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食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食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食品质量安全是中国面临的严峻课题,关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以及我国食品供应链中追溯系统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食品供应链上可追溯的对策。

关键词:食品质量;全程监控;食品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8—25 —02

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食品行业的发展规模、成长速度以及规范程度关系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质和消费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上升到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毒奶粉”、“红心鸭蛋”、药残严重超标的“多宝鱼”和“三鹿毒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我国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有很多安全管理漏洞,使得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联系食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从田头到餐桌,每一个程序都可能影响最后的食品质量。

一、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监管不到位

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我国政府为保证食品原材料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及销售等方面的安全,虽然已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但是,仍存在一些严重制约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科学技术不配套、监管体系不完善及管理体制不协调等。我国食品供应链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食品供应链按分段式监管容易导致监管机构的责权不清。

2、食品安全监管中缺少权威性强的监管主体和被明确“界定”的监管主体,导致“协调”虚化,监管效率不高。

3、监管部门事务多且繁复,造成食品监管职能边缘化等等。

(二)供应链基础设施落后

供应链基础设施的落后易造成供应缺乏物流保障、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我国农产品种植普遍是较小规模,位置分散,农户居住也较为分散。农产品的供应一般由农户自己负责运输,距离长,供应网点少,且农户运输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运输工具,车辆往往不能保证时效且费用较高。由于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原因,农户的供应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农产品的供应保障形成了制约。

(三)流通环节安全控制薄弱

安全的食品进入消费领域还需要有效的食品储运设施与方式,尤其是生鲜食品。据统计,目前中国食品在流通环节中八成以上的生鲜食品采用常温下的保存、流通及粗加工手段,根本不能保证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卫生。这样,食品极易受到污染,最终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另外,在没有冷藏与保鲜技术的情况下,有的流通企业为了赚钱,在产品流通过程中滥用有害投入品(如双氧水或甲醛等)来延长腐败期,造成了有害物质残留,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将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四)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做得不太好,协调能力薄弱。供应链中的传统阶段:采购、生产和分销,每2个相邻节点之间表现出一种供需关系,就要求各节点企业能同步运行、协调运行,要求有较强的协调运行能力。信息集成和运营集成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两类。信息集成看重供应链成员间共享信息的质量和可获性,运营集成则看重生产、库存和产品分发。食品供应链存在着牛鞭效应,导致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同时肉制品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比较弱,因此影响了供应的保障。

二、我国食品供应链中追溯系统发展现状

从国际经验看,要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从源头到消费的测控体系,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尤其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食品的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也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部分溯源制度

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来协调配套。2001年7月,上海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食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在购进和销售食品时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应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从2005年开始,全国所有龙头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原料可追溯制度。根据要求,国家和地方食品龙头企业将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形式,从原料开始推行标准化操作,对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实行全程监控,并在产品包装上张贴原料信息标志。

(二)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我国从2002年开始研究食品溯源体系,也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为了应对欧盟的水产品贸易溯源制度,加强水产品溯源制度的推广,也为了使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尽快适应国际规则,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要求出口水产品及其原料需按照规定进行标识。畜禽产品方面,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为牛肉制品生产企业提供了质量追溯的解决方案。

(三)技术支撑体系相对落后,环节控制不佳

目前我国的食品监督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制度差距较大,这就使得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的落后、人员水平较低、法制建设尚不完善、执法行为不独立,同时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透明度等常常遭受质疑。

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牵涉到多个环节,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链。这个链上涉及的企业众多,企业间协调困难,如何将各个环节的信息有效、及时、准确地进行串连,是可追溯系统建立的难点。

三、相关对策建议

欧美等地区已引入全程标识追溯系统,我国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试点也卓有成效,但是我国有的企业追溯意识淡薄,有的企业规模较小难以管理。因此,要在全国推行食品安全追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我国国情,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一)政府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支持

由于我国的食品可追溯系统管理刚刚起步,原来基层的设施薄弱,加上我国食品生产方式具有多样性,而且农产品的生产也比较分散,因此需要政府对基层的资金、设备设施给予支持,配备与信息库相适应的现代化工具和熟练操作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追溯系统的最底端有完整、准确、详细的资料输入。

(二)加强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队伍水平不高,而追溯体系是建立在网络传递基础上的信息系统,所以应加强对基层监管机构的有效培训。另外,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人员,不具备食品方面专业知识,在具体应用时有很多需要了解和探索的地方,所以也应该进行相关培训。

(三)加强社会的监督作用

通过加强媒体对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的曝光,使企业能自觉维护自身形象,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同时,对消费者要进行可追溯体系管理知识的普及宣传,让消费者有“追溯”的意识,从最终点对产品进行监控,以促进整个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重视。

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能够有效保证食品安全。考虑到经济可行性及技术能力我国可逐步在重点食品行业优先实施追溯体系,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参考文献:

[1]郭玉华,李钰金.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肉类研究,2010,(05):72—77.

[2]杨明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杂志社,2009,(01).

[3]师严涛.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2006,(11).

[4]常崇佐.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J].食品安全,2010,(12).

作者简介:

李文露,女,江苏常州人,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