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理论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理论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在对服务产业的解释中均有所体现,使得从资源禀赋、产品性质(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等)、消费者需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包括同质产品的差异化以及异质产品的差异化)等方面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业产业贸易的分析。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张伯伦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68-03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服务产品的经济现象。在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可能成为未来主流贸易的趋势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对中国学者关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对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在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总体描述性研究(崔日明,2008),或者对影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姜颖,2007),或者研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任靓,2009)。本文致力于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内涵进行探究,在对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的前提下,探究传统的、适用于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什么能适用于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一、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H-O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能够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以法尔维(R.E.Falvey)和克鲁格曼(PaulR.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以规模经济、需求偏好相似和不完全竞争等假设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致力于解释产业内贸易。

(一)新H-O模型

新H-O模型是在原有的H-O模型基础上经过充实而建立起来的,相关观点最早由法尔维在研究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时提出,后来进一步体现在法尔维和基尔茨考斯基(H.Kierzkowski)共同提出的模型中。

法尔维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经典的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相结合,指出许多不同厂商生产质量不同的产品品种,且这些产品品种不产生规模效应,这种情况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可能发生。资本充裕的国家1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劳动力充裕的国家2出口低质量的产品。假设两个国家对较低质量和较高质量的产品品种都有需求,在完全的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贸易必然发生。国家1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品种到国家2,并从国家2进口低质量的产品,因为产品属于同一产业,只是产品质量上存在差异,所以这种贸易是产业内贸易[1]。

如果对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进行细分,可以分为含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和普通的非熟练劳动。假定质量高的产品含有的人力资本也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新H-O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人力资本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产品;而非熟练劳动充裕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人力资本的产品[2]。

(二)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增加,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使企业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同资源禀赋一样,也是国际贸易开展的基础。如果甲乙两国的资源禀赋情况相同、技术水平相同、消费者偏好相似,那么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两个国家之间是不能够发生国际贸易的,但是,如果这两个国家的消费者对某种特定产品(假设为A产品)的需求数量存在差异(即两国的规模经济存在差异),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仍然可以发生国际贸易[3](如下页图1所示):

在下页图1中,横轴代表产量,纵轴代表成本,LAC代表两国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由于两国的资源禀赋及技术水平相同,所以,两国具有相同的LAC。假设甲国对A产品需求规模大,形成规模经济,产量为100单位,单位成本为50单位;乙国需求A产品规模小,达不到规模生产,产量为20单位,单位成本100单位,此时,由于甲国在A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可以发生贸易关系,甲国可向乙国出口A产品,假设甲国向乙国出口10单位A产品,那么,甲国的生产规模就由100单位扩大到110单位,单位产品成本变为45单位。同理,如果乙国在B产品的生产上具备规模经济,那么,也可以向甲国出口B产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当A、B产品是同类有差异产品时,甲乙两国之间形成的就是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导致各国产业内专业化的产生,进而使得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规模经济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

(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 Linder(1961)提出的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Linder认为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4]。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其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产生的贸易也就很小。收入水平与产品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

下页图3中B国收入水平高于A国收入水平,B国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与A国高收入阶层的收入重合,因此,决定了A国与B国对介于与之间的质量的产品有相似的需求,同时,也决定了质量在这个区间的产品在A、B两国之间发生贸易。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新张伯伦模型

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i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新张伯伦模型的假设条件为:

(1)一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且供给固定。

(2)在一国生产某产品的许多厂商,每个厂商只生产?菖商品中的一个品种,品种数目不限,厂商进入和退出该产业是自由的。

(3)厂商的生产函数相同,生产数量为Xi的商品,需要数量为Li的劳动,而且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即Li=

a+bXi(a>0,b>0)

(4)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相同。消费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总效用函数为:Y=i=1nvCi(αv(Ci)αCi>0)。

假设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情况,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会针对相异产品实行国际贸易。如果两国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那么其中一国会改变生产,转而生产新品种。假定企业在调整生产的过程中不存在调整策划成本,故企业转产是一种自愿行为,因为生产的调整不会使企业的生产利益得到任何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每个产品的品种都只有一个厂商生产。根据假设(4),生产调整后,虽然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总量相等,但由于商品品种的增加,总效用仍然增加。由于两个国家开展了产业内贸易,使得双方在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双方均从中受益。新张伯伦模型揭示了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条件下,两国开展产业内贸易会提高两个国家的总体福利水平。

二、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在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中的适用性

在新H-O模型中,将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进一步细分(细分为含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以及普通的非熟练劳动),使得该理论在假设条件上更符合服务业中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特点。两个国家在满足本国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情况下,若从降低成本,提高国民福利的角度出发,就需要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情况来决定出口以及进口的服务产品的种类。因此,新H-O模型能够解释两个国家之间为何会发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以及两国在发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后,两国应分别出口和进口哪种服务产品。综上,新H-O模型这种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是适用的。

服务产品同制成品相比尽管存在着自身特点,但是随着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可贸易产品愈来愈多,服务产品仍然会产生规模经济收益。在规模经济理论中,当上页图1中提及的A、B产品代表服务产品时,规模经济理论就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做出了解释。

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仍主要取决于收入状况,因此,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也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有着相似的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中,当图3中的、指代A国服务产品的最低、最高质量以及、指代B国服务产品的最低、最高质量时,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能较好地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

在张伯伦模型中,首先,张伯伦模型的假设条件对服务产品是适用的,其次,在满足假设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那么两国在提供同一种服务时,其中一国会改变所提供的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每个国家只提供一种服务,消费者享用的服务种类有所增加,总效用可以增加。双方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使得双方在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均从中受益。因此,新张伯伦模型对于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上述的四个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从资源禀赋、产品性质(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等)、消费者需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包括同质产品的差异化以及异质产品的差异化)等方面来解释和说明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这些方面在服务产品中均有所体现。服务业发展初期,服务产品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目前,资本密集型服务产品占据着主导位置,并且技术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信息资本、市场规模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等服务要素禀赋,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发展上的后发优势,进而大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得更多国家有了发展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可能。在服务产品的差异性方面,从消费者需求的视角来看,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消费的差异化现象体现得十分突出,甚至会超过对普通产品消费的差异化倾向;从生产者供给的视角来看,由于服务产品的质量难以标准化,具有较大的弹性,这就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机遇[/5]。

参考文献:

[1] 谢丹.重庆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0,(28).

[2] 严研.新H-O理论视角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3).

[3] 高艳.湖南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涂永式,江虹,欧阳北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任靓.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简介:刘贝(1988-),男,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