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功能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功能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发展与全国意义

四川省95%的幅员面积属于长江上游范围,占长江上游区域的一半以上,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保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新世纪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既可为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生态本底和提业支撑,也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四川省率先在长江上游实施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是建设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全省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上升到35.3%,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从四川省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减少了46%,有效地遏止了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威胁,保卫了三峡库区的安全。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面临新的问题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四川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止。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沙化、石漠化土地有3600万亩。江河生态系统退化,水位下降,水资源总量近五年减少了6%。再加上四川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必将伴随着一个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高峰期。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四川排污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第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扶贫开发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四川省的川西北高原和盆周山区的39个县(市)已经被《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划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全省90%以上的森林资源,63%的水资源分布在这些地区。但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是被列入国家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被限制和禁止开发,与下游地区发展差距还将会拉大。同时这些地区还是天保和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但短时期内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成果还难以成为这些地区的农民增收、地区增税的支柱产业。

第三,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缺乏后续性的投入。一方面目前退耕林地大多尚处于幼林或未成林阶段,尚需增加投入,加强营林管护。另一方面,国家从2007年开始已经停止退耕还林的指标下达。但是据林业部门统计,四川全省还有近1000万亩陡坡耕地需要实施退耕还林。来自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递减,对四川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也是严峻挑战。

持续发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如何推进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如何统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地区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既关系到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也关系到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

转变发展理念

用“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理念来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新增的生态生产力为依托,发展生态经济,通过发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途径培育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开发森林碳汇资源,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短缺仍然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要制约因素。《京都议定书》已将森林间接减排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各种碳汇资源已成为日益稀缺、不断增值的资源。四川森林植被年储碳量已达到7700万吨,占全国森林年固定二氧化碳的29%,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第一。

一方面,四川应抓住国家在2015年将在全国普遍开展碳减排交易工作的机遇,利用四川森林碳汇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四川环境交易所等平台,及时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把丰富的森林碳汇资源的经济价值变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结合“林改”的推进,加强对退耕林地的集约经营利用,发展林下资源经济,林下种养业经济。提高林地的产出和经济效益。增加投入,更换改造低效林品种,提高森林的质量和碳汇能力。

适时推进重大生态修复项目

多方筹集资金,对全省1000多万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尤其是其中的600万亩严重沙化、石漠化耕地和湖库周围生态脆弱区耕地优先安排实施退耕还林。自然修复是最有效的生态保护。

抓住四川省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集中居住点调整的时机,对川西北若尔盖草原、金沙江、岷江上游干热河谷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居还林、退路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工程。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物质和技术保证。节能环保产业兼备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节能环保产业都是他们的支柱产业和外贸拳头产品。尤其是因为节能环保产业是可以承载和容纳各个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节能环保产业又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龙头产业,国家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方面随着四川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对节能环保产业有越来越旺盛的市场需求。据预测,到2020年仅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就将增加1359万吨,为此四川省将出现一个4200亿元治理污染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目前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在全省GDP总量不到3%,仅占全国环保产业产值的4.37%。但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不仅有在全球领先的“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成套技术”,还有全国首家制造出PM2.5监测仪器的企业和生产全国规模最大的垃圾处理设备的企业。东方锅炉、海诺尔等企业的环保产品已经进军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并已形成了金堂、自贡、攀枝花,绵阳等环保产业基地。通过政策导向、金融等方面扶持措施,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完全可以到2020年时产值达到1000亿元,利税200亿元。成为支持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

城乡统筹,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统筹城乡发展新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任务。由于我国长期城乡非均衡发展,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环境建设尤其是治理难度极大的非点源污染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过度的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增收、危及食品安全。农村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全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外部性和外溢性决定了城乡统筹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应当把日益显现的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和农村秸秆焚烧治理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来加以推进。中长期则要从实施城乡环境保护规划一体化,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新的投融资体制,强化环境监测城乡满覆盖,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清洁生产、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着手,以建设生态村、生态乡镇和生态县为平台,深入推进四川省的环境治理保护的城乡统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