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状况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状况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通过对本市农村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保健状况的调查,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市农村的300名留守儿童作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我市的300名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B组),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以问卷的形式实施调查,调查问卷依照最常用的形式设定,调查的内容:年龄、性别、家庭情形、个人习惯、心理卫生保健等,对以上因素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儿童心理情绪自评量表(SAS)评分上,观察组的平均评分为(61.2±6.2),表现抑郁;对照组的平均评分为(38.3±9.4),表现正常。这两组儿童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父母因素;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贵州省因交通因素,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贫困地区及人数众多,为求得一个好的经济收入,大量农民夫妻一起外出打工,结果造成孩子大量留在家里由祖辈或亲友照看,这也就是现今社会热烈讨论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生父母的照顾,其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情形堪忧,对此,本文选取本市农村300名的留守儿童的资料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农村的300名的留守儿童作为观察组(A组),有160名是男童,有140名是女童,男女比例是8:7;年龄集中于3~12岁。同时选取同期我市农村的300名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B组),有165名是男童,有135名是女童,男女比例是11:9;年龄集中于1~11岁。调查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1.2方法

以问卷的形式实施调查,调查问卷依照最常用的形式设定,调查的内容:年龄、性别、家庭情形、个人习惯、心理卫生保健等,对以上因素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文中的计量资料均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同时实施独立样本t的检验,计数资料的分析全部应用χ2检验,P

调查儿童的心理情绪采用自评量表(SAS),而后对其评分,其中>50表示抑郁,值越大,抑郁程度越高。[2]

2 结果

儿童心理情绪自评量表(SAS)评分上,观察组的平均评分为(61.2±6.2),表现抑郁;对照组的平均评分为(38.3±9.4),表现正常。这两组儿童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分析造成以上原因:第一父母因素,造成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处于经济上的考虑,他们常常交予当地的祖辈或亲友照看,由于隔代因素,造成他们心理交流有代沟,儿童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另外一方面儿童思恋父母情绪较重,而父母常常一年或几年才能够回一次家,这样儿童心理空巢严重,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第二经济因素,造成儿童卫生保健问题。[3]贫困儿童缺少必要的经济支持,他们可能穿戴干净,注意个人卫生,但缺少经济上的支持,他们经常出现营养不良现象,自然他们的身体素质较差,不可与同龄儿童相比。

3 讨论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者,他们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由于历史、社会因素,贵州地区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使其处于“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在思维情绪、意志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要远低于同期的非留守儿童。[4]对于这一社会问题,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

第一,学校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或耐心指导;其次,定期召开隔代家长会,向其准确传达学生在校表现,与这些监护人建立联系,及时摸清楚儿童的心理情况,同时结合这些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他们的监护人进行教育,与学校一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联合非营利组织,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处理在校儿童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营养不良问题,政府应当较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上的投入,对这些地区的学生实施免费的营养餐,让每一个儿童在学校可以得到充足的营养,促进其茁壮成长。

第二,社会方面。可以发挥民族特色,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各有教育特色,对此,可以成立留守儿童家园,由当地的少数民族的艺术家照看,可以教这些儿童唱歌、跳舞,也可以借助民族的特色进行民族教育,如思南的金钱杆、玉屏的箫笛、德江的傩戏等。[5]也可以开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尽量让农民在家乡也可以赚钱养家。

综上所述,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状况比较差,这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为此,全社会都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切实加强这些儿童的身心、卫生健康发展,促进他们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红,卢晓灵,张金勇;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8,12(02):163―164

[2] 尹勤,刘越,高祖新;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阜宁县为例[J]. 西北人口. 2011,18(05):254―255

[3] Amato PR.The impact of family formation change on the cognitive, social,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Future of Children . 2005,17(03):221―222

[4] 刘建波,闫纯锴,刘殿武等;平山县西柏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13(05):263―264

[5] 马亚静,金晓莉;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以淮北市某镇为例[J]. 社会工作(下半月). 2010,12(11):193―194