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透过视觉解读民国旗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透过视觉解读民国旗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旗袍在民国时期有其特殊的意义,旗袍的各部分构成元素的结合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无论是从旗袍的整体设计还是各构成元素都可以解读出当时的一种时空环境。

【关键词】视觉 民国 旗袍 时空环境

一、我国旗袍的发展历程

旗袍在上世纪上半叶融合了我国满族妇女服饰与西洋服饰而设计形成的,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内蕴糅合,但旗袍不等同于旗装,旗袍具有明显的中式服装特色同时又体现了西洋服饰的审美观,旗袍具有中国近代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我国旗袍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的旗袍在制作风格上款式大多呈现宽大平直,与当时盛行一时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具有比较宽大的下摆,袍身整体呈倒大形状。可是当时旗袍的肩、胸、腰等部已有合身之势。上世纪30年代末“改良旗袍”已经问世,该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趋向西式服装,胸和腰的设计更加适合女性的身材,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连为一体,有人还使所谓的“美人”垫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旗袍基本上定型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也是旗袍的成熟时期,之后的旗袍再也没跳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是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当时旗袍被称为海派旗袍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流行中心地主要是苏、扬两地并转移到上海;其次是因为上海主要受西方开放思想影响的地方,妇女寻求解放思潮盛行,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淡雅的色调,尊崇女性自然之美。作为知识女性代表的近代女学生,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致社会名流纷纷效仿,海派旗袍便流行起来。

二、民国旗袍所呈现的视觉影像

民国旗袍开省收腰,突显胸、臀的部位,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较多,装饰比较简约。旗袍的主要设计元素有:

其一为领,有高领、低领、无领,领的样式以荷叶领为主;其二为袖,有长袖、中袖、短袖和无袖;其三为门襟,有左右开襟、一字襟、低衣襟等,主要是右开襟,因为古代有尊右卑左的思想,除此之外衣襟还与盘扣结合成为旗袍独特的审美形式;其四为盘扣,也就是扣子,最开始是为连接衣襟所用,之后就发展成了功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装饰物,又称为“盘花”,盘扣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盘扣都有深远的寓意,例如“石榴扣”表示多子;“桃形扣”在中国民俗中与“仙寿”有关;字形扣中福、禄、寿、喜等带有祝福、吉祥、祈盼之意;其五为开衩,有低开衩和高开衩,此种设计一是为了行动方便,二是为了在走动中,时隐时现双腿,有朦胧之美,又遮又露,流畅、婉约、含蓄。其六为面料,缎类织物以缎纹组织织造而成,因其手感光滑柔软、质地紧密厚实、缎面光泽明亮、既古色古香又富丽堂皇而成为旗袍的首选面料,其次为丝绸、棉、纱等,季节不同选用的面料不同,选用不同的面料也彰显了女性不同的身份与地位;最后是色彩选择上,主要以暖色为主,如粉色、淡黄色、驼色、月牙白等,与肤色相近,体现女性柔美特质。以上这些元素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旗袍,也就是我们透过视觉所看到的影像。

三、民国旗袍影像映射的时空环境

一定时期的时空环境是可以造就某一影像的。当然反过来一定时期的影像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空环境。那么民国旗袍这一影像究竟呈现了一种怎样的时空环境?又是如何呈现的呢?

首先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封建清王朝被,民国旗袍不再按清朝旗服那样裁制,而是结合西方服制的特点来改良裁制:采用了结合西式立体裁剪的方法,对肩、省等进行了处理,以缝袖代替连袖,缩短了领、袖、摆、衩的长度,收紧腰身,突出胸部和臀部,重在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形成了具有中国民国特色的改良旗袍。这恰恰反映出封建衣冠制度及封建典章服制的废除,女性穿衣不受封建服制的约束,穿衣制度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进与解放。也反映出封建制度被,国门打开,外来服制文化自然就进来了。

其次是思想方面,尤其是女性思想方面。清朝时期的旗服宽大平直,不显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束腰,突显胸、臀,强调女性的曲线美与自然之美,领、袖也是从高领、长袖变化到无领、无袖,将女性脖颈都露出来。这些都能反映出当时女性思想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女性开始追求身体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穿衣风格,重视追求人体美。最后是审美方面,旗袍的设计摒弃了旗服的宽大平直,保留了衣襟、盘扣等体现审美特征的元素,开衩由低到高显现双腿,色彩选用与肤色相近的颜色,面料也以轻薄的缎纱为主,由此更加突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映射出当时西方审美观对民国大众审美观的影响,西方社会提倡人体美和自然美,而旗袍的轻、薄、透恰能迎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

第三是文化方面,旗袍的样式为上下连属,隐喻妇女德性专一,旗袍的设计具有道德意识、观念信条、追求整齐、统一有序的形式的含义。这反映了虽然当时服饰有一定的自由性,但还是受中国传统思想中追求平和、宽厚儒道和礼教道德的影响,诗文、书画、音乐、建筑、衣装无一例外,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我们还在遵从的儒家所倡导的衣装文化。民国旗袍上下连属、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没有任何如带、袢、袋等多余装饰物,裙侧开叉以便于行走,再配上中高跟鞋突显形体的修长感。这种含蓄的曲线造型也充分显示了自然的人体曲线美,符合当时南方女孩玲珑娇小的身型,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特征。

最后是技术方面,因社会的开放,改良和印染旗袍的技术也被很大程度上引进。

不管是旗袍这一整体还是构成旗袍的各部分,都能映射出当时大众所处的那种社会环境,特定事物出现在特定环境中,那么这一特定事物与这种社会坏境肯定是相兼容的,它一定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所以民国时期旗袍盛兴了几十年,一度受到女性的青睐是跟当时社会所处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①陈荣富、陈蔚如,《旗袍的造型演变与结构设计变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2)

②徐强、甘应进、陈东生,《探讨旗袍的发展趋势》[J].《天津纺织科技》,2012(2)

③李艺、周白滔,《解读旗袍的服饰语言及其魅力》[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④舒也,《论视觉文化转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9(5)

⑤毛毅静,《什么是视觉文化?》[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