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核安全文化”是一门新兴课程,它的兴起与核能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变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在核能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总结。根据教学经验,对高校开设“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该课程在师资培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考核机制

作者简介:黄昕(1968-),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教授;孙敬睿(1988-),女,河南平顶山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195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26-02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核电企业对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与日俱增,而且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核类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较其他一些专业,具有更明显的专业特性,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南华大学作为我国拥有核专业的高校之一,依托学校资源,已率先开设了“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在近三年的实际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些不可否认的成绩,经总结和分析,现就其开设的意义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师资培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等,为国内有关高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核安全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开设“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意义

由于核类专业学生是我国核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将在我国核电企业中担任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一些重要职务,他们的核安全文化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核电企业能否保证安全生产,因此针对我国核类专业学生开设“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优化核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是对核类专业学生知识的一个补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对于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的技能知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核安全文化”这门课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的。

根据核类专业的特点,其理论知识模块应由以下六大模块组成:人文社科知识(政治、管理、法律、法规、科技和应用写作、组织行为学),工科基础知识(数学、外语、制图、计算机、理化),专业基础知识(核物理、辐射防护、核化工等),公共专业知识(防火、防爆、防毒、防污染、防辐射、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安全检测与监控、人机工程学),方向和行业专业知识(采矿学、化工工艺、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等行业工程知识),交叉和边缘学科的知识(通过辅修、专家与名人讲学、新技术讲座等途径获得)。

“核安全文化”本身就涉及人文社科知识、工科基础知识、核专业基础知识、公共专业知识、方向和行业专业知识,是在安全的视阈下将六大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的集成与融合,同时又将安全理念和安全思想贯彻渗透到六大模块之中,对于核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与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核类专业学生的核安全意识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恰恰也正是这个大背景暴露出公众的安全意识的薄弱,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发生的核恐惧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核安全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因此,高校学生核安全意识的提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高校开设“核安全文化”这门课,将会把安全、核安全、核安全文化等相关内容带到课堂上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了解安全、核安全文化是怎样一回事,在知道切尔诺贝利、三里岛和福岛等重大核事故以及核电厂员工常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之后,更深刻地明白核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核安全意识。

3.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合核电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核安全文化被认为是核电厂最重要的核电文化,涉及从事与核电安全活动有关的一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要求安全职责必须得到正确的履行,也就是要求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准确的判断、警觉性、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同时具备充分的思考能力和全面的知识。[1]依照这样的培养目标,高校才能培养出更适合核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我国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发展是否能更好地进行,跟核类专业大学生毕业之后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因为他们会担任我国核电企业中的一些重要职务,承担我国核电企业中的一些关键工作任务。如果他们的综合水平提高了,必然会成为核电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好地为核电企业工作,而核安全文化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一般会到核电企业工作,在学过“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之后,他们会对核电企业的工作有更宏观的认识与把握,不论是在自己的核安全意识方面还是核电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方面,再或者核电企业对自己职位的要求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因而在进入核电企业工作时,会更能胜任公司交给自己的任务,满足核电企业的需要。

4.有利于缓解“核恐慌”现象

近年来,有关核安全问题的新闻常见于各大媒体,“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等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尤其是2011年的“3·11”日本福岛核电站遭受的9.0级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袭击进而造成的核安全特大事故,震惊全世界。由于事故未能被迅速有效地处理,导致大量放射性尘埃和污水随大气环流及洋流向全球扩散,造成“核恐慌”笼罩全球,核安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更是出现全民抢盐、盐价疯长的怪现象。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谈“核”色变?究其根源,在于人们对核安全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当前能源缺乏的局势下,要禁核几乎不可能,核资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掌握一定核安全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少的。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首先应对这一批以后将亲临核战场的核专业学生进行核安全知识的专业培训,然后再慢慢对非核专业生以及老百姓进行必要的核安全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的核安全意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核资源,才能有效避免因发生核事故而出现核恐慌现象。

二、“核安全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师资培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还需要作出一些重大改革。

1.完善课程设置,保证该课程落到实处

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教学内容而言,“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核电知识和核安全文化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纯理论上的抽象学习,对大多数缺乏核电企业实际经验的高校学生来说未免有些枯燥无味,不知所云,这就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因此,要想使学生既学会课程内容,又得到素质培养,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其趣味性。除此之外,增加核安全文化的实用性也是必要的。把核安全文化与核电厂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地讲给学生听,这样不至于让学生觉得该课程内容空泛,理论空洞。因此,完善这门课程的设置,对于保证“核安全文化”课能落到实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就师资培训而言,由于“核安全文化”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一门集核电知识与安全文化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现实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自身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对一些核电知识和安全文化知识理解得不透彻。

因此,应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教育质量,力求在教学上保质保量,使核类专业学生接受更专业、更实用的理论知识。首先要对这部分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培训,并在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不合格的要继续培训,确保每一个上岗任课教师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其次可以开展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交流的活动,通过评选最佳教师等激励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第三,也可以听取学生对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反馈意见,以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效果。做到以上这些,相信“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越来越能发挥它的特色作用。

3.创新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就教学模式和手段而言,主要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缺乏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再如,就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而言,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其他新的评价方法,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适时配合一定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日后工作中更加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奠定基础,所以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实验室可以建立一些有关核电厂内部安全理念、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准则甚至核电企业制定的《职工手册》等方面的展览,来让学生比较核安全文化在各核电厂之间的区别。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核电厂,身临其境地感受核电厂的工作原理以及核电厂的安全规则、安全设施、安全防范等,设身处地体会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全方位地意识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将理论知识成功过渡到实际操作。

同时可以邀请一些资深专家来高校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魔力般的效果,当然这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核安全文化”这门课中。课堂上也可以多鼓励学生讨论一些模拟案例,这样更能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深化学生对开设此课意义的理解。

4.完善考核机制,促进该课程持续发展

传统的考试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测试学生的能力,但是核安全文化最终是要应用于实际中的,如果还用传统的那种方式,迫使学生记忆一些非要死记硬背的知识,那么,这将跟我们的最初设想有很大的出入。同时,由于这种考试的局限性,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潜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如下调整,用以完善传统的考核制度。

首先,闭卷的考试题以案例分析为主,侧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其次,增加实践考试环节,用来反映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处理问题的主动性以及社会责任感,根据学生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以及指导老师的意见给以公正的成绩。最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出勤率等,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测试成绩+平时考核成绩就是学生“核安全文化”课程的最后成绩,这种综合测评,能使其考核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总之,“核安全文化”是一门与环境及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课程,它的开设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012年3月2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二届核安全峰会上,同志曾发表了题为《深化合作 提高核安全水平》的讲话,这也对“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教育部和财政部也曾联合推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即从师资、专业、教材、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强建设与创新,因此,对高校“核安全文化”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探讨,对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樵.核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分析[J].当代经济,2011,(23):52.

[2]任国友.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98.

[3]黄昕,姚婕,等.论高校构建和谐课堂的意义和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7):18.

[4]张素丽.《道路交通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10,(22):22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