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导”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导”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数学教学“三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88-01

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很少提及。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发挥“导”的作用呢?

一、情境导“趣”——激发学习动机

新课的导人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引出新课学习的主题,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良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举行“好少年”评比,学校的要求就是谁得的星星越多谁就可被评为“好少年”学生。我们班最有希望的是淘气和笑笑。淘气在这次评比中得到了23颗星,笑笑则得到了27颗星。这个奖该给谁比较好。

生:评给笑笑。

师:为什么?你有办法可以一眼就比较出他们谁得到的星比较多吗?

生:老师,我们把他们得到的星都画下来比一比就知道了啊。

师:我来不及画啊,这么多星。

生:我来得及,我们帮你。

(同学们低头画,一会结束了举手汇报)

生1:老师,您看,笑笑比淘气多4颗星。

师: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2:有。笑笑和淘气都有20几颗,一样的就不用画了。所以,我只要画3颗和7颗比一比就好了。看笑笑多4颗。

生3:老师,我还有另一种想法……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学校要举行‘好少年’评比”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思考充分,数的大小比较也是从自己的操作探索中得到的。接下来,学生结合自己的方法有效地探究出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导“学”——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你要记住的是,不能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这句话的启示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和盘托出”“倾囊相授”,而应以一个“引导者”身份存在。因此,在数学探究环节教师要进行探究导“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引出情境创设中的算式37+19=?之后我提问:“这个算式得数大概是多少?”

生:老师,我们估算一下吧:37看成40,19看成20,大概是60左右。

师:请你们动手算一算、想一想,然后和小组成员讨论讨论。

(过了几分钟,同学们就纷纷举手汇报答案了。)

生1:在计算37+19=时,我是这样算的:可以先把19分成3和16,37+19=37+3+16=40+16=56。

生2:还可以先把37分成1和36,37+19=36+1+19=36+20=56。

生3:我是把37看成30和7,先30+10=40,7+9=16,再40+16=56

生4:也可以这样算:37+19=37+20-1=57-1=56

以上案例中,教师大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各种计算方法。

三、练习导“思”——巩固学习成果

练习环节通过教师“有意出错”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正误辨析的能力会更加有效,教师把“错误”进行到底,再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去发现教师“出错”的原因,然后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进行一些点拨,把“错误”功效运用于教学之中。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道习题:“分别求出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请学生汇报:

生:这个圆的周长是3.14x4x4=50.24厘米。面积是3.14x22=50.24平方厘米。

师: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刚好相等,都是50.24。

生:不对,老师。

师:都是50.24,怎么不对了。你们觉得呢,觉得是对的举手。

(同学们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辩论。)

生1: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计算的结果都是50,24,说明了这个圆的面积和周长是一样的。

生2:我们坚持自己的观点,虽然算得的结果都是50.24。但是它们后面的单位不同,50,24厘米表示的是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50.24平方厘米表示的是这个圆的面积。算得的结果虽然相同,但是意义却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是错的。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故意出错有效引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进行思辨,比简单地告诉他们概念效果要深刻得多。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责编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