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指令就能激发的,问题才是思维的动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提出,说明认识和思考没有进行,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标志着学生已迈进求知的大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新课程特别强调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好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想问”的欲望,为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课堂上,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让每一位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量出这个三角形每一个角的度数。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画的三角形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报出来,我很快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接连五、六个同学“考”了我,我每一次都能快速准确地说出答案。学生就觉得十分好奇,纷纷在下面议论起来。我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说:“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有的同学说:“难道这里存在什么秘密?”有的同学说:“是不是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存在一定的规律?”有的同学说:“难道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是一个固定的数?”这样,同学们提问的欲望就被得到了有效调动。

以上案例中,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便进入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激发了学生的提问兴趣,形成强烈的认知趋向,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

二、提供开放性材料,使学生“能问”

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材料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例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讲台上有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罐,现要计算这个茶叶罐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呢?因该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兴趣大增,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想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均能求出这个茶叶罐的体积。并且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归纳出了要求茶叶罐的体积,只要知道茶叶罐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了的规律。

三、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问题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一次评价,就是一次鞭策。

例如,学生问对题时,教师要鼓励说“你真棒”,“好极了”;学生问错题时,教师要说“你会成功的”、“你能行”;学生不敢问时,教师要说“老师相信你”等。用真情述说成绩,鼓励学生再攀高峰;用热情激活上进心,为学生描绘美好前程;用激情抚慰不悦的心境,指点学生认识和行为上的迷津。没有冷漠的语言,没有冰冷的面孔,没有呆板的模式,没有无情的指责。这些都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敢于提问。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1.问题从日常生活中来。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例如,要在楼梯上铺设地毯,如何快速计算它的长度?为什么铁闸门轻轻一拉就开,轻轻一推就拢?你观察过其构造吗?为什么地砖一般是做成矩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做成正五边形行吗?为什么多数油桶、热水瓶等容器做成圆柱形?等等,然后用数学知识一一解答,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从日常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2.问题从“知识产生的过程”中来。数学概念和定理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深刻理解数学定义、概念、定理。例如,在学习了正比例这一概念后,问:正比例是两个变量的一种对应关系吗?是否都要两个量都变,并且变化方向相同才算正比例?这两种变量的什么一定,才算正比例呢?

3.问题从“解题过程”中来。解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往往难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解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凡个方面提出问题。审题时,可提出:①哪些是关键词句?这些词句有什么作用?②题目中给出哪些条件,求什么?还缺什么条件?③应该用哪方面知识、哪些方法去考虑问题?解题分析时,可提出:①一般思路怎样?②如何运用己知条件?③如何有条理地写出解题(证题)过程?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先模仿,然后逐步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成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开放性观察视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坚持用“问题模式”进行教学,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