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嫉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嫉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林某,毒死了室友黄洋。一位英年早逝,一位锒铛入狱,两个孩子,令人心惊。或许,这两位高智商的名校研究生在用生命警示我们:我们的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仅仅成绩好是不够的!同时,大家开始高度关注:嫉妒是怎么产生的?当我们嫉妒时,该怎么办?家长也开始恐慌,宿舍还能住吗?同学还能相信吗?

我们请来各路专家、神人、读者,就此事来了一场大讨论。您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心理专家――

@戎国强:过度、过早的竞争让孩子无师自通地习得“有他无我”的极端思维。升学率,是学校之间的竞争;升学,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就是把别人当对手和敌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是教育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把他人当对手,无师自通地接受了“有他无我”的极端思维。在发生矛盾时,采取极端行为的结果,在外人看来很意外,很震惊,但是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件很自然、很符合逻辑的事情。

@孟迁:如果能尊重自己,内心就没有攻击性,这是家长需要跟孩子一起做的功课。孩子是环境的反映,嫉妒的本质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够好。父母要转变,要自信,就要疗愈自己。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什么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孩子也会嫉妒?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和这个孩子内在自我是否充实无关,充实的内在来自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而非家庭条件、长相、才能等等外在的社会价值。尤其是有权势的家庭,父母往往给孩子造成“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给你的,没有这个家,你什么都不是”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内在是更加匮乏的。

@胡慎之:因为成绩好,家长和老师就把孩子捧上天,是在害孩子。林某是家族的骄傲、母校的骄傲。优异的成绩给林某带来了一种“我很优秀”的虚假自我。但在人才济济的复旦,林某的成绩不再能给他带来荣耀,相反,人际交往的挫败、家庭的贫困,让林某失去了优越感。之前建立起来的虚假自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轰然倒塌,他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林某不愿和舍友均摊水票的钱,因为觉得自己喝的少,不公平。这种对公平的过分追求,是林某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在学生时代,因为成绩好,被老师和家长捧上天,就容易建立起这种虚假的自我,而长大后,势必要面临这种虚假的自我崩塌的那一天,孩子很脆弱。不如,从小就告诉孩子:我们只是普通人,只是在某一方面做得稍好些而已。这样,孩子的人格才有坚实的基础,不会在忽高忽低中迷失了自己。

@武志红:有人对这个事件的解释是,黄洋能做得更好一点,就不会发生这个悲剧。这事不能怪黄洋。林某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极度敏感,会放大敌意,也会曲解对方意思,将非敌意信息解读为敌意信息。林某内部世界已经坍塌,他对谁发起攻击行为,这是他内心所决定,而外部的诱因实在不重要。

@张久祥:对成绩特好的孩子更应给予心理关照。林某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也不接纳,觉得所有和他有接触的人,都会鄙视他、不尊重他、挑他的毛病,有消灭剿灭他的危险。这种对自己的不接纳,会激发出强烈的好胜心,从而在学习上发奋努力:林某拥有同龄人中少见的自律,每天6点半准时起床,老师基本上不用管。他那优异的成绩是别的方面受挫的过度补偿。家长尤其要对成绩特别好的孩子给予心理关照。孩子每天过得开不开心?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跟同学、老师相处得怎么样?对孩子的心情状态保持一份了解和警醒,才不至于让孩子被自己累积的情感干掉。

教育专家――

@尹建莉:孩子不适合参加竞争,竞争带来的挫折会导致“道德变异”。儿童对世界的反抗萌生于某种心理受阻,每一种受阻都是一次挫折。这种挫折感会慢慢演化为内心的敌意和无力感,道德变异就从这里开始。减少挫折感,是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当下,制造儿童挫折感最多的,莫过于无所不在的竞争。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就可能进行报复。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要适度而不能过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就不适合参加。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海岚:不用盲目比较的方法教育孩子。黄洋的案子让人联想起中国特有的嫉妒心理:看不得同龄人比自己好。在加拿大幼儿园,如果期待孩子把外衣快速穿好,老师会说:我看见埃里克森把衣服穿好啦,谢谢!我看见艾米丽把衣服穿好啦,谢谢!老师不会说:埃里克森最快,艾米丽第二快,托尼你再不快点儿就是老幺了!这两种方式,前者关注的是孩子的个体行为,老师的表扬是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后者关注的是孩子之间的比较,孩子们关注的是“我比谁如何如何”,而不是自己的行为。但愿这种悲剧就此消失,从你我开始,不用这种盲目比较的方法教育孩子,而是关注孩子的具体行为,完善自己,快乐成长,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

@孙云晓:跟孩子强调做人的底线:不害别人!黄洋的悲剧在提醒我们,在小的时候,就要给孩子道德底线:绝对不能伤害别人,害别人其实也是在害自己,伤害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很难得到安宁;同时,家长也要教会孩子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说话不要伤人,增强孩子人际协调的能力,善解人意,合作宽容。林出现这样强的攻击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小的时候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但是因为他成绩好,一俊遮百丑,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教育一定要德才兼备,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蒋佩蓉: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谈这事,这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机会。在我家,每晚的新闻,是我跟孩子沟通、讨论问题的最好工具。针对新闻进行讨论,能够让我很好地了解孩子们的看法、感受以及思维方式,顺便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同理心、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的精神。黄洋的案子也可以拿出来和孩子讨论。比如林某的动机是什么?他当时会是什么感受?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处理?有没有比较正面的解决方法?甚至,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设想将来舍友有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行为时,该怎么向对方表达、正面解决冲突?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自己心里的结?孩子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回答甚至会震惊到你。我的孩子们经常流露出对学校里某些人的欣赏和钦佩,却很少感受到嫉妒的情绪。因为他们懂得,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个方面比不过人家,总有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这次输了也没关系,也许下次就能赢了。有时孩子气馁,我们也会帮孩子鼓劲儿,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亮点。

社会学家――

@薛立勇 :家长不要因为这次投毒事件就惶恐不安。投毒害人事件,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都有发生,只是因为现在网络发达,又加上“复旦”、“博士”等较为“亮眼”的字眼,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担心孩子遭人嫉妒或担心自己孩子嫉妒心强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这只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每个成绩好的孩子都要被下毒,也不是每个嫉妒别人的孩子都采取“下毒”这样极端的方式。若家长因为这样的事惶惶不可终日,将紧张的气息传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是不公平的。且不说孩子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世界本来就是有鲜花也有毒草,上午阳光灿烂下午可能就雷雨倾盆。不过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要注重孩子的情商培养,如果发现不良情绪要及时帮助他排解或者疏导,这些负面的情绪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可能形成比较偏执的个体性格。

读者讨论――

@扬州网官方微博:挺好的办法!帮助学生处理好大学宿舍关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学生宿舍设立了“青春密语罐”,通过在宿舍门上悬挂小罐子,让同学们以匿名的方式,通过纸条指出其他同学的优点与不足,释放学生心结,融洽宿舍人际关系。

@茉莉与杨柳:吃亏是福,还保命。林某曾与舍友因水票起过争执。黄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现实中,我们中国人总是在教育孩子:不吃亏,这样的教育会毁了孩子。

@水: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就投毒杀人,这对生命也太漠视了吧?黄洋的父亲曾和林某在宿舍里住了一晚,丝毫没有看出来林有何异常,而且林还能镇定自若地为黄洋做B超检查,林的内心该有多么冷漠才能做到如此镇定?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珍爱自己、珍爱别人,刻不容缓。

@速闪:只想对以前的舍友说:多谢当年不杀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