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维嘉:学会为公益妥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维嘉:学会为公益妥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三届理事大会上,最精彩的场面集中在对章程的讨论和修改阶段,光是冯仑能不能代表马蔚华发表竞选演说这个问题就争执了20分钟,站在台上主持章程修改的章程委员会主任王维嘉一直保持着他惯有的绅士风度,一一听取,从不大声说话,但说起话来总是井井有条。和王维嘉聊天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思考问题的方式相当理工化,说话讲究逻辑联系,前半句有了“因为”,后半句必有“所以”,不走极端,从不说“过”,但是字字珠玑。这位斯坦福的电气工程学博士,果然是靠技术出道的企业家。

1994年争取到200万美元风投开始创业的王维嘉,让美通无线成就了硅谷中国人的传奇故事,也随之带走了很多个第一:第一个提出并开创了无线互联产业,将个人移动信息服务的革命性技术和产品带给了全世界;第一个在硅谷获得巨额风险投资的中同大陆人;世界上第一套无线互联网支持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开发者;第一款国内手机网络游戏之父。在人们的惯常印象中,创业型IT精英应该是比尔・盖茨或者拉里・佩奇(Google创始人之一)那样锋芒毕露、个性张扬的形象。王维嘉也曾坦言自己是个风险偏好者,自从1984年被硅谷诞生的苹果、惠普的创业奇迹吸引之后,他就认定了创业是他唯一的目标。“从内心来讲,我一直就比较喜欢富有刺激性的工作,这也许就是我的宿命。”他说。但在第三届理事大会现场,王维嘉却一身儒商气质,怎么看也和“个性”这个词相去甚远。

和NGO结缘还是在2002年参与杨欣的“绿色江河”项目,那决经历让他对中国本土的NGO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2004年,王维嘉作为首批发起人正式加入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100个企业家,每个人每年至少捐10万元,这么多钱,治个沙还治不了吗?包括王维嘉。他曾去过可可西罩,对沙漠化有一定了解。“虽然对沙漠有粗略了解,但是我也没做过实事。当时心里想既然来了就要做大事,估计每个人心里也都是这么想的。这么牛的企业家们聚在一起,还有办不成的事吗?”到了阿拉善沙漠,站在那里,他才发现,自己错了。“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抑制的过程,让你觉得科学、管理、技术、激情都不值得一提。人,太渺小了。”

转眼5年过去了,第三届理事会上,当大家再次上演为章程“大打出手”的局面时,王维嘉只讲了一句:“我在阿拉善最大的体会就是:无论你是谁,你有多牛,到了阿拉善,大家一起做公益,就必须学会妥协。”这个内心个性十足的传奇创业者,现在在阿拉善整个团队中充当的却是调停人和维持者的角色,同时他也扮演好了这个角色。

“其实我觉得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以来,变化最大的就是企业家们。大家一开始都牛哄哄的,像我们参加阿拉善协会的人,在公司都是小皇帝,从来不民主,像王石这种人愿意跟谁妥协?虽然我的公司不大,但是我在公司也是说一句算一句的。不过,既然你到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就必须妥协,妥协就是大家一起学。”火药味甚浓的会场,一句“学会妥协”让王维嘉成了“正宗”和反对派同时敬重的对象。

《商界时尚》:企业家做NGO有什么优势?

王维嘉:能调动更多的资源,包括圈内的人际资源、政府关系等,但是我认为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企业家做NGO最重要的优势就是企业家已经习惯于按规则办事了。在我们阿拉善协会建立的第一天晚上,就形成了平等、公开、透明、公正的氛围,并且一切接规则办事。我们的治理结构能够建立得这么快,改进得这么快,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商界时尚》:企业家做NGO是不是会有比其他草根组织更加理性的方面?

王维嘉:这个要分情况、分对象,不能说所有的草根组织都不理性,我也见过很多草根组织非常理性。如果一个草根组织对某个人、某几个人依赖更多,那必定依赖制度就比较少了。但是我觉得这两种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能不能把事做成。比如一个3个人的组织,定一堆规章制度有什么用呢?而像我们这样100个企业家聚在一起的组织,制度就很有必要。所以这完全是因时因人而定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有成效”和“没成效”之分。

《商界时尚》:从美国考察回来以后,你对国内的NGO,包括阿拉普协会本身有什么感触?

王维嘉:从规模上来讲,阿拉善协会算是国内最大的环保组织之一了吧,但是我们比美国活跃的NGO中最小的还小。这就与30年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外的企业相比得出的结果一样。另外,从目标的制定上来说,美国很多的NGO都订立了非常明确的适合翻己的目标。所以,我们从美国回来以后,也给阿拉善协会定了具体明确的目标――梭梭林保护,并且制订了一些量化的、细制生的标准。第三,就是美国一些大的NGO用投资银行的方法做地权、保护权的买卖和交易,这些新的交易手段、金融手段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几个方面,我们考察完之后都非常有感触,也向他们学习了,但是还远远不够。并且我们现在的工作班子、人员能力还比较弱,比如阿拉善机会最大的问题――钱花不出去,这就说明我们花钱的能力太弱。这个其实是需要时间的,中国NGO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所以,总的来说,虽然阿拉善协会在国内的环保组织里算不错的了,但和国外的NGO相比,还相当弱小。

《商界时尚》:既然NGO的人才稀缺,阿拉善协会作为一个规模这么大资金这么雄厚的NGO,本身是不是也可以自己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王维嘉:是的,以前王石就开玩笑说,万科的基金到时候就要从阿拉善协会挖人。现在阿拉善协会的这班人,很有希望成为中国第一批NGO职业人,然后再从他们开始,星火燎原。我们去年做了“绿色领导力”这样的培训不光培训别人,也培训我们自己,就是这个目的。

《商界时尚》:SEE・TNC生态奖已经办了3届,对其他草根组织或者环保项目,阿拉普协会除了进行这种一次性的激励和资助,有没有打算做长期的扶持和资助?

王维嘉:从第二次颁奖开始,总结了第一届的经验,我们就会对获奖的项目进行跟踪调查,看我们给他们的钱是不是做了实事。另外一方面,我们从今年开始还组织了企业和草根组织一对一的活动,一个企业长期跟踪和资助一个草根组织,这样很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