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校园语言暴力:插在幼小心灵上的一把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园语言暴力:插在幼小心灵上的一把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暴力成第一大校园伤害

人们对校园生活中的同伴暴力、体罚等暴力行为深恶痛绝,然而有一类无形的暴力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2004年3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了“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结果,“语言伤害”以高达81.45%的比例列居首位,“同伴暴力”、“运动伤害”居第二和第三。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语言暴力的重视。

何谓语言暴力?它是指诉诸于口头或者书面的语言暴力行为。比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或间接对学生使用谩骂、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口头语言暴力现象则更为普遍,如“笨蛋”、“傻瓜”、“没有出息”等语言。

近日,有记者就此对厦门市两所小学的120多名六年级学生及相关人士做调查采访,发现语言暴力确实已经伤害到了许多孩子。老师的冷言冷语(如“你真笨”)、家长的厉声呵斥(如“没出息”)、同伴的闲言碎语(如“不要脸”),就如同插在幼小心灵上的一把把无情的尖刀,悄然无声地给孩子带来了无法治愈的伤口。

可见,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语言暴力对孩子心灵的杀伤力是巨大的,把语言暴力称为“一把伤人不见血的刀”绝不为过。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学生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自杀等严重恶果。可以说语言暴力是残害学生心灵的“凶手”。

2003年4月,重庆市渝中区初三女生丁某因为上学迟到,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其间班主任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裸地贬损丁某:“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丁某遭此侮辱,一时想不开,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位优秀学生明明(化名),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当选为小队长。但由于他的好朋友丽丽(化名)当上了班长,他就遭到了妈妈“连女的都不如!”的训斥,同学们也拿这件事笑话他。结果,一对本来很要好的小伙伴从此不再说话,他更是开始自暴自弃,最终导致失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小涛个头高,人长得靓。但从初三开始,他的脸上长满了粉刺,同学们喊他“麻瓜”,刚开始还只是几个同学开玩笑,后来所有同学都开始喊,连女同学也这样叫。每次被喊“麻瓜”,小涛虽然不吭声,但心里都不好受。一天早上,他突然跟母亲说,自己长得难看,体毛很长,要妈妈带去脱毛。还说自己鼻梁上有疤痕,要妈妈带他去北京整容。以后,小涛常低着头,掩着鼻子,不敢抬头看人,不打篮球,后来不愿上学,最后连家门都不愿意出了。

语言暴力严重危及学生心理健康

据许多临床心理医生的总结,家长、老师或同伴侮辱性的语言是对孩子心灵杀伤力最大的软暴力。受到语言暴力伤害的学生,首先容易出现成绩下降、失眠、心跳加快、情绪不稳等现象,随即就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再接下来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相比成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思想单纯,心理敏感,感情脆弱。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经受过多少挫折和苦头。因此,往往大人感觉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有可能对青少年造成重大伤害,严重时甚至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当一个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有了一种自觉的意识,有了一种自尊的感觉时,会慢慢筑起一道心理的防线,去保护自己那脆弱的心灵;而一旦这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有意或是无意的侵扰与冒犯,就很有可能变得尴尬窘迫、自我封闭、痛苦无助乃至心灰意冷,最后是“哀莫大于心死”,再也提不起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了,久之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健康成长。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皆渴望得到他人对自我的爱护与肯定,特别是得到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是人性之本,也是人格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逐步增强,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对他们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青少年在团体中获得肯定、尊重,可以帮助他们肯定自我的价值,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面对缺点错误,他们需要的是师长的中肯批评和循循善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恶语相向。

“心罚”取代“体罚”,谁之过?

语言暴力给学生心灵带来的伤害确实让我们触目惊心。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呢?

一位王女士反映,她的孩子属于顽皮和自尊型,并非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有一次孩子上课做小动作,被老师当场严厉训斥:“像你这样的小孩就不配来上课!”从此以后,王女士的儿子对上课读书充满了挫败感,对老师充满了恐惧。王女士为了调动儿子的学习积极性,只得将他转到另一所学校。

此事例其实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近年来,随着师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

首先,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心理健康欠佳。造成“语言暴力”的内因是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其次,有的老师会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来,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知道“你真笨”这些话对孩子有心理伤害作用。在他们眼里,孩子是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格,因此老师不必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主体看待。也许就是这些“随口说说”的话语,给思想单纯、没有设防能力的孩子带来了心灵伤害。教师应该树立主体教育观、平等的师生观。

另外,这也说明应试教育还在一些学校大有市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了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衡量学生学习是否努力、发展前景是否看好的考核标准。在这种压力下,老师的心理也比较急躁。当望“生”成龙的希望化为泡影,当学生成绩成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那些所谓的“差生”、“调皮生”便成了少数教师的“肉中刺”、“眼中钉”。一旦这些学生犯错,在目前“体罚”不准也不能的情况下,“心罚”便成了一些教师对学生施暴的“首选”。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彻底告别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讲求教育方式,杜绝语言暴力

对于顽劣的孩子,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但问题是应该怎么“惩戒”。以往或现今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有些家长特地交待老师:“你能骂孩子,是对我的孩子更负责!” “不能彻底给孩子糖果吃”。这是中国家长传统的意识、习惯,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前一阶段上海中小学就提倡“批评教育”的活动。对于特别调皮不服管教的学生,采取漠视或冷言相击,通过一些反话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其收心,努力学习,事实证明也很有效。但如何批评惩罚呢?用激将法重要的是老师要真正站在爱学生的立场上,讲究批评的艺术,而不是一气之下的泄愤,更不是放弃这个学生。不适度的批评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可否认,还有些老师常以恨铁不成钢、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自尊心、促其上进为借口,但骨子里暴露出的却是对孩子人格尊严的轻视。在“恨铁不成钢”的老师们看来,说几句难听的话,是为了孩子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陆续推出了各种形式的“行业忌语”,如医生忌语、法官忌语、从警忌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语言暴力”的发生。因此,教育管理部门也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教师忌语”,把此列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有三类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忌语”:一是话题涉及到家庭、父母时,不可使用“缺少家教”、“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带有讽刺或鄙视的语言;二是不要对孩子的本性妄下结论,诸如“天生就是个蠢才”、“一辈子没有出息”等;三是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如“你比猪还笨”、“你简直不是人”、“我像你这样早就跳楼了”等。

另外,教育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健全心理辅导机制,使学生们在心灵受伤时有一个倾诉和治疗的场所。

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园地,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应致力于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着力于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愿我们的校园告别语言暴力的阴影,愿我们的孩子们沐浴着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