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暑期网瘾不是洪水猛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暑期网瘾不是洪水猛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是同根生,煎我何太急!”这是一个孩子在暑假来临的时候刚刚更新的QQ签名。

暑假,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段让他们欢呼雀跃的假期;但对另外一些家庭,假期总像“难期”那样充满艰难和冲突——“网瘾”让孩子和家长冲突不断,亲子关系紧张,“相煎太急”。

“网瘾”就那样可怕吗?

其实,“网瘾”并不是洪水猛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书记、副所长、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悦勤教授建议,家长们可以放松心态,平和应对“网瘾”。

每天上网6小时就是网瘾?

每每一到假期,许多家长总是忧心不已:处在无人监管状态的孩子,假期就是他们的“网瘾”发作期。因为,按照“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每天上网6小时,可判定为网瘾”的标准,他们的孩子,无疑是网瘾患者。

黄悦勤教授非常肯定地说,这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网瘾”明显失之武断。

“网瘾是老百姓的说法,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说法或者病名。”黄悦勤教授解释说,“国家卫生部的网站上有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这是很多专家论证后得出的标准。精神科的诊断应该严格,否则随意给人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明显是不恰当的。”

的确,对于很多坐在办公室工作的人来说,例如财务工作、文案工作、编辑记者职业,每天一上班可能就需要打开电脑,一整天面对电脑;或者周末闲来无事,许多人会选择上网浏览新闻、观看电影,时间可能也会超过6个小时。如果这样就将之判断为网瘾,无疑有失偏颇。

无须过忧青少年生活方式

“我爸妈一看见我上网就说‘一代不如一代’!”这是许多孩子的抱怨。因为,他们总是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中。在家长们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不健康的。

其实,毋需过分忧虑。

客观地说,虽然有少数未成年人因为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导致出现身体健康受损、不能与社会外界正常交往等问题,但这毕竟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

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生活方式调查”的结果,我国绝大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都达到了比较健康的水平,并且其表现出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均衡。在未成年人的业余活动中,做作业,复习、预习功课占第一位,其次为与朋友交往,同时还有上网娱乐、看课外书、体育锻炼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适应了未成年人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满足建立同伴关系、获得尊重与成就感、提高自信与心理耐受力等发展目标的基本需要。

黄悦勤教授说,这份由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是权威的,这也说明我国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健康的,不必过分忧虑。包括孩子们的上网行为,也不能全部归到不健康的行列。互联网在未成年人中普及率很高,上网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他们对网络各种功能的利用,是比较均衡的,主要用作娱乐工具(在线电影、音乐、游戏)、学习和生活工具(上传或下载文件、各类信息查询)和交流沟通工具(网上聊天、博客、电子邮箱)等。虽然,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是网络使用者中最庞大的群体,但这并不就是说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处在病态之中。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能够适度、合理地使用网络,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技能,进行娱乐、休闲等。

网瘾患者多半责任在家长?

曾经有人撰文指出,网瘾患者多数缺乏父爱,所以网瘾的责任多半在家长。黄悦勤教授对此并不赞同。黄悦勤教授说,科学的调查设计,应该是严格地调查缺乏父爱的人群,看这些人中有多少网瘾患者,将这一患病率与普通人群相比,看是否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性,然后才能科学地判断出是否缺乏父爱的人更容易有网瘾;而不是倒着推理,从已经就诊的患者中,统计出其中有多少人缺乏父爱、其中有多少人有网瘾,然后再得出缺乏父爱的人群更容易有网瘾、网瘾患者多半责任在家长的论断。

黄悦勤解释,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因素包括自身的个性特点、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因素以及网络的吸引力等方面。具体来说,形成成瘾的孩子往往具有刻板、强迫的人格特征,容易沉迷于一件事情无法自拔。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情绪障碍,很多网络成瘾的孩子都伴有心境障碍,其典型症状是兴趣减退;首先减退的是间接兴趣(比如学习兴趣),而网络兴趣还会保留,所以他们会选择上网消磨时间。在环境方面,当孩子面临过大的学习压力、遭遇人际矛盾冲突或缺乏家庭温暖时,会表现出焦虑、心烦、紧张等情绪,这时候,他们会选择逃离到网络里。另外,网络具有匿名性和便利性等使用特性,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在其中宣泄内心的压抑和痛苦。

所以说,虽然家庭环境是重要因素,但是绝不能说网瘾是家长导致的。出现网络成瘾行为与环境和遗传都有关系。有些人天生就有成瘾性性格,而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于家长,明显是不客观、不公平的。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

在许多家庭,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一下滑,家长就会怀疑是因为上网导致的;孩子在行为上稍有偏差,有些老师也会说,这孩子有网瘾。于是,到了假期,家长们就会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严防死守。

事实上,作为知名的精神卫生专家,黄悦勤教授对于暑期网瘾的“复发”并没有过多忧虑,甚至颇不以为然。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洪水猛兽”。

曾经,诸多被称为“资产阶级大毒草”的文学作品被那时候的青年痴迷不已;电视、电影、迪斯科也曾经让一代青年魂不守舍;仅只是10年以前,游戏厅、金庸的小说也被当年的家长视为洪水猛兽。

黄悦勤教授说:“我小时候喜欢游泳,上午游了下午游,恨不得晚上再去赶一个晚场。有些时候喜欢看小说,上午看下午看,晚上也要看。但是只要一开学,这些‘瘾’就断了,就要投入到学习中。这能说是患了‘游泳瘾’‘看书瘾’吗?青少年的暑期上网行为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别的活动,作业也完成了,就可以上网;只要掌握好节奏,假期结束后可以戒断、正常上学就不能说是不正常、有了‘网瘾’。”

至于是否要规定青少年每天的上网时间,黄悦勤教授说,这也不能给出一个特别精确的标准。总的原则就是应该制定一个作息制度,该什么时候吃饭就吃饭,该什么时候运动就运动,该什么时候休息就休息。只要不影响作息和其他活动,就可以不用非常严格地限制上网的时间。当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个严格的标准,每天上网几小时、运动几小时,几点休息。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和孩子商量,不要尖锐对抗。

网瘾,宜疏不宜堵

许多家长对网瘾这个词非常认同,觉得家长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孩子在上网而不做就是有网瘾。黄悦勤教授说,对于精神医学而言,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不能为所处的文化环境接受,就可以称之为有障碍。但是,也许在这个社会环境是有问题的现象和行为,换一个环境也许就不是问题。对于网瘾来说也是如此。黄悦勤教授说,只要孩子的“网瘾”还不至于影响他社会功能的完成,就不必大惊小怪。

当然,也有一些青少年确实有网络成瘾,上网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家长要积极引导,借鉴大禹治水的原则,要疏导,而不是盲目地“堵”;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越是武断地不让他们做什么,他们越是要做什么,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时更要以疏导为原则:

1 共同参与。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上网、玩游戏,不要让他们以为家长就是不让自己上网,上网就是错事。同时,要引导他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限度。

2 替代疗法。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其他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不要让孩子以为惟一的乐趣就是上网。在精神医学上可以归之为替代疗法,比如孩子酷爱游泳,就带他去游泳;喜欢旅游就带他去旅游;如果孩子喜欢运动,喜欢音乐,就用运动、音乐替代。

3 建立犒赏机制。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就给他戴上小红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了一个其他同学不能回答的问题,收获了同学们羡慕和敬佩的目光,会让当事者感到快乐、满足。这是一种犒赏作用。在奖励的作用下,大脑内的生理学犒赏机制活跃,让人感到愉悦、高兴。对于网瘾,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疏导,让孩子在有节制地上网时就能够得到口头或物质的奖励;同时在其参与其他活动,并有所成绩的时候,及时予以赞赏,让孩子对其他活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