三]铜片与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的原因探究。

铜片与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这是客观事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少人认为是NO2溶解的结果。因为NO2气体为红棕色,硝酸铜溶液是蓝色,两者复合色为绿色。果真如此吗?你必须有根有据。想像不能代替事实,假想不能作为解释现象的依据。

我们认为是NO2与Cu2+发生配合作用的结果。NO2是两可配体,可以作硝基,也可以是亚硝酰基。NO2也是多齿配体,我们做了系列实验,证明绿色是NO2配位引起的。但因实验条件有限,无法确定是硝基配体还是亚硝酰基配体,也无法确定配位数是多少。

我们把NO2分别通入硝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溶液都呈绿色。然后将绿色溶液均一式两份。一份充分加热,很快都又回到原来盐溶液的本色。将另一份溶液放置一段时间。短时间观察不到颜色的变化――实验结束时还没有看到变化。带回办公室放置。第二天硫酸铜溶液绿色全褪了,硝酸铜溶液的颜色从上到下,由蓝渐绿,下面的绿色基本没有变。放置五天后,硝酸铜溶液下面的颜色还保留着绿色。据此我们认为绿色消失是空气中O2的介入。发生4NO2+O2+2H2O=4HNO3,反应生成的硝酸根有稳定或屏蔽NO2的作用。可能是这样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